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致病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梨产区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不同梨品种上分离到的12个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的单孢菌株,采用田间抗病性不同的品种接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寄生在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菌存在生理分化,供试的12个单孢菌株,初步划分为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筛选对梨黑星病病原茵具有一定拮抗能力的菌株以及适合农业生产的喷雾防治方法和喷洒浓度.[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对从梨根际土壤、牦牛粪、蚯蚓粪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株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并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大田防治试验.[结果]初筛和复筛结果显示,FJ1是所有菌株发酵液中对梨黑星病病原茵抑制效果最强的菌株,抑菌率为65.3%.大田试验表明,喷雾防治较灌根防治更能有效提高砀山酥梨果实健康率.[结论]稀释的FJ1发酵液能够维持较好防效,节省防治成本,可望用于开发绿色、高效、安全的梨黑星病生物防治新型微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5.
6.
黄瓜黑星菌在辽宁省存在病菌致病力分化现象,并且9个地区的强。中,弱致病力单孢菌株比例不同。不同致病力菌株在不同抗性的鉴别寄主上表现出6种生理型。病原菌经过35代继代培养后,具有稳定的菌落特征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7.
8.
9.
梨黑星菌接种体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在干燥条件下,低温有利于黑星菌接种体的保存。-18——20℃和3—5℃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43%和71.02%,而室温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表明,在接种点上,低温干燥保存的梨黑星菌接种体分生孢子与新鲜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而且在田间接种下,接种16天后均引起接种部位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梨黑星病病原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培养时间和震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砀山酥梨种子发芽法、叶片测定法、试管苗根、茎生长测定法检测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梨黑星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PDA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培养温度22℃,在黑暗下110 r·min-1连续震荡培养22 d时产生的毒素毒性最强.采用4种方法都可检测到毒素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玉米丝黑穗菌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妇人指等5个玉米自交系作鉴别寄主。鉴别来自新疆等9个省的玉米丝黑穗菌的致病力及其酸性磷酸酯酸脂酶和脂酶同功酶试验,初步认为玉米丝黑穗菌在我国至少存在5个不同生理小种,其中1号小种分布较普遍,为优势小种,其他则较少。 相似文献
15.
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5种不同比例的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制剂对 2种病原菌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多菌灵∶代森锰锌为 1∶ 1~ 1∶ 4的混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SR值均 >1.5 ,仅 1∶ 5的混配组合 SR值 <1.5 ,表现为相加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还表明 ,病原菌抗药性水平愈高 ,混剂增效比率值越大 ,增效作用越显著。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克服病菌的抗药性方面考虑 ,应以 1∶ 1~ 1∶ 3的配比组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pH对水培白菜幼苗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霍格兰营养液(调节pH3.5,4.0,5.0.6.0,7.0和7.5)水培白菜.试验表明植株对环境pH有部分调节能力,尽管溶液pH相差很大,但幼苗pH保持相对稳定性.在pH6~7范围内植株生物量,叶绿素与蛋白质含量以及光合与呼吸强度均较高,超出此范围则生长发育受阻抑.长期低pH逆境使幼苗受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中应对pH及时地作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对山西梨区梨树黑星病的田间防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比较不同药剂对梨树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治梨黑星病更为有效的药剂,2007年以酥梨为对象,对梨黑星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制剂80%腈菌唑.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最好;7种治疗剂中除多菌灵防效较低外,其余6种药剂的防效均在85%以上,相比差异不显著;保护剂代森锰锌在及时合理的用药下,防效也在80%以上;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属相同产品的不同剂型,微乳剂的溶解性和黏着性优于水分散粒剂;多菌灵的防效最低,这可能与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黄瓜霜霉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2至1985年进行了黄瓜霜霉菌生理分化研究,应用室内离体叶接种和田间病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辽宁省七个城市和北方八个城市黄瓜霜霉菌标样,在75个黄瓜品种上进行接种鉴定和自然观察,并在海南岛进行自然诱发观察,结果发现,各地黄瓜霜霉菌的致病性基本一致,不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本试验提出利用病斑类型、病斑大小、产孢量、潜育期及叶片气孔密度可试作为黄瓜霜霉病品种抗性接种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