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晋西黄土区坡面糙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面糙率是研究地表径流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对坡面水文过程和土壤侵蚀过程模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野外实地冲刷水槽法,在测定不同地类地表糙率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表鲜草量、枯枝落叶量和地表硬度对地表糙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地表糙率与地表径流泥沙含量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地表糙率差异显著;地表糙率与鲜草量成线性关系;枯枝落叶对地表糙率的影响存在极值;地表糙率随土壤硬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成幂函数关系;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随地表糙率的增加而减小,二者成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上方来水模拟薄层水流冲刷试验,研究了地表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及非吸附性离子(Br-)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产流时间随地表坡度增大呈递减趋势;坡度对产流规律和产流总量影响并不显著.坡面径流泥沙含量随产流时间呈半正弦波衰减趋势;坡度越大,周期越短,波幅越大;泥沙流失总量与坡度呈幂函数递增关系.薄层水流冲刷作用下坡度对土壤溴迁移特性影响显著;随着坡度增大,径流澳浓度随之增大,澳的流失方式由淋溶损失为主逐步转变为径流流失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利用坡耕地,防止种植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在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设置标准径流小区,布设以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等高反坡阶试验,探讨等高反坡阶土壤氮含量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量和泥沙产量显著相关,设置等高反坡阶对地表径流量的削减率9.68%~36.84%,平均削减率23.54%,对土壤侵蚀量的削减率40.98%~71.68%,平均削减率56.62%;雨季后对比发现,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土壤全氮含量较对照高53.97%;对照地土壤水解氮含量消减率42%,等高反坡阶地土壤水解氮含量消减率25%,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设置等高反坡阶能有效减少氮素流失,保持土壤氮素含量,并减少坡耕地地表径流导致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4.
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磷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川中丘陵不同施肥试验田径流、泥沙和磷素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暴雨下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壤磷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肥区和单施氮肥区,平衡施肥试验田的泥沙量减少了60%~65%,径流量减少了28%~33%,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强度依次为: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暴雨下地表径流磷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颗粒态磷是径流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磷迁移量的54%~79%,说明泥沙吸附态迁移是紫色土坡耕地的主要迁移形式;不同施肥处理的径流磷损失存在显著差异,平衡施肥处理的总磷流失减少了52%~61%;径流量、泥沙量与径流磷迁移量显著线性相关;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磷素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径流磷流失量呈明显负相关。为了防止紫色土磷流失而加剧农业非点源污染,应在该区坚持以氮、磷、钾为主的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黄绵土4种施氮处理在玉米苗期对径流初始产流时间、径流与含沙量变化、泥沙全氮含量及全氮富集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高肥、中肥、低肥处理的产流滞后时间分别为对照的5.5,5.2,2.6倍;径流和泥沙分别为对照的20%,19%,9%和44%,41%,15%;而全氮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28%,17%;泥沙中全氮富集率分别为1.24,1.13,1.12,均高于对照的1.08.综合考虑几种处理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初步得出试验区较理想的施肥措施为中肥处理,即单位施肥量80 kg/hm2.  相似文献   

6.
柳枝稷植被过滤带拦污增效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引起面源污染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在自主研发设计的坡地高效农业用水滤清系统基础上,通过6组不同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下坡地径流中污染物输出特征,研究了不同长度的柳枝稷植被过滤带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对植被过滤带柳枝稷的生产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总磷含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总氮含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减小,COD含量随雨强增加先减小后增加。3 m长和5 m长的柳枝稷植被过滤带都能显著削减径流中的泥沙和总磷含量,而两种长度的削减作用间无显著差异;5 m长过滤带还能显著削减径流中COD含量,整个过滤带对总氮的削减效果不明显。过滤带柳枝稷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大田种植柳枝稷,过滤带内距径流入口越近柳枝稷干物质产量越高,过滤带柳枝稷单位面积干物产量提高29%,蛋白质产量增加53%,淀粉产量增加23%。滤清系统柳枝稷植被过滤带不但能有效拦截水沙和面源污染物,而且能够将所拦截污染物作为肥料吸收利用,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土壤具有被雨水冲刷形成径流的特性,因此有些地区,在大量的降雨之后会形成地表径流,同时泥沙被移动,这种情况的发生对农业开发与水土保持都是不利的.文章主要针对小流域降雨径流的泥沙问题进行测验,并根据测验分析结果,提出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南京市竹笋产业化集中的高淳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究该区域在对照、施肥、覆盖条件下的径流和产流产沙规律,并利用实测降雨径流数据对SCS模型进行修正,得到适用于研究区域的降雨—径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径流强度和径流系数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地表覆盖度的影响,相同地表覆盖度,降雨强度越大径流强度和径流系数也越大,降雨强度从0.58 mm/min提高到2.47 mm/min的过程中,对照、施肥、覆盖3个径流小区径流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37~0.22、0.035~0.23、0.079~0.31。对照、施肥、覆盖3种管理方式下泥沙流失量与降雨强度达显著相关水平,降雨强度是影响泥沙流失量的主要因素。降雨强度0.58~2.47 mm/min时,对照、施肥、覆盖3种管理方式下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 49~0.005 8、0.000 53~0.019、0.000 22~0.003 4 t/hm~2。最后利用反演算法得到的N_C值对SCS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相对误差显著降低,其合格率为80%,效率系数E_f为0.93,接近于1,能够用于研究区域的降雨径流量预测。  相似文献   

9.
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地下孔(裂)隙下,喀斯特区坡耕地表和地下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规律,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控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区坡度为15°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形态和地下孔(裂)隙特征,设置不同雨强(30、50、70、90 mm·h-1)和地下孔(裂)隙度(1%、3%、5%)交叉试验共36场降雨,探索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和地下养分流失特征。【结果】(1)雨强对喀斯特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显著(P<0.05),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其产流产沙从地下过渡到地上的临界雨强可能在30—50 mm·h-1;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大,地下产流产沙量增加,地表呈相反的规律。(2)喀斯特坡耕地径流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小雨强下通过地下孔(裂)隙流失;径流中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雨强增大而上升,雨强对各径流养分流失浓度影响不明显。地表养分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加而下降,地下反之。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加使地下径流养分流失占比逐渐增加。(3)养分会通过附着于泥沙流失,其中以地表泥沙流失为主。地表、地下各泥沙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加,其中TK流失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在不同雨强下显著高于TN和TP。同雨强下,地表泥沙各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孔(裂)隙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地下反之,但流失量从地表为主到地表与地下二者并重。(4)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和泥沙流失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雨强对各养分径流的影响高于泥沙,地表径流受雨强影响最大。地下孔(裂)隙度对泥沙养分流失量的影响高于径流,而泥沙养分中地下泥沙养分流失量受其影响较大。【结论】喀斯特坡耕地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但地下孔(裂)隙对养分流失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坡耕地养分流失防治上,地表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添加枯落物等方式减缓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地下通过植被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养分通过孔(裂)隙向地下渗漏进而达到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0.
以银杏林下套种植物作为对照,分析了银杏林下种植台湾黄花菜、桃金娘对土壤养分含量、泥沙流失量及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台湾黄花菜和桃金娘后,0~4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66.40%、42.33%、38.30%,含水率提高了57.14%,全碳、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8.53%、64.63%,泥沙流失量和径流流失量分别下降了22.30%、26.27%.表明种植台湾黄花菜和桃金娘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引种的尾叶桉林生物量的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1996年5月至2000年5月对引种尾叶桉林分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5a定时定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的5月到12月是主要生长期,胸径、树高和冠幅在这一时期的绝对增长率最大.而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的增长主要在地下部分.尾叶桉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的根、干、枝和叶的生物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干材所占比例最大,根次之,叶和枝最小.根、干的生物量是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长的.种植2a后干的增长率明显大于根的增长率.尾叶桉平均每年增长量胸径为2.46cm,树高为2.46m.从种植5a后尾叶桉枝重量(干重)保持在5.8~6.0t·hm2水平.种植后的前2a叶量也是随时间延长而增长的,以后明显在不同季节叶量不同,叶(干重)基本上保持在最大值(2.86t/hm2),最小值(1.19t/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赣北红壤坡地的开发治理模式,选择5种不同类型梯田,通过5年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梯田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试验区雨水资源丰富,年际间降雨量分配不均,有丰水和枯水年之分。2不同梯田类型均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前埂后沟水平梯田减流效益最好,而梯壁裸露水平梯田减流效益最差。3相同的植被覆盖和梯壁植草条件下,内斜式梯田的减流效益明显好于外斜式梯田。4不同梯田类型均能显著减少泥沙流失量,有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梯壁裸露水平梯田的保土减沙效益最差,前埂后沟且梯壁植草梯田的保土减沙效益最好,值得在赣北丘陵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4-5月在太湖三山岛水域采集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的未抱卵虾、抱卵虾和已出苗虾样本,对肌肉中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旨在研究繁殖期秀丽白虾肌肉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变动。结果表明:秀丽白虾繁殖期干物质含量为20.28%-20.82%,粗脂肪含量为1.42%-1.62%,能量密度为4.510-4.774 kJ/g,均显示未抱卵虾>抱卵虾>出苗虾;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变幅较小,分别为16.57%-17.12%和1.31%-1.40%。秀丽白虾对蛋白质的利用主要在繁殖前期,抱卵后氨基酸总量下降6.96%,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8.89%,赖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的降幅最为明显。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1.76∶1-1.90∶1。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消耗于抱卵后至出苗期间,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13.43%,其中C16∶1下降42.38%;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消耗以必需脂肪酸C18∶2为主,降幅为33.05%。秀丽白虾繁殖期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相对稳定,脂肪是其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出苗后肌肉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的降幅均低于一般鱼类。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不同植被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以内蒙古大青山6种植被为对象,在不考虑林冠层作用的条件下,于2006—2007年用人工降雨方法,以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为指标,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地表的产流产沙状况,并就降雨因子、坡度、凋落物、地被物、土壤等因子与产流产沙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4种林地间凋落物特性和土壤物理特性差别较大,白桦山杨林的减流减沙功能最好,落叶松林次之,油松林最差;② 6种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不同,差别较大,产沙量大小依次为油松林>未封育荒草坡地>落叶松林>虎榛子林>已封育荒草坡地>白桦山杨林,油松林的产沙量是白桦山杨林的218倍;③ 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对产流产沙影响较大,随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④ 降雨季节不同,产流量也不同,主要取决于活地被物层干燥度和凋落物层自然含水率;⑤对于荒草坡地,产流量与坡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对于森林植被,产流量与凋落物厚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凋落物厚度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生长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元宝山的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克隆分株的数量、形态特征(分株高度、基径、间隔物长度、分株位移)等进行调查分析,采用一个连续统指数对克隆构型进行定量描述,进而分析了克隆生长型与种群更新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中南方红豆杉克隆分株的形态特征有差异,分株平均高度和基径为2.45m和6.2cm.克隆构型指数在0.6~0.8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的克隆构型在不同的生境中有较大变化.采用的克隆构型指数能较好的描述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的克隆构型特征,用指数描述的结果与形态学性状判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元宝山的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包括种子更新和分株更新,自然状态下以分株更新为主.趋于"游击型"的南方红豆杉分株更新占优势,种子更新形成的幼苗很少见到;趋于"密集型"的南方红豆杉种子更新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6.
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厚荚相思纯林、湿地松纯林和木麻黄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比木麻黄、湿地松生长更快.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林分总蓄积量达到217.17m3·hm-2,总生物量151.85t·hm-2,分别比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厚荚相思纯林、湿地松纯林和木麻黄纯林增加182.19%、40.16%;9.77%、1.98%;248.03%、41.93%;430.98%、188.41%.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成层性明显,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生态防护效能的发挥.因此,可以把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坡面人工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对川西低山区2003年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情况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①植被类型及土地经营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径流特征及产沙量有很大的影响,苦竹+牛鞭草模式在3年后所表现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模式;②由于川西低山区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此两月各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量均达各自全年总量的70%以上。在此两月保持林地覆盖物特别是林下的枯落物或地被物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③坡地上的纯牧草地或林(竹)草模式林分郁闭度较低时,刈割牧草的时间对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④苦竹+牛鞭草模式的养分流失量最少。各模式内均以全K流失量最多,全N次之,全P最少。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湖北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3个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稻田平均产生地表径流8次,产流量平均为304.5 mm,产流系数为34.7%,径流主要发生在4~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段;施肥后全省稻田年平均总氮的流失量为4.90-10.67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63~1.44 kg/hm2;径流水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83~3.83 mg/L,总磷浓度为0.16~0.49 mg/L;可溶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2%~86.7%,其中尤以硝态氮的流失量最大,占总氮的51.8%~69.5%,铵态氮流失量较小,约占总氮的7.4%~34.9%;磷素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总磷的60.4%~87.7%;肥料氮、磷养分流失量平均分别为当季施肥量的0.46%和0.37%.施肥和径流量是影响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径流产生量大的时段,其氮、磷的流失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19.
育成牛不同铜源的生物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56头13~18月龄育成牛随机分成7组,每组8头,第1组不添加铜作对照组,第2,3,4组日粮分别添加5,15和25mg·kg-1硫酸铜,第5,6,7组日粮分别添加5,15和25mg·kg-1蛋氨酸铜,于试验的0,5,20和40d分别采集日粮,牛毛和血液进行铜,血浆铜蓝蛋白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试。观察两种铜源的立刻效应(5d)和长远效应(40d),找出干旱地带奶牛添加不同铜源的最佳地方化标准,并比较两者的生物学利用率。结果表明,育成牛日粮铜为4.67mg·kg-1,牛毛铜为6.46mg·kg-1,全血铜为0.5987mg·kg-1,均低于NRC标准,说明试验牛处于缺铜状态。试验的第5d。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5和25mg·kg-1硫酸铜组,5mg·kg-1蛋氨酸铜组与本底值差异显著(P<005),15和25mg·kg-1蛋氨酸铜组与本低值差异极显著(P<0.01)。第20d蛋氨酸铜各剂量组全血铜测值上升幅度大,但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其相应的本底值和对照组值差异也不显著,第40d测值与第20d一样。血浆铜蓝蛋白第20~40d时除对照组和5mg·kg-1硫酸铜组与其相应的本底值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  相似文献   

20.
利用SDS-PAGE分析了黑龙江省70年代以前推广种植的63个主要小麦品种的HMW麦谷蛋白亚基。根据Payne等人的方法,计算了其Glu-1品质得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0年代以前(包括50年代)推广种植的22个小麦品种,其Glu-1的平均分数为8.05分;60年代推广的15个品种,其Glu-1的平均数为8.03分;70年代推广的26个品种,其Glu-1的平均分数为7.35分。本文分析了这一结果的成因,讨论了我省小麦育种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