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犬种布鲁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一只流产贵宾犬全血中分离到的一株布鲁氏菌进行了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研究以及凝集试验鉴定和多种属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胰际琼脂培养基生长并呈典型的粗糙型布鲁氏菌菌落,菌落能被结晶紫溶液染成紫色.分离菌在琉瑾和复红培养基上生长,不产生H2S,与粗糙型布鲁氏菌阳性血清凝集,与光滑型布鲁氏菌阳性血清无凝集.用AMOS-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该分离菌具有犬种布鲁氏菌特有条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符合犬种布鲁氏菌特性,将其命名为B.canis GB1.  相似文献   

2.
对分离到的一株疑似犬种布鲁氏菌进行生物特性和基因型鉴定,并用宿主实验动物(比格犬)测定了最小感染量和脾含菌量。通过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生化特性鉴定,及Multi-PCR、16S rRNA测序,表明该分离株为犬种布鲁氏菌,其对比格犬的最小感染剂量为105?CFU/ mL,对应的脾含菌量为4×105-3×106?CFU/g。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STAT6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布鲁氏菌光滑株S2308(S2308)和粗糙型疫苗株RB51(RB51)侵染巨噬细胞。利用qRT-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因子p65、NOS2和IL-1β,M2型巨噬细胞标志因子STAT6、ARG1、IL-10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标记分子CD86和M2型标记分子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STAT6蛋白及抑制剂AS对蛋白的抑制作用;ELISA检测M1型细胞因子TNF-α、IL-12和M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量;最后对胞内菌落进行CFU计数。qRT-PCR结果显示,在感染8、12 h时可显著诱导M1型因子mRNA转录表达,72 h时低表达,而M2型因子在72 h时高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2308感染12 h可显著诱导CD86的表达,感染72 h可显著诱导CD206的表达,但RB51对二者无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2308菌株在感染72 h时激活STAT6信号通路,而RB51几乎不激活该通路,抑制剂AS在2 μmol·L-1浓度时抑制效果最佳;ELISA结果显示,AS抑制剂可显著抑制IL-4、IL-10的释放,并促进TNF-α、IL-12的释放;CFU计数结果显示,S2308组的胞内菌呈先降低后显著上升趋势,加入AS抑制剂后可显著抑制布鲁氏菌胞内复制。布鲁氏菌S2308在感染后期能够通过STAT6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并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有利于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而RB51几乎不激活该通路,不影响胞内生存。  相似文献   

5.
猪布鲁氏菌病病原分离及种型鉴定易奇珍,左婉顺,周国基,林琼华,刘琪,郑列丰,韦庆昌,陈泽祥,赖家凯,高东升(广西兽医研究所,南宁530001)我区猪布鲁氏菌病病原子1954年在桂林良丰农场分离出菌株,1981年以来,我区结合布病疫区面上综防工作,采集...  相似文献   

6.
犬细小病毒四川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细小病毒流行情况,笔者从四川农大动物医院采集5份患出血性肠炎犬的粪便,通过猫肾细胞(F81)传代培养后,成功分离到两株犬细小病毒。对两株病毒进行病毒形态学、理化学、血凝试验、PCR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系统鉴定后,证实分离株是犬细小病毒,通过VP2结构蛋白测序分析表明,新分离到的两株细小病毒抗原型分别属于CPV-2a和CPV-2b。  相似文献   

7.
犬细小病毒四川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集5份患出血性肠炎犬的粪便,通过猫肾细胞(F81)传代培养后,成功分离到2株病毒。对2株病毒进行病毒形态学、理化学、血凝试验、PCR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系统鉴定后,证实分离株是犬细小病毒,通过VP2结构蛋白测序分析表明,新分离到的2株细小病毒抗原型分别属于CPV-2a和CPV-2b。  相似文献   

8.
锦州地区奶牛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查明锦州地区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方法]对锦州地区两家奶牛场所采集的126份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分别为31.6%、27.4%,平均为29.5%,然后再采集阳性牛的全血15份和奶样71份,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共得到7株布鲁氏菌。[结论]布鲁氏菌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SAT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某牛场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监测,对阳性奶牛的乳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用VirB8-PcR方法对分离株VirB8基因进行扩增鉴定。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均为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分子分型PCR的鉴定结果显示该牛场感染的自然菌株为布鲁氏菌牛种(3b,5,6,9型)。  相似文献   

10.
11.
犬细小病毒YZ分离株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99年冬季江苏省实验动物Beagle犬基地暴发的以拉稀、便血、高死亡率的病犬作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和实验室诊断。粪便血凝价高达2^14以上,并用HI加以验证,初步诊断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用FK81细胞(胎猎肾传代细胞)分离病毒,细胞上清HA试验阳性;负染电镜观察到在小为20nm左右的病毒粒子;接种病料的细胞IFA检测可见特异性的亮绿色荧光。在小肠的病理切片中见到典型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以此确诊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利用双琼脂空斑技术克隆一株犬细小病毒,命名为CPV-YZ株,其核酸型是单链DNA,对甲醛敏感,对氯仿、酸、胰蛋白酶不敏感,80℃ 60分钟失去活力,0.1ml TCID50是10^-6.8,SDS-PAGE电泳两条清晰的条带分别为:76kD的VP1,64kD的VP2。  相似文献   

12.
牛乳样品中布鲁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改良布鲁氏菌(Brucella)的分离和鉴定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012年对新疆部分奶牛场进行Brucella病的监测,采用改良Brucella选择添加剂培养分离的方法,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阳性的25头奶牛的牛乳样中分离到9株分离菌,经VirB8-PCR方法扩增Brucella的VirB8基因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9个分离株均为Brucella。同时采用Brucella分子分型PCR及生物学分型方法进一步対分离株鉴定,结果显示其中7个分离株为牛3型,另外2个分离株为羊3型。本研究为奶牛Brucella病的检疫与防控提供了快速分离及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犬细小病毒HZ0761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疑似细小病毒(CPV)感染犬的粪便,采用同步培养法接种胎猫肾细胞(F81)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PCR检测、HA试验、IFA鉴定、电镜观察和空斑纯化,获得1株犬细小病毒,并命名为HZ0761。感染的F81细胞4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在病料和感染的F81细胞中均扩增出CPV VP2基因的特异性片段(221 bp);病毒液可凝集猪红细胞,血凝价为1∶28,其血凝性能被特异性抗体抑制;IFA可见特异性亮绿色荧光;电镜观察感染的F81细胞核内可见20 nm左右的病毒颗粒;病毒液的TCID50为10-4.8/mL,V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毒株为CPV-2 a型。  相似文献   

14.
在与解放军军需大学合作进行犬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从南昌送检的犬粪便中分离出多株犬腺病毒,并对其中1株进行了系统鉴定,经形态学、理化学、血清学交叉中和试验、动物感染试验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为一株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犬2型腺病毒)的强毒。  相似文献   

15.
应用MDCK细胞采用单层吸附接毒和带毒传代的方法,从新疆阿克苏送检的犬粪便中分离出1株犬腺病毒,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理化学、血清学、动物感染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证明所分离的TN株为1株CAV-I病毒的强毒株。  相似文献   

16.
一株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世界上分布较广。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被带菌动物如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土嚷而感染本病,也有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眼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17.
犬种布鲁氏菌属于6个经典种布鲁氏菌之一,为天然粗糙型,毒力较弱。长期以来,由于犬种布鲁氏菌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其危害一直被忽视。自1966年在美国发现该菌以来,已传播至世界多地。近年来,随着养犬业的不断发展及宠物犬数量的增多,犬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某些地区已成为流行性疫病,且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也日益加重。目前,犬种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犬布鲁氏菌病尚无可靠的诊断方法及有效的疫苗。鉴于此,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犬种布鲁氏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检测方法、疫苗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犬布鲁氏菌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旨在探讨NF-κB信号通路与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在胞内生存的关系。采用光滑型牛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牛布鲁氏菌RB51在不同感染复数下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侵染0、4、8、24 h后,裂解细胞收集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布鲁氏菌对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然后用布鲁氏菌在不同感染复数下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量;同时对胞内菌CFU进行计数。结果显示粗糙型牛布鲁氏菌RB51可以强烈激活NF-κB信号通路,光滑型牛布鲁氏菌2308对其激活作用较弱;同时对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感染复数为80:1、侵染时间为8 h时光滑型牛布鲁氏菌2308和粗糙型牛布鲁氏菌RB51对NF-κB激活程度最强,且该通路参与产生TNF-α、IL-1β和IL-6;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影响布鲁氏菌在胞内的生存。因此,粗糙型牛布鲁氏菌RB51胞内存活与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的胞内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布鲁氏菌新型药物的研发、家畜布鲁氏菌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集疑似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犬的粪便,采用同步培养法接种胎猫肾细胞(FK81)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PCR检测、HA试验、PEG纯化,获得1株犬细小病毒,并命名为TZ2#株。感染的F81细胞4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在感染的FK81细胞中扩增出CPV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病毒液可凝集猪红细胞,血凝价为1∶64,其血凝性能被特异性抗体抑制。  相似文献   

20.
为给I型犬腺病毒(CAV-I)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采集疑似犬传染性肝炎患犬粪便,用PCR方法进行CAV-I核酸检测,并运用犬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PCR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PMA)检测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状态。结果显示:患犬粪便样品PCR检测为CAV-I核酸阳性,病料接种MDCK细胞培养24 h后出现明显的"葡萄串样"细胞病变效应(CPE);培养物血清学鉴定为CAV抗原阳性,不同代次病毒培养物均为CAV-I核酸强阳性;第9代病毒核酸序列与Gen Bank中CAV-I毒株核苷酸相似性在99.0%以上,与CAV-Ⅱ相似性仅为65.3%;该病毒与CAV-I毒株处于同一遗传分支;病毒接种MDCK后8 h内均无抗原检出,12 h后细胞核中分布大量的CAV抗原,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葡萄串样"病变,抗原在细胞中呈弥散分布。上述结果表明,分离到的毒株为CAV-I,命名为CAV-ZY1807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