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 (RR) =14.9~91.1;对吡蚜酮 (RR=6.91~16.7) 和毒死蜱 (RR=8.48~70.0) 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 (RR=1.29~11.1) 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 (RR=0.95~5.19) 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RR=3.31~7.24) 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 (RR=0.89~3.92)、啶虫脒 (RR=1.11~2.33)、烯啶虫胺 (RR=0.16~0.64)、呋虫胺 (RR=1.87~3.86)、异丙威 (RR=0.47~1.37) 和氟啶虫酰胺 (RR=1.63~4.3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灰飞虱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2011年监测了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三省9个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噻嗪酮、高效氯氰菊酯及氟虫腈的抗性。结果表明:灰飞虱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6~2.2倍);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阶段(0.8~3.0倍);对毒死蜱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17.5~83.6倍);对吡蚜酮为敏感到低水平抗性(1.9~5.5倍);对噻嗪酮的抗性为高-极高水平(136.4~271.1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低-中等水平(5.2~34.9倍);对氟虫腈为低水平抗性(0.9~8.0倍)。基于灰飞虱对7种药剂的抗性情况,对田间治理灰飞虱合理使用药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五种常用杀虫剂对灰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使用杀虫剂防治灰飞虱,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杀虫剂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活性,并用LC50、LC75和LC,90测定灰飞虱的繁殖力.结果表明,经氟虫腈和吡虫啉处理的3龄若虫和成虫,所产的第2代若虫数均少于清水对照;而经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的3龄若虫和成虫,所产的第2代若虫数均多于对照,其中经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处理的3龄若虫所产的第2代若虫数最多,比对照多53.3%,极显著高于对照.在尼龙网隔离的水泥池内稻麦套作,接灰飞虱成虫后分别用氟虫腈39.9 mL/667m2和吡虫啉53.2mL/667m2处理,第2年的虫量仅为对照的33.5%和64.6%;而用毒死蜱59.9mL/667m2、三唑磷98.6mL/667 m2以及高效氯氟氰菊酯99.8mL/667m2处理,第2年的虫量分别比对照多1.73、1.35和1.93倍.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稻主产区褐飞虱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05.5~459.7倍),但2009年监测到东安、孝感、上高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有增长趋势,2006到2009年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由敏感至低水平抗性(<6.9倍)发展到了中水平至高水平抗性(13.5~43.3倍);由于2005年吡虫啉在高抗地区的禁用,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上升速度加快,2009年已处于低水平至中水平抗性阶段(7.0~14.4倍)。这表明在吡虫啉、氟虫腈被禁用后,大面积单一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有可能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灰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飞虱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灰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机理、抗性遗传及生物适合度等。田间灰飞虱种群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产生了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分别为44.6~108.8倍和超过20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抗药性倍数分别为10~12.6倍和9~13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甲萘威和残杀威(抗药性倍数分别为29.8~45.3倍和40.1~131.5倍)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药性倍数分别为7.8~108.8倍和12~21倍)产生了中等水平到高水平的抗药性,对氟虫腈、阿维菌素和噻虫嗪没有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5倍)。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灰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灰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了11个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忌避性和抗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营养物质、二氧化硅(SiO2)以及草酸含量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武粳15、武运粳7号及武运粳8号等3个粳稻品种感灰飞虱;镇稻2号、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等4个粳稻品种以及汕优63、协优63、协优136、丰优香占等4个杂交组合中抗或高抗灰飞虱。灰飞虱若虫存活率与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镇稻2号、徐稻3号、协优136叶鞘中SiO2含量分别为0.1660±0.0027、0.1530±0.0081、0.1401±0.0064g/g,显著地高于感虫对照。扬粳9538、镇稻2号叶片草酸含量分别为56.372±1.086、53.763±1.887μg/mL,显著高于感虫对照。低含量营养物质使供试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表现抗性,SiO2含量和草酸含量较高是部分水稻品种(如镇稻2号)抗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全国不同稻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机制,201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6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和3种增效剂在10个抗性种群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南京、盐城和无锡5个地区种群达到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74.1~91.2);浙江杭州、台州、湖州3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8~47.7),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达到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8.4~21.3),其他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增效剂增效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在5个高抗种群和2个低抗种群中对吡虫啉均具有增效作用,表明P450单加氧酶和羧酸酯酶是抗性产生的主要代谢机制,而3个中抗种群中,仅PBO对吡虫啉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说明这3个种群仅有P450单加氧酶是其抗性上升的主要代谢机制。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测定的10个种群中对吡虫啉均没有增效作用,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参与其抗性上升。建议在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9.
广西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西6个地区10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6年南宁和永福2个褐飞虱种群对扑虱灵处于敏感性降低外,其余种群对扑虱灵均达到低或中等水平抗性;除2006年南宁、玉林、永福和柳州4个褐飞虱种群及2007年贺州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仍处于敏感性阶段,其余种群对氟虫腈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对甲胺磷和噻嗪酮代谢抗性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作者分析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甲胺磷的代谢抗药性。室内生物测定显示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与虫体酯酶活力升高有关,而对噻嗪酮的抗性则主要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提高。褐飞虱的个体酯酶活力测定表明,甲胺磷抗性群体中的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明显增加,达26.08%,比对照种群提高14.65%;噻嗪酮抗性群体显示相似趋势,但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增幅较小,为20.74%,比对照提高9.31%。说明褐飞虱对这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对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80mL/667m2 7d后的校正防效为98.8%;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20mL/667m27d的校正防效也在90%以上,均显著高于50%敌敌畏乳油250mL/667m2、25%硫丹.氰乳油(快杀灵)50mL/667m2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各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高静  吴承媛  李秀霞 《植物保护》2024,50(2):356-360
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雌雄成虫的生物活性,以期明确这2种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对灰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的LC50分别是其雄成虫的2.88倍和3.09倍,说明雄成虫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均高于雌成虫。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雌成虫的LC50是其雄成虫的1.79倍。2种飞虱雌雄成虫对其他几种药剂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2种飞虱的雌成虫体型均大于雄成虫,灰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体重分别是雄虫的1.88倍和1.85倍。综上,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对烯啶虫胺和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存在性别差异,但个体大小差异并不是雌雄虫对杀虫剂敏感性不同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机敏漏斗蛛对灰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保护和利用灰飞虱的天敌资源,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机敏漏斗蛛Agelena difficilis(Fox)对不同龄期灰飞虱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作用,并利用滤纸法测定了机敏漏斗蛛对6种稻田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机敏漏斗蛛对灰飞虱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对灰飞虱1龄、3龄、5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达224.6、202.0、148.6、35.7头;对1龄若虫的瞬间捕食率为0.82,低于3、5龄若虫及雌成虫。机敏漏斗蛛密度的增加导致单头蜘蛛捕食量下降;相互干扰作用会降低机敏漏斗蛛对灰飞虱的捕食作用率。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中,48%毒死蜱EC对机敏漏斗蛛毒性最高,24 h LC50值为0.30mg/L;依据杀虫剂的田间推荐使用剂量,25%吡蚜酮WP和10%吡虫啉WP的安全系数明显高于其它4种杀虫剂。  相似文献   

15.
6种杀虫剂对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试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黄瓜上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确定Q型烟粉虱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施药后第3天,阿维菌素防治效果达78.8%,其次为苦参&;#8226;内酯,防效达65.1%,其他药剂防效低于45%;施药7d后,6种供试杀虫剂防效均下降到45%以下,且药剂间的差异不显著。毒力测定显示,Q型烟粉虱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且抗性水平高于B型。其中,Q型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抗性倍数47.69)显著高于B型(抗性倍数7.19);对阿维菌素抗性则相对较低,抗性指数仅为4.40;对苦参碱、啶虫脒和吡虫啉的抗性居中(抗性倍数4.57~9.44)。  相似文献   

16.
1993-1996年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几个县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灭多威,久效磷的抗性水平,其结果溴氰菊酯LD50分别为0.00959,0.01612,0.02360ug/头,氯氰菊酯LD50分别为0.5570,0.08590,0.7559ug/头,与敏感基线标准比较,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瑙为13.70,23.00,33.71;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抗性筛选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的发展呈不规则的“S”形,第5代前抗性上升很慢,第5~15代间迅速上升,第15代后上升再次变慢。利用选育的抗甲胺磷褐飞虱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遗传形式。结果显示,正交和反交子代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5130和0.4673,表明抗性主效基因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利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曲线分析法,初步判断抗性遗传不是单基因控制的;卡方(χ^2)测验进一步证实,抗性遗传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抗性筛选全过程和F5~F13的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2190和0.2457,说明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产生的速率较快,出现高抗性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5年南宁、韶关和阳江,2006年阳江及2007年永州5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处于敏感水平外,其余种群处于敏感性降低或达到低水平抗性;而2006年阳江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余的8个种群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9.
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毒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比较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的毒力,以期为北京地区高毒农药淘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氟虫腈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2.98(g/mL;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对烟粉虱成虫的生物活性较好,LC50值分别为8.04(g/mL、7.49(g/mL,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毒力相对较差,LC50值仅为95.03(g/mL;烟粉虱成虫对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3种杀虫剂不敏感。在北京地区,采用噻虫嗪、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等杀虫剂,不能有效防治烟粉虱的成虫;氟虫腈、吡虫啉和啶虫脒可以用来防治烟粉虱成虫。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笔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湖北荆州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荆州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57.22~177.00,达到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为5.70~16.81,为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