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菊三七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三七茎叶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测定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16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784%。菊三七茎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64.454%)、匙叶桉油烯醇(7.144%)、石竹烯(6.284%)、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双环[3.1.1]-2-庚烯(4.455%)。说明菊三七茎叶挥发油中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含量超过70%,可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牛苏叶中毒     
据资料介绍 ,苏子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分紫苏、白苏两种。白苏的茎叶中含有一种挥发油主要成分是紫苏酮 ,β-去氧香薷酮及三甲氧基苯丙稀等物质 ,这些物质毒性很强 ,能引起牛急性中毒。本文所述的牛苏叶中毒 ,专指这种白苏叶中毒。病例 1 宁安乡郭庄村张某的 1头 3  相似文献   

3.
以干紫苏叶粉末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共水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紫苏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Cl浓度4%,浸泡时间1 h,蒸馏时间5 h,料液比1∶6。  相似文献   

4.
刘欣  李波 《饲料广角》2014,(21):34-36
本文以秦巴山区香樟树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香樟树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量挥发油中化合物及其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析检测出14种有效成分,其中主要成分烯醇类物质,占挥发的15.13%,而烯醇中含量最多的为2,6,10,14-四甲基-14-烯醇。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对比研究凹叶厚朴与厚朴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挥发油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凹叶厚朴与厚朴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含量,使用比浊法研究凹叶厚朴与厚朴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制作用。GC-MS结果显示,两种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α-桉叶醇、β-桉叶醇等12种共有成分在凹叶厚朴中的含量大于厚朴,合计占各自挥发油含量的58.25%、46.02%。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凹叶厚朴与厚朴挥发油对10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凹叶厚朴对ATCC25923等8种菌的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厚朴。研究表明,试验结果可为中草药添加剂的开发应用及抑菌剂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优化黄皮叶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并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以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黄皮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黄皮叶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皮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2 h、提取时间4 h、料液比为1∶10(m∶V),挥发油得率为0.50%,GC-MS共分离鉴定出37种化合物,以芳香烃、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为主,占挥发油总量的96.49%。本试验明确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的优化工艺和挥发油的成分,可为黄皮叶挥发油的工艺研究、标准制定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 姜的主要化学成分 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有水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姜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归属为3类:1)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单萜类物质,如:单萜类的α-派烯、β-倍半萜类的α-姜烯和β-红没药烯等;2)姜辣素主要包括,姜酚类、姜烯酚类、姜酮类、姜二酮类和姜二醇类等不同类型;3)二苯基庚烷主要有线性二苯基庚烷类和环状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正>1姜的主要化学成分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有水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姜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归属为3类:1)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单萜类物质,如:单萜类的α-派烯、β-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分析催情散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选取10批次不同厂家的催情散,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催情散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催情散中挥发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另取当归、香附、淫羊藿等药材作为对照,用相同方法提取并测定其挥发油成分。将催情散中挥发油与当归、香附、淫羊藿等药材中挥发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催情散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茴香脑(13.37%)、香附子烯(4.54%)、(+)-β-selinene(2.11%)、棕榈酸(1.77%)等,其中茴香脑归属当归,香附子烯、(+)-β-selinene归属香附,棕榈酸归属淫羊藿。GC-MS可快速有效分析催情散中挥发性成分,为该药的成分研究以及质量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对畜禽、水产养殖中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究测定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耶尔森氏菌、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并用GC-MS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对7种供试菌种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大,其抑菌活性增强;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从南美蟛蜞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48种组分,主要含有庚烷(1,3,3-三甲基-三环(2,2,1,0(2,6))、3-蒈烯、α-水芹烯、氧化石竹烯和丁香烯等。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艾叶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不同来源产地艾叶中的挥发油,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各挥发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的测定,并通过相关系数法对不同产地来源艾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归类。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醇类、烯类、醛酮类、酯类等化合物,与文献报道中用GCMS方法分析艾叶中的挥发油所得成分相一致。设定相关系数阈值0.9500以区分河南产地与其他产地的艾叶药材,设定相关系数阈值0.9000以区分艾叶和艾花不同的药用部位。结论:采用FT-IR技术结合相关系数法,可对艾叶挥发油进行快速分析,为艾叶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紫苏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紫苏醛和柠檬烯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中大肠杆菌、乳酸菌数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6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灌胃0.2%的Tween-80,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03 m L/kg挥发油、8.54 mg/kg紫苏醛和4.53 mg/kg柠檬烯,按250μL/只剂量连续灌胃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挥发油组灌胃2周后,小鼠平均日增重(ADG)和日采食量(ADFI)升高了49.2%和44.3%(P0.01);灌胃3周后血液尿素氮含量降低27.1%(P0.05)。紫苏醛组灌胃1周后,ADG提高39.6%(P0.05);3周后血液葡萄糖含量升高51.4%(P0.05)。柠檬烯组仅在灌胃1周时ADFI和料重比(F/G)降低了38.6%和51.5%(P0.05)。试验期内,挥发油组小鼠粪便大肠杆菌数每周分别显著降低了4.83%、8.35%和12.7%(P0.05),乳酸菌数量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天然植物色素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植物色素及其利用冯定远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都含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等各种天然色素。由于类胡萝卜素的颜色较浅,在夏季时,它们被叶绿素所遮蔽,叶绿素在秋冬季节被破坏或氧化后,就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黄色。某些微生物或其他单细胞蛋白生物也能合成类胡萝卜素。类...  相似文献   

15.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回回苏、红苏、红紫苏、赤苏、苏子等,学名:Perillafrufescens(L.)Brittonvarcrispa(Thunb.)Dencene.1.形态:紫苏株高不足1m;茎直立,横截面为方形,紫色,带有紫色或白色柔毛。叶卵圆形,有长柄,对生,叶缘有粗圆齿,叶面多皱纹,紫色或仅叶背为紫色,疏生绒毛。花红色或粉红色,唇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坚果卵圆形,暗褐色,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江南等地有野生植株。2.功效:紫苏是常用中药之一,性温、辛,人脾、肺经,为调肺理气主药,并有安胎作用。据药理分析,本品通过扩张皮肤…  相似文献   

16.
研究南橘(Citrus reticulata)基半部和端半部橘皮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橘橘皮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中化学成分,再用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个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南橘基半部的橘皮挥发油的36个峰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柠檬烯(51.53%)、麝香草酚(8.66%)、叶醇(7.22%)、N-甲基代邻氨基苯甲酸甲酯(5.43%)、松油烯(4.83%)等;从南橘端半部橘皮挥发油的35个峰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70.5%)、γ-松油烯(5.29%)、麝香草酚(3.54%)、N-甲基代邻氨基苯甲酸甲酯(2.66%)、β-蒎烯(2.12%)等。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干鲜连钱草不同部位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干鲜连钱草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对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分析其成分差异。由GC-MS数据分析可知,从连钱草干鲜茎叶提取的挥发性液体中共鉴定出125种成分,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70种,包括醇类、羧酸类、酮类等。从鲜叶、鲜茎、干叶和干茎中分别鉴定出39、13、52、25种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各组总挥发油的83.92%、97.21%、67.48%和98.29%,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5种,各部位特有成分分别有13种、1种、16种和1种。分析结果表明,连钱草的鲜叶和干叶中挥发成分有显著差别,鲜茎和干茎中的挥发成分较为相似,但与鲜叶和干叶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8.
选用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秋季去叶(去上层叶、去下层叶、相间去叶、全去叶)对其后续生长及种茎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去叶处理后绝对株高均有增长,植株直立性均好于对照,倒伏率由大到小表现为:对照>去下层叶>全去叶>相间去叶>去上层叶;去叶处理后同化物质生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去叶使光合产物分配至再生分蘖中的比值分别高出对照5.1%、6.8%、6.5%和12.6%;不同处理的茎、叶可溶性糖含量除去下层叶外均低于对照,但只有去上层叶、全去叶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茎经过3个月坑埋贮藏,全去叶处理种茎褐变率高达83%,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2%,翌年种植后种茎成活率最高的为相间去叶处理,高出对照7%,去下层叶、去上层叶种茎成活率分别较对照低2%、11%。  相似文献   

19.
以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并放入人工气候箱内干热胁迫处理下研究其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长度、宽度、相对高度、绝对高度、茎粗等形态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热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植株茎粗、叶绿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胁迫第12d与第4d相比,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降了64.82%,叶片长度下降了23.85%,叶片宽度下降了23.05%,植株茎粗下降了5.96%,叶绿素含量下降了12.70%;而相对株高、绝对株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胁迫第12d与第4d相比,相对株高上升了1.61%,绝对株高上升了0.72%,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了14.63%。各干热胁迫处理与其对照相比,干热胁迫对紫花苜蓿土壤相对含水量、株高、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较为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品种宽皮柑橘果肉的特征性香气物质,以芦柑、温州蜜柑、红桔、瓯柑、砂糖橘的果肉为研究对象,基于GC-MS共分离鉴定出65种香气物质,其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56.34~85.98%。采用香气活性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温州蜜柑的特征香气物质为反式-β-罗勒烯、(E)-2-壬烯醛、橙花醛、香叶基丙酮,红桔为香叶醛、(-)-4-松油醇、α-萜品烯、辛醛、α-萜品醇、芳樟醇、β-香茅醇、β-月桂烯、?-萜品烯,瓯柑为顺式-β-罗勒烯、d-柠檬烯、β-水芹烯,砂糖橘为β-香茅醛、癸醛、紫苏醛、(E)-2-己烯醛,而芦柑仅有α-金合欢烯。这些特征香气性物质的差异,形成宽皮柑橘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