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寻找有效提高猕猴桃软腐病防效的药剂组合,测定了四霉素与戊唑醇复配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并对增效作用较强的复配组合进行田间防效验证。结果表明,四霉素与戊唑醇有效成分比为2∶1时,对葡萄座腔菌的EC_(50)为0.028 4 mg/L,CTC值达636.42;配比为1∶5、1∶3、1∶1时,CTC值也均大于500。以四霉素︰戊唑醇=2︰1的复配组合进行田间喷施,其有效成分用量0.041 8 mg/L处理对采后猕猴桃软腐病的预防效果达到77.08%,为所有施药处理中最高,显著高于对应的2个单剂处理。  相似文献   

2.
董扬 《湖北植保》2023,(1):15-18
为明确常用杀菌剂对糜子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3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春雷霉素水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及3%噻霉酮微乳剂等6种杀菌剂对糜子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对糜子细菌性条斑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85%三氯异氰尿酸和30%噻唑锌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进一步试验表明,85%三氯异氰尿酸在600 g/hm2及30%噻唑锌在1 500 g/hm2剂量下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对糜子生长无显著影响,可在黑龙江糜子生产中防治细菌性条斑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新美洲星与麦甜、乐麦宝混用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新美洲星和杀菌剂进行混配处理后,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达85%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新美洲星与杀菌剂麦甜和乐麦宝混合使用,还可促进小麦增产,实际增产率达14.7%~16.3%。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新美洲星100 mL/667m2+杀菌剂麦甜60 mL/667m2或新美洲星100 mL/667m2+杀菌剂乐麦宝40 mL/667m2,以达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药节本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常用杀菌剂对谷子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30%噻唑锌、20%噻菌铜、85%三氯异氰尿酸、6%春雷霉素、46%氢氧化铜和3%噻霉酮等6种杀菌剂对谷子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谷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6种供试药剂对谷子植株安全,对谷子细菌性褐条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0%噻菌铜和85%三氯异氰尿酸的防治效果最优,分别为88.99%和88.04%;进一步试验表明,20%噻菌铜以1 800 g/hm2剂量、85%三氯异氰尿酸以600 g/hm2剂量对谷子细菌性褐条病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88.36%和88.82%。建议在黑龙江谷子产区可使用20%噻菌铜在1 800 g/hm2及85%三氯异氰尿酸在600 g/hm2剂量下进行喷雾防治谷子细菌性褐条病。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猕猴桃产业发展。明确猕猴桃溃疡病在田间的传播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4月16-22日和2021年3月24-30日,在湖北省赤壁市调查了半岛南猕猴桃种植园区内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孢子捕捉器在猕猴桃园区的不同地势(坡度为10°、30°和45°的区域)和不同天气环境下进行24 h连续病原捕集,并据猕猴桃叶片上溃疡病显症所需时长反映不同地势和天气环境对病害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度10°区域进行病原捕集的猕猴桃叶片显症所需时间比坡度30°和45°区域晚1~2 d。雨天在孢子捕捉器内的叶片上显症所需时长仅需7 d,而晴天显症时长则需10~12 d。明确了露地栽培猕猴桃园区坡度和雨天显著促进了猕猴桃溃疡病的传播。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制订和实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产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仍无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需要筛选最佳化学药剂,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田间药剂防治和产量测定研究两种低毒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结果测定显示,0.3%四霉素水剂浓度在0.6g/L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98.44%;田间喷施药剂显示,在推荐剂量下,0.3%四霉素水剂防效为39.8%,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一致;0.3%四霉素水剂施药区棉花产量比对照区高30.28%,比示范区低10.78%,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仅比对照区高4.06%。四霉素能有效减缓棉花黄萎病蔓延,减少病害对棉花产量造成的损失,在化学防治棉花黄萎病时,可推荐使用0.3%四霉素水剂为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7.
营养对生防菌株BH1芽孢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BH1是本实验室筛选出来的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优良菌株,田间小区防治效果平均达到56.1%[1]。用该菌制成的固体菌剂防治三七根腐病也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未发表资料)。  相似文献   

8.
草莓枯萎病是设施草莓连作种植中的重大病害,本试验通过对前期筛选到的生防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将筛选的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化学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毒力,其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肟菌酯室内毒力较高。菌株SDTB038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的盆栽试验表明,药后21 d,单施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0.66%,对该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分别与29 mg/L肟菌酯和20 mg/L苯醚甲环唑混用,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62.56%和74.01%,两组混用组合的协同作用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推广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9.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细菌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最有效途径,猕猴桃抗源是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试验通过离体接种,在室内评价了4个不同种的7个猕猴桃资源及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离体叶片、枝条接种溃疡病菌后,其发病时间、病斑大小、发病率差异明显。按病斑大小排序,其抗性强弱依次为毛花猕猴桃‘M9808’>对萼猕猴桃‘S9801’>美味猕猴桃‘M-06’>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中华猕猴桃‘Z-12’>中华猕猴桃‘东红’>中华猕猴桃‘红阳’(CK)。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抗病性最强,表现为发病最晚,离体叶片、枝条分别于接种后10 d、20 d发病,比对照推迟了8 d、10 d;病斑最小,为对照的1/25、1/11;发病率最低,为对照的1/28、1/10。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比对发现,不同材料的PAL、CAT、POD酶活性差异较大,抗性材料均高于感病材料,且峰值出现时间早于感病材料。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的PAL峰值最高,接种后5 d出现,比对照早10 d;CAT、POD峰值接种后10 d出现,比对照早5 d。说明毛花猕猴桃‘M9808’对溃疡病抗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猕猴桃抗病育种或抗性砧木的理想材料。这为猕猴桃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16S rRNA和gyr B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经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YC2140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推荐施用剂量(449.78 mL/hm2或449.78 g/hm2)下,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500 g/L氟啶胺悬浮剂(防治效果78.77%)、450 g/L咪鲜胺水乳剂(77.85%)、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7.12%)、1×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61.64%)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6.12%)。相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3.33%)、500 g/L氟啶胺悬浮剂(40.97%)、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7.94%...  相似文献   

11.
谯天敏  王丽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20,46(4):258-263
本文以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Pierce Dowson)为供试菌株,选用不同浓度的13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有10种药剂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只有5种杀菌剂能够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四霉素和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165、3μg/mL,抑菌率为74.76%、69.23%,EC_(50)为12.764、35.318μg/mL。其他依次为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行盆栽防治试验,四霉素和链霉素的平均防效达74.60%、71.69%,乙蒜素和中生菌素防效分别为65.98%、58.40%,春雷霉素防效最低为39.38%。其结果与室内基本一致。室内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可作为防治核桃黑斑病的杀菌剂,其中四霉素为首选杀菌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12.5%阿扎霉素水剂不同质量浓度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2.5%阿扎霉素水剂500~1 000倍,在大白菜播种后5d第一次用药,之后每间隔7d施药1次,共施药3次,温室盆栽试验最高防治效果为87.58%,田间试验最高防治效果为80.62%,其与对照药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间差异显著。植保抗生素12.5%阿扎霉素水剂对白菜根肿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备开发成防治根肿病新型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宁南霉素和多抗霉素对黄瓜白粉病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宁南霉素可溶粉剂在80、60g/667m^2剂量下第1次施药后10d对黄瓜白粉痛防治效果分别为73.63%、61.55%,第3次施药后14d防治效果达到74.98%、70.83%;10%多抗霉素素可湿性粉剂在80、60g/667m^2剂量下第1次施药后10d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20%、63.95%,第3次施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7.64%、71.82%。上述各处理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60g,667m^2处理的同期防效,并且对黄瓜安全,是防治黄瓜白粉病优良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玉米白斑病是我国西南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病害, 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为筛选玉米白斑病的防控药剂, 本研究选用19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 于2022年-2023年在云南省普洱市开展田间试验, 分别于玉米10叶期和抽雄吐丝期采用叶面喷雾法施药1次, 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 9种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在最后1次施药后28 d对白斑病的防治效果超过50%, 包括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0%氟环唑悬浮剂、24%井冈霉素A水剂、40%咪鲜胺水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5种单剂, 以及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和30%氟环·咪鲜胺微乳剂4种混剂。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有机铜杀菌剂喹啉铜仅表现了23.26%和29.00%的微弱防效。卵菌病害特效药剂烯酰吗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春雷霉素、四霉素、中生菌素以及植物免疫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 均低于20%。本研究发现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对玉米白斑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建议现阶段在生产上采用二者的复配药剂如苯甲·嘧菌酯, 唑醚·戊唑醇等开展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添加物对绿色木霉菌菌株L R、LTR-2、哈茨木霉菌菌株Q1、Q2和粉红粘帚霉菌菌株GLR防治棉花病害效果的影响。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在1.66μg/ml时可以完全抑制Q1和Q2的生长,但在2.68μg/ml时才能完全抑制LR和LTR-2的生长。几丁质添加物使L TR-2和Q1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效果完全丧失,但是能使LR从没有防治效果提高到防治效果为34.6%,而对粉红粘帚霉菌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防治棉花黄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使木霉菌LR、LTR-2和GLR的防治效果降低,但是提高了Q1的防治效果;对于防治棉花枯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能提高所有测定菌株的防治效果。说明不同的生物防治菌株、添加物和病害组合对于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使用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莴苣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4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每种杀菌剂的防效随用药量增大而提高。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 18 g/ha、80%代森锰锌WP 3 000 g/ha防效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 300 g/ha防效相当;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的防效略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但无显著差异;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 3个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根据试验结果,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在试验中防效偏低,不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另外3种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80%代森锰锌WP、30%吡唑醚菌酯EW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1%申嗪霉素SC 15~18 g/ha、80%代森锰锌WP 2 400~3 000 g/ha、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雾,7~10 d后进行下一次施药,连续防治2~3次。用药液量750 L/ha,均匀喷雾于莴苣叶片正反面。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生物农药,测定了9种生物制剂对甘薯长喙壳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四霉素对分生孢子萌发以及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5 mg/L;丁子香酚次之,EC50分别为0.24和0.93 mg/L。四霉素对薯苗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浓度为5×104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67%和78.57%;当接种浓度为5×105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44%和90.23%。本研究为生物农药应用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杀菌剂及其混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微生物杀菌剂及其混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10亿/g可湿性粉剂、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12.5%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初期施药,枯草芽孢杆菌10亿/g可湿性粉剂1500g/hm2防效为75.4%,产量增幅21.5%;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12.5%可湿性粉剂2880g/hm2防效为83.89%。可以作为井冈霉素的替代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1微生物农药 ①农抗120微生物杀菌剂.4%果树专用型600~8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梨锈病.该药剂中含有10种氨基酸,还能起壮树抗病的作用.②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宝丽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现蕾期至落花后,连喷2次可防治苹果霉心病.③浏阳霉素.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红蜘蛛.④苏云金杆菌(Bt)细菌性杀虫剂.用Bt乳剂500倍液树上喷雾,可防治食叶害虫及食心虫的幼虫,加上0.1%洗衣粉效果更佳.⑤阿维菌素(齐螨素、虫螨光),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用0.1%阿维虫清乳油4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特别对二斑叶螨(白蜘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