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辽宁蚕桑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辽宁蚕桑业概况 辽宁栽桑养蚕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业在辽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在全省许多地区得到推广,并先后建立了辽西的绥中县和辽东的宽甸县两大示范基地.60年代初,辽宁的蚕桑业曾达到年养蚕19200张,产茧300t的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息烽县蚕桑业发展的背景及优势,阐述了蚕桑业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蚕桑业的目标;提出了构建县、乡、村3级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与推广栽桑养蚕新技术,多渠道延长蚕桑产业发展链条,多方扶持农民发展蚕桑产业和实施品牌战略等息烽县发展蚕桑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种桑养蚕是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要扩大我省蚕桑业的影响,提升蚕桑业的地位,发挥蚕桑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促进现代蚕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产业化经营,深化蚕桑业的改革,推动蚕桑业的创新,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形成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  相似文献   

4.
江都市地处江淮平原,气候和地理位置很适合栽桑养蚕,曾有“丝绸之乡”的美誉,蚕桑业在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工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崛起,农民的收入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很多农民已不把栽桑养蚕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江都市蚕桑业逐步滑落,从最多的8  相似文献   

5.
敖启舰  蒋光茂  陈伟 《四川蚕业》2009,37(3):40-41,44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这直接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蚕桑业的发展。减少蚕房等养蚕设施投入,实现省力化养蚕是推进蚕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冕宁县蚕桑事业管理局借鉴山东、江苏、浙江及四川内地大棚养蚕的经验,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新型养蚕大棚的研制推广,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6.
蚕茧生产成本与蚕桑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收购价格和蚕茧生产成本是影响蚕桑生产效益的两个主要因素。蚕桑生产效益高低,决定蚕桑业的兴衰,养蚕收益越好.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蚕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蚕共育是实行科学养蚕,获得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索普及适宜的小蚕共育技术模式,对于提高养蚕效率,推动蚕桑业向省力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省力化养蚕研究最新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中华  周萍 《广西蚕业》2003,40(2):18-21
蚕桑业是我国农副产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比较效益的作用下,蚕桑业有过较大的发展时期,然而,近年来,国际丝绸市场的不景气,加上国外、国内的过度竞争,茧价大幅度降低,对蚕桑业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此时,采取传统的蚕桑技术,因其在省力、高效、节省成本上显示了一定的劣势,工效低,成本高,生产出来的蚕茧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还不利于规模化养蚕。因此,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传统养蚕技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省力化改进和研究,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现总结如下:1在养蚕技术方面1.…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国内丝绸产品市场走俏,推动了养蚕业的发展。各地蚕桑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连年扩大,而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养蚕人员年老体弱,迫切需要省力化科技型养蚕技术。笔者介绍的设施蚕房与轨道操作台饲育技术,体现了省力化科技型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适中,适宜栽桑养蚕.蚕桑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一定时期内,为增加我市农民收益,出口换汇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也较快,蚕桑业的重要性在降低,现实情况下我市蚕桑产业中还存在单位面积茧产量不高、桑园基础差、桑园综合利用不普遍,加上茧丝价格起伏不定,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难以再稳定和发展,作为在蚕桑战线工作30多年的老蚕桑,内心有无限的感慨:既对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致富门路多感到高兴,又对有深厚感情的蚕桑业的衰退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1.
李平 《蚕学通讯》2007,27(4):52-55
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来抓,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给栽桑养蚕这个传统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区蚕桑业的发展,下面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区蚕桑业的影响及对策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上虞市蚕桑生产的现状及稳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适中,适宜栽桑养蚕。蚕桑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一定时期内,为增加我市农民收益,出口换汇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也较快,蚕桑业的重要性在降低,但在我市农  相似文献   

13.
秋蚕安全生产的风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耀 《中国蚕业》2006,27(2):100-101
经过多年布局的调整、调优、兴化市秋蚕饲养次数已由原来的早、中、晚秋3期改为目前的晚秋(9月10日前后收蚁)1期。秋蚕效益约占全年养蚕效益的一半,对提高桑园效益,增强蚕桑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近3年来兴化市秋蚕生产连续减产歉收:2003年全市大面积减产,张产茧仅有18kg;2004年一重点乡镇发生大批家蚕见熟不结茧的现象,全镇有近1000张蚕种几乎绝收,近1500张蚕种张产茧只有23kg;2005年全市张产茧只有28kg,少数蚕农基本上粒茧未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本市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桑园保存有不小的…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多年来一贯坚持蚕业科技创新,实施以工补农,蚕桑业发展势头迅猛,农民种桑养蚕效益大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蚕桑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富安的实践说明,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完全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新的重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辽宁许多地区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光放在发展蚕桑业上,使得辽宁蚕桑在经历了建国以来几次大起大落之后,又一次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些地区将蚕桑业作为此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项目,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全省栽桑养蚕面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据初步统计,仅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蚕桑机械化及对我国蚕桑机械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万余 《北方蚕业》2002,23(3):12-14
去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给我国脆弱的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我国农业到了继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之后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蚕桑业也面临着如何应对的挑战.一方面,蚕桑业正在从珠江三角洲、江浙等部分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和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正在逐年涌向城市、城镇及沿海地区非农产业.据分析,10年以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的将主要为40岁以上的人口,20年以后,全国大部分农村将很难见到青壮年劳动力.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劳动密集性的蚕桑业将如何应对?今后将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蚕业行政科研、生产者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非常而亟待思考和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推进养蚕机械化,改变养蚕栽桑的基本模式和条件,用现代化养蚕技术和设备改造和装备传统蚕桑业,使其尽快简易化、省力化、规模化、效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规模化连续循环养蚕经营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途径的增多,传统种桑养蚕模式已不能承担起农民经营收入支柱的作用,兼业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导致养蚕规模逐年萎缩。依靠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来改造传统农业,是提高蚕桑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为此,设计了规模化连续循环养蚕经营模式与配套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赵淑娅 《蚕学通讯》2002,22(4):52-55
蚕桑丝绸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近年来 ,开县蚕桑业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 ,生产发展徘徊不前。围绕建成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实施县委提出的蚕桑“十百千万”工程 ,大力加快我县蚕桑业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建设 ,笔者就做大盘强开县蚕桑业进行了专题调研。1 现状和问题开县地处盆周山区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和生态环境都适宜栽桑养蚕。自古以来 ,农桑并举 ,栽桑养蚕曾有过辉煌的成就。 1 995年全县发种 7.7万张 ,产茧 1 52万kg。近几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与全国全市一样几起几落 ,到 2 0 0 1年全县发种 2 .3万张 ,产…  相似文献   

19.
养蚕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产量、质量、省工、省本,是我县今后蚕桑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举。多年来养蚕过程中蚕体消毒,采用纱布袋、细筛等工具撤防僵粉或石灰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通过探索,改装出一种电动喷粉器,  相似文献   

20.
<正> 农村大面积生产中使用竹匾养蚕,添置成本费高,劳动强度大,且养蚕工效低。江苏省睢宁县姚集乡黄淮海中低产地区蚕桑业开发研究攻关点是蚕桑新发展地区,农民住房紧张,缺少必要的养蚕设备,迫切需要改革蚕具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因此,于1983年推广了我所研制的塑料编织布蚕台饲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