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树桩,在必须拿弯的枝干已超过需要拿程度的柔软性时,为使枝干在拿弯扭曲处降低屈侧的压力及伸侧的张力,以便较易拿弯及拿弯后快速定型,笔者采用在枝干准备拿弯处之一侧(屈侧方及伸侧方均可),用锋利的刀片,连树皮带木质,斜向12度至15度角切开至近枝径约1/3至2/5左右,切成游离皮瓣,好象舌头的样子(皮舌)。待切好的游离“皮舌”恢复原位后,再拿弯扭曲造型,这种方法称为“半边舌状瓣  相似文献   

2.
瓶兰花盆景     
作品的树种是瓶兰花。采用照蔸综合法构成。一弯二拐之上的大弯中,在侧面作有三小弯;大弯之上一急弯回头作顶。树的第一弯,一左一右各一枝盘,拐上面四方出枝。正看两大弯结顶,侧看一拐三小弯结顶。造型方法独特(见左图、整个树蔸占踞了盆面,一眼望去,树型似一只欲飞的鸟;这不是  相似文献   

3.
对开“破竹”拿弯,就是把一条文直枝干劈成等分两半后重又相合绑扎成一股,以降低枝干强硬度,利于拿弯扭曲的办法之一种。一、适应范围: 直形枝干,枝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直段长度多适应在15厘  相似文献   

4.
3.枝树枝好似人的四肢,是植株的骨架。在桩景中,树枝是树干与树叶之间的“桥梁”,枝附于干,叶附于枝。因此,枝的造型不仅决定了“叶片”的布局落位,更重要的是,枝与干所组成的“树形骨架”对整个树形的艺术造型起着决定的作用。 (1)枝的组成与作用:在桩景中,树枝主要由侧枝、后枝和遮干  相似文献   

5.
罗汉松树姿青秀美丽,单叶螺旋互生于枝上,每片叶能生长2至3年才老化脱落,因而景观十分稳定。罗汉松蟠扎造型后,往往因其叶呈螺旋状簇生枝上,枝片显得紊乱,有碍观赏。为了使蟠扎后的罗汉松叶片能在较短时间内变小,枝片整齐美观,我采用了脱衣换锦技法促成罗汉松快速成片。方法是:在春秋两季(尤以春季为最佳时期),在新蟠、复蟠、补盘的罗汉松,用剪刀剪除各枝条上全部新、老叶,剪叶时保留好叶柄,有利腋芽多萌发新芽(千万不能图快、图省事用手刮除枝条上的叶和叶柄)。待叶剪尽后即可蟠扎造型。对蟠扎后的  相似文献   

6.
截干蓄枝式造型的特点:因不纳弯,故枝条粗度可从1厘米至5厘米,最粗的可达10厘米以上。图1为2008年10月剪截的直径1厘米的对节白蜡,经生根粉药液处理后扦插于苗地培育,现洗去泥土裸根拍摄。  相似文献   

7.
曾先生:你好! 读过好几篇你在《中国花卉盆景》发表的文章,得知你对盆景修剪造型颇有功力。本人有缘得一九里香大型树坯,高160厘米×宽230厘米(侧宽130厘米),树头直径约16厘米,从根部上25厘米处分成两枝(第一分叉分成一斜枝约直径8~9厘米、一直枝直径约10厘米),斜枝从第一分叉上35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再上约50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上约20厘米又一分枝3~4厘米到顶枝2~3厘米。直枝在第一分叉处有一横枝2厘米,一直枝4厘米(象鸟头),从第一分叉到80厘米  相似文献   

8.
雀梅是盆景常用树种,但以往的雀梅盆景多为采集树头上盆培育的。笔者近年试用硬枝扦插造型制做雀梅盆景成功,方法如下。 1.黄化处理硬枝直接扦插极难生根,必须经黄化处理才有较好效果。11月底至12月初,结合修剪取直径0.6厘米以上的一年生枝  相似文献   

9.
<正>与做其他事情一样,在盆景造型时,也要首先抓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什么是盆景造型的主要矛盾呢?愚以为就是作品题材构架所形成的势,即整体形象的倾向。确立了这一大局,纲举目张,服从服务于此的局部细节也就迎刃而解了。置于我们面前的赤松(图1),根基粗壮,鳞皮开裂,干径18厘米,枝叶扶疏,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是也存在明显缺陷:两根较粗的树枝各奔东西,势分两立,旁逸离析。显然,造型时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必须确立统一的大势。作者的意图是把左上方的主枝拿弯拉起,将向左之势引而向右,  相似文献   

10.
在盆景造型技术中,植物枝干的拿弯一般采用综丝牵拉法及铁丝圈弯法,这是各个盆景流派在制作盆景时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其共同缺点是拿弯后,枝干的弯曲多多少少显示出圆形过渡,其结果是人工痕迹明显,枝条展现缺乏力度,特别是一些较粗的枝条,其拿弯的难度及效果更差!在盆景制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枝干半折法对盆景枝条进行拿弯可以明显克服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初春时节,笔者在采集盆景树桩时发现一株火棘,枝形虬曲苍劲,树桩干径也较大(径围大350毫米)。树桩当时的长势如上图倒转180°(原根须尚可辨识),主干成两枝分权,似可作为多干式布局,便采集回来种在土中。成活后,笔者常对着树桩揣摩如何造型。若要布  相似文献   

12.
直干挺拔型桩景,要求主干垂直由粗而细,逐渐过渡(?)流畅,侧枝分配合理,根盘四展。造型的重点为侧枝、顶冠和根盘。 1、侧枝:直于树型的侧枝是桩景制作成败的关键,是造型的重点,它可以左右树势,也可以组成优美的构图。侧枝在桩体上应下稀上密,交错分布。枝间距愈往上愈小。第一侧枝如向左,第二侧枝则向右,第三侧枝为背面枝(里枝)……,如此类推直达树梢。侧枝的粗度应与出枝部位的主干比例协调,且愈往上应愈细。侧枝与主干直径的比例大体应在1∶3至1∶5之间较为合适。第一侧枝的长度应与树高取得协调。一般应由下往上逐渐收  相似文献   

13.
一品红如果任其在盆中直长,可达1~2米左右,而每枝仅顶端开花一朵。为了能将它置于几案上观赏,就必须在生长期进行枝干的弯曲造型(即作弯)。我一般是在立秋后进行的。在此之前,即小暑与大暑之间,先在一品红根部以上5厘米处作最后一次剪头(剪下的技头可另外扦插)。待其茎干上发出的新枝达15厘米高时,选定开花用枝,一般15厘米口径的花盆可保留3~5个枝头。而后用事先备好的16号铅丝(长约15厘米左右)将所留嫩枝头全部钩向盆底方向。注意,不要长至30厘米长再弯,那时枝条已半木质化,一弯即会断。作弯当天不可浇水。第二天就会发现朝下  相似文献   

14.
通派盆景,素以“二弯半”著称。其造型遵循一定的格式。特别注重立体空间的造型,要求姿(姿态)、势(树枝所向)、神(神韵)齐备,在盆景艺术中别树一帜。这种格式,可从主干、片干、顶、片、爬根、顿节的造型及上盆的操作上体现出来。 1.主干“二弯半”盆景是指主干呈两个半的弯曲之形。由第一弯、第二弯和半弯组成。造型时主干要蜿然上弯,第一弯弯曲弧度要大些,并稍带后仰呈座地之势、称座地弯。第二弯弯曲弧度次之,复欲前倾,呈抱驼之势,称抱驼弯。第三弯弯曲弧度更小,  相似文献   

15.
《巧云飞渡》是以观叶类的代表树种黄杨为素材,采用“扎为主,剪为辅”,自幼盆中培养与地上培养交替加工的方法,是用不同粗细的棕丝,因枝制宜地运用各种棕法(扎法),将枝叶扎成平整的“云片”,叶叶俱平。云片欲上,各显俊秀,虬枝盘曲;每一片内的小枝,扎成若干弯曲,弯弯相套,枝不搭枝。在一寸长的枝条上扎成三个小弯,称做“一寸三弯”,修剪时着重剪除枝片中向上或向下生出的枝叶,保持枝片的平整和造型的美观。剪扎的顺序一般是从主干到枝叶,从基部到梢部,先大枝后小枝,先顶片  相似文献   

16.
笔者几年前获得一红牛筋木桩材(如墨图所示)。根盘至出枝位的主干直径4.2厘米,干形粗矮倾斜。在距根盘8厘米高的主干上,长有四棵粗细相近、向四面幅射状生长的分枝干,形成“轮生”的态势。按一般选材的要求,属不可用桩材。但经观察审视,认为可对枝干进行利用和改造。现将情况简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备拿弯处的屈侧或伸侧开刀,上下来回以微斜度切锯,至约占干径的3/4,使切开处近、远两切面端,造作成各若干片薄楔形游离瓣片,游离楔刃约20度角左右。由此降低拿弯处枝干的坚硬度及回弹力而增拿弯柔软度的可塑性。拿弯时,把这些刃端游离的楔片,内外移位,互嵌伸缩移行,使上下(即近、远对端)游离片互嵌含接,以达到拿弯的程度。如果切口在屈侧,需把这些楔形游离片,剪短互嵌拿弯;若进刀切口在伸侧,制备游离楔片需适当延长,以利移行伸长嵌含拿弯。一、备用工具 1.钢条线锯、细齿锋利窄版  相似文献   

18.
银杏作为盆景材料,一般是通过挖桩、分株、压条、播种、扦插的方法获得。速成银杏微型盆景,则用扦插小苗最佳。笔者经过实践,可在半年内获得苍劲古雅的“小盆玩”。其法如下: 在春天万木苏醒之际,选一银杏母本,在直径为1.5厘米至2厘米的枝条(两年生最好、三年生次之)上,选一将来好造型的健壮小分枝,于小分枝基部上方第一、二芽上端下剪,剪去上部分枝条,等到小分枝发芽生长后,再从小分枝基部下方第一二芽处,将树皮环剥处理。这样有利于带老枝扦插成活及将来造型、生长(见图)。  相似文献   

19.
(三)摘叶抑势法:其基本原理是减少该枝盘上的叶片数量,缩小光合作用的面积,使整个枝盘整体制作同化物质的能力降低,从而达到扼势的目的。例如笔者的一盆朴树盆景(墨线图3,需要促发的左侧枝盘留叶,其他枝盘摘叶),S型的主干过渡圆滑自然,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左下侧枝过细,与整体树态不协调。为使左下侧枝加速增粗,采用了摘叶抑势法。在树桩的整个生发阶段,不断地将主干各部份的树叶摘除,而需要促发的左下枝不摘叶,同时对左下枝的叶面进行根外施肥。由于左下枝的光合作用正常;主  相似文献   

20.
根艺制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对造型有用的根和枝,位置不错,但方向和角度不够理想,去之可惜,留之形差,若经适当调整造形,即可成为一件好作品。如何整形呢? 从我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火烤整形法好处多,现将此法的加工过程分述如下。加工素材:任何树种的根和枝,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均可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