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面斋茶话     
(四)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公案”而广肆流传颇具影响的,当首推“赵州茶”或叫做“吃茶去”公案。这桩“公案”的创作人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载: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相似文献   

2.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3.
舒曼 《农业考古》2001,(4):259-267
唐朝有僧到赵州观音院 (今柏林禅寺 )拜从谂为师。师问二新到 :“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 :“不曾到”。师云 :“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 :“曾到此间否 ?”云 :“曾到。”师云 :“吃茶去 !”院主问 :“和尚 !不曾到 ,教伊吃茶去 ,即且置 ,曾到 ,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 :“院主。”院主应诺。师云 :“吃茶去 !”———本文题记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方丈诗云 :“燕山修水隔天涯 ,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 ,逢人且说赵州茶。”金秋十月 ,正是燕赵大地硕果累累的大好时节 ,也是河北省民间一年一度自发组织举行金秋茶会的日子 ,更是千年古刹赵…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5.
“赵州茶”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一书,说的是1100多年前,有两位僧人风尘仆仆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进得山门,拜见方丈。这老方丈法号从谂,因长期住持赵州观音院而被称为“赵州和尚”。只见这从谂问其中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言:“不曾到”,从谂又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他:“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院主回答:“在!”从谂又说:“吃茶去”。“赵州茶”曾被后人视为是一则难以参透的公案,其实,它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6.
(六 )“吃茶去”和“圆”搞茶道的人没有不知道“吃茶去”一语的。这句话一般和赵州联系在一起 ,佛门还有“赵州吃茶去”的公案。不过“吃茶去”作为佛门用语 ,倒也不是赵州的独有之物。《禅语录》中还有相当多的其他用例 ,其中也有关于归宗智常的。该用例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 :师戋刂草次 ,有座主来参 ,值师锄草 ,忽见一条蛇 ,师以锄便。座主云 :“久响归宗 ,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 :“是尔粗是我粗 ?”主云 :“如何是粗 ?”师竖起锄头。主云 :“如何是细 ?”师作斩蛇势。主云 :“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 :“依而行之即且置 ,尔…  相似文献   

7.
面子 小城郊区有家茶馆,名字“四通”,取四通八达之意。茶馆虽说经营时间不长,但老板热情好客,颇有心计,茶馆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倍儿清爽,茶馆也就成了路人歇脚休憩的好地方。 有天下午,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停在“四通茶馆”前。车头坑坑洼洼,车箱锈迹斑斑。灰头灰脸的司机要去附近办点事,让茶馆老板代为照看。天挨黑,司机匆匆致谢告辞。亲历这一幕的老板儿子问:“老爸,您咋能就这样让他走了呢?咱该收他点钱才对!”“收多少?”老板问。“起码也得三五十元吧?”“那不是打劫吗?”“打劫?您看他那辆破车,和咱这漂漂亮亮的…  相似文献   

8.
茶馆听书     
孩提时代,我是在水乡周庄姑妈家里渡过的。周庄是座依桥傍水的江南小镇。在那老街水巷里,最使我难忘的地方要数镇上的茶馆了。 每每姑妈下班回来,如若情趣好就会催着我们快点吃完晚饭好去茶馆听书。晚饭后梳洗一番就会牵着我和表哥的小手夹在三、五成群的小镇人中陆陆续续地朝那茶馆走去。路上若遇上熟人问我们到那里去,姑妈则会干脆地说:“去听书!” 五十年代初期周庄小镇上就那么一座茶馆。一到傍晚,门口闹闹哄哄的。小贩们胸口挂着盛货的盘子,围着欲进茶馆听书的客人兜售着他们的花生、瓜子、香烟、糖果。茶馆内雪亮的汽油灯光从…  相似文献   

9.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0.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11.
吃茶去来碑     
照片上这块“吃茶去来碑”是1999年7月15日建在韩国釜山海印寺范围内的最高处。 关于“吃茶去”的禅案,凡是好茶的都知道就不必再说。 1989年9月 9日,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后来启功先生也题过: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我的理解是他们二位既不崇道也不扬佛,而就是着眼在“吃茶去”三个字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喝茶,这是人生的得趣和享受。 “吃茶来”是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98岁的茶星崔圭用先生提出来的,时间在19…  相似文献   

12.
北来的车,南往的船,到了江西地界,见到江西人,兴许你会亲切地叫一声“老表”。而在江西内地,尤其在农村,大家都是老表长老表短的,几乎成了江西农民的代名词。江西人为何有此美称呢?据传,第一个喊江西老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元朝后期,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为了争夺天下,与占据汉口、湖广一带,号称汉王的另一起义首领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鏖战了18年。陈友谅出身渔家,兄弟众多,个个能征善战。据《余干县志》记载:陈友谅曾出动巨舰数十艘,水兵60万进围洪都(南昌),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  相似文献   

13.
一群年轻人常在一泓深潭边钓鱼,而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水流湍急的河里捕鱼。年轻人觉得这渔夫可笑,在大风大浪的河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去问渔夫:“鱼能在这么湍急的地方停留吗?”渔夫说,当然不能了。年轻人又问:“那你怎么能捕到鱼呢?”渔夫笑笑,什么也不说,只是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  相似文献   

14.
短信平台     
《农村百事通》2006,(24):80-80
湖北省坊者(手机号:133××××3481)问:牧草中无鲁梅克斯草(又称高秆菠菜)?产量如何?到哪里引种?答:鲁梅克斯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种植地域适应性极强,根深叶茂,再生力强,不与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适用于喂猪等单胃动物,当植株长到70-90厘米高时收割,年收3-4次,可将整个叶片喂猪,也可将其切成2-3厘米长的小段,按3:1的比例与玉米秸粉混喂,达到营养的优势互补,但不论哪种喂法,喂量都不宜过多,以防影响精饲料的摄入量。引种可与山东省曹县草业科技研究中心(邮编:274400)联系。河南省读者(手机号:130××××9160)问:…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种业》2009,(2):1-1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称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的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  相似文献   

17.
舒曼 《农业考古》2002,(2):89-90
常听到中国研究民族文化理论家的两句名话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 ,说不能概括全貌。我对理论这套玩意不是内行里手 ,对这种异议提不出什么异议 ,我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茶文化就是一个例证。茶原本不是姓茶 ,是姓荼、姓木贾、姓、姓 ,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 ,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 ,去粗取精 ,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 ,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禅宗“吃茶去”公案的诞生 ,中国茶还漂洋过海到达日本 ,这也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茶兴于唐而盛于…  相似文献   

18.
当今生活中的黑色幽默就是多。曾有人问我对"超女"的看法,我让他去问计生部门。对方不解,我说"超女"不就是超生的妇女吗?对方说这够得上黑色幽默了。其实我是真的老土,对"超女"的理解尽在于此, 即使算是幽默也不过无意中黑色了一把。  相似文献   

19.
问:去年秋未,我家饲养的一头母牛在放牧时因走草(发情)。随邻村的一头公牛一去未归。经多方打听,得知耕牛被邻村村民刘老三收留。9天后,当我与刘老三交涉时,他要求我支付9天的“保管费”90元,放牧工钱180元,配种费160元,共计人民币430元。请问:我要回自家走失的耕牛也要支付保管费吗?  相似文献   

20.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