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温室气体的农业人为排放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上可采用的降低温室气体的技术及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1961—2004年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实测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分析显示,在26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有17种呈减少趋势。有9种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利。所得结论增强了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也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利用陕西省78个代表站点4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OF和其它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陕西省作物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模拟了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作物气候生产力状况。从设定的情景可以看出,“暖湿型”气候对农业的生产是有利的,平均增产幅度约8.0-9.6%,而“冷干型”气候最不利于农业生产。平均减产幅度约-10.4%- -8.6%。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陇南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以该山区白龙江流域为例,分析其立体气候特点,提出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4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态影响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松嫩平原30个县(市)、4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及农业产量资料的系统统计分析,得出松嫩平原40年来气候确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松嫩平原东部作物高产优势逐渐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玉米高产中心南移,麦豆高产中心北移,这是农业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的。据此,提出了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松嫩平原30个县(市)、4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及农业产量资料的系统统计分析,得出松嫩平原40年来气候确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松嫩平原东部作物高产优势逐渐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玉米高产中心南移,麦豆高产中心北移,这是农业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的。据此,提出了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温室效应将导致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为了适应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量大影响,必须增加农业投入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生产水平函数,并运用此函数初步计算及讨论了气候变暖情景下山东,河南及全国的农业种植业投入费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阿里地区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阐述了西藏阿里地区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针对阿里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略论气候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我国气候变率大,是引起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每年农业受害面积的60%是干旱造成的,不明显的潜在影响(如低温)能使粮食产量减少500万吨以上。在5%的产量波动水平下,本世纪80年代的粮食绝对产量的波动损失比50年代大得多。在同样的政策、种子、农业技术条件下,粮食产量主要受气候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不是愈来愈小,而是愈来愈密切。今后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时应考虑气候不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浙江沿海滩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针对浙江的气候土壤特点,综合运用农业、林业、水利等系统工程,实施盐渍荒涂造田改土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生态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比较地震灾区不同气候类型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和绵竹市汉旺镇4类生态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受损治理区(DHD)、干旱干暖河谷未受损区(DHU)、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损治理区(HMD)、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未受损区(HMU)]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动态、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受损区具有2个萌发高峰期,受损治理区只有1个萌发高峰期,不同气候类型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在不同土壤深度表现出不同的萌发潜力;4类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192~1 544粒·m?2,表层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气候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4类治理区共有50种植物萌发,草本植物占显著优势;HMU、HMD、DHU、DHD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S?rense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26.23%、44.9%、30.77%、16.00%,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15.09%、28.95%、18.18%、9.09%;不同类型样地土壤种子库特有种和共有物种均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型格局。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该考虑治理区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人工引种和制定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迁相位差与亚洲季风及西风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区域由于其主导气候影响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解各种自然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气候影响机制及相互耦合关系。通过中国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区与西北干旱区全新世期间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干冷的早全新世、暖湿的中全新世、气候恶化的晚全新世,而西南季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期间表现出两次季风加强阶段,但西南季风要比东南季风加强提前约3~4ka。该文认为黄土高原区与西北干旱区可能受同一气候系统制约,从而表现出类似的气候变化特征。西南季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好的对比性,可能是由于亚洲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在全新世的推进与退缩共同受到行星风带南北移动的影响,使其气候表现出类似的变化特征,但由于海洋巨大的热容导致东南季风的加强延后,从而导致西南季风区与东南季风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具有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M的山东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条件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否有相当大的影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山东省114个气象站点近40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对区域气候因子与地形的关系建立相关计算公式,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气候因子进行地形订正,生成实际地形下的气温、湿度和风速时空分布栅格数据,再将其代入气候舒适度模型进行栅格运算,得到实际地形下的山东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鲁西南地区较舒适,夏季全省都在舒适和较舒适范围内,秋季鲁中和半岛地势较高地区为不舒适地区,其余均在舒适和较舒适范围,山东省冬季气候舒适度为极不舒适。  相似文献   

14.
We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forecasting future regional climate. Our method is based on blending different members of an ensemble of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CM) simulations while accounting for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se simulations, under present day conditions, and observational records for the recent past. To this end, we develop Bayesian space-time models that assess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and observational records. Those discrepancies are then propagated into the future to obtain blended forecasts of 21st century climate. The model allows for location-dependent spatial heterogeneities, providing lo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imulations. Additionally, we estimate the different modes of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use the climate model-specific coefficients of the spatial factors for comparisons. We focus 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per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Program (NARCCAP). We consider, in particular, simulations from RegCM3 using three different forcings: NCEP, GFDL and CGCM3. We use simulations for two time periods: current climate conditions, covering 1971 to 2000, and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 under the SRES A2 emissions scenario, covering 2041 to 2070. We investigate yearly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for a domain in the South 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RCM simulations underestimate the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increase for most of the domain compared to our model.  相似文献   

15.
The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characterize the annual temperature for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Of interest for impacts studies, these profiles and the potential change in these profiles are a new way to describ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herent uncertainty. To that end, we propose a Bayesian hierarchical spatial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model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for the four seasons of the year, current and future. These profiles are then analyzed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how they change over time, how they vary spatially, and how they vary between five different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emperature, the regional models have different profile shapes depending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spatial location, driving climate model, and regional climate model. This article h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nline.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地区有不同类型草地,也有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对气候变化敏感,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05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资料,计算内蒙古地区湿润系数,综合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a来,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T≥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及森林类型区面积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季延长给内蒙古东部湿润区的农林业生产带来机遇,但大部分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给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过去三十多年间全球陆地和各气候区的干旱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全球陆地和各气候区内的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发生影响范围上,湿润地区的影响范围更大,而在干旱发生的频率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频率更高。同时,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沙漠气候区、湿润亚热带气候区和海洋性气候区干旱面积有显著变大趋势,全球陆地、湿润大陆性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干旱面积有显著变小趋势。文章又对过去三十多年间全球和各气候区的变干趋势和变湿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全球20%以上的陆地有显著变干趋势,20%以上的陆地有显著变湿趋势,其中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有40%以上面积有显著变干趋势,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有40%以上面积有显著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宗明  张柏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12-115,118
作物生产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因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开发作物生产力的区域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相耦合,有利于对作物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分析,为针对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作物与耕作管理条件制定适应性对策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作物生产力对CO2 增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法,指出应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作物模拟技术、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的作物生产力及其气候变化响应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考虑较少。对气候变化影响传递认识的不全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盲点之一,探讨气候变化影响链的形成机制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气候变化影响特征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影响链的形成机制,界定了气候变化影响链的内涵,明确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层级,并提出气候变化影响链的应对途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影响具有广泛性、差异性、持续性、突发性、传递性及可转化性等特征。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胁迫与干扰作用于受体系统之后,受体系统与其它系统联系,把这种胁迫与干扰传递到其它系统,导致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断延伸,形成复杂的气候变化影响链。气候变化作用于直接受体后,其影响在生态系统中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在经济系统中沿着产业链传递,在社会系统中沿着社会关系链传递;影响链的传递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形式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总是从低层级到高层级,沿着资源禀赋的变化上升到自然生产系统、经济生产系统直至社会系统。研究认为,有效阻控或切断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传递,能够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与损失。气候变化影响链及其形成机制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小麦生殖期增温。然而,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还未系统量化。因此,急需明确全球范围不同气候区小麦生长发育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特征和一般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出全球范围内,涉及小麦生殖期增温对其产量构成要素影响的文献61篇,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量化生殖期增温0~5℃和大于5℃的极端高温对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阐明小麦生殖期内昼夜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生殖期增温0~5℃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呈显著负效应,其中小麦产量减少了11.7%,千粒重、穗粒数和穗数分别减少7.4%、5.0%和3.5%。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降幅对其生殖期增温(0~5℃和5~10℃)的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亚热带季风区(15.2%和38.8%)>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14.9%和30.6%)>地中海气候(10.6%和15.6%)>温带季风气候(9.3%和10.2%);小麦千粒重降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24.7%和21.1%)和温带季风气候(10.5%和28.0%)>温带海洋性气候(9.7%和15.0%);尤其在生殖期增温5~10℃,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小麦产量各构成要素降幅比0~5℃更大。另外,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14.7%)大于白天增温(11.3%)。【结论】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生殖期增温造成小麦减产主要是由于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减少,而且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的负效应大于白天增温。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持或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