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卵形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ujinaga,T.(1981)进行了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的除脾牛和非除脾牛的临床症状、血液学、血液化学及尿液变化研究。该作者1982年又观察了摘除脾脏和地塞米松处理对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的影响。国内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报告除脾、注射氢化泼尼松和不作任何处理的3组试验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后的临床症状、虫体反应、血液学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3.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B.ovata CCTη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扩增B.ovata CCTη基因片段大小为1 008 bp,与参考株序列同源性为100%。该方法对牛巴贝斯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最低可以检测样品中34个拷贝的DNA。通过对49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该方法比姬姆萨染色镜检阳性率高8.2%。本实验为B.ovata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体外培养巴贝斯虫的工作起始于1978年,由Frp等采用悬浮培养(Suspensionculture,又称旋转培养SpinnerflaskmethodSFM)成功地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但培养中红细胞染虫率不高。1980年,Levy等仿照Trager(1976)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建立了微气静相培养技术(MicroaerophilousstationaryphasecultureMASP),实现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之后,该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双芽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隐藏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等多种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均获成功。目前,该方法已被…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芽巴贝斯虫染虫血和液氮保藏株,进行体外培养技术初步研究,获得了生长、增殖和保种效果。双芽巴贝斯虫在牛红细胞内带虫率达5%,低染虫率的连续培养已超过25d。奠定了双芽巴贝斯虫培养技术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卵形巴贝斯虫CCTη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建立牛卵形巴贝斯虫巢式PCR诊断方法,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外引物扩增牛卵形巴贝斯虫基因组片段的长度为1 008bp,内引物为537bp;该方法扩增不出牛瑟氏泰勒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基因组DNA;最低检测DNA含量为16fg;通过对46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该巢式PCR较常规PCR阳性检出率高8.7%。本试验为牛卵形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为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双芽巴贝斯虫牛体内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0.
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卵形巴贝斯虫新种译者白启作者南,哲郎,石原忠雄除冲绳本岛而外,对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巴贝斯虫未定种作了鉴定。与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分歧巴贝斯虫(B.divergens)和大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1.
乳突类圆线虫人工培养初试陈刚(青海畜牧兽医学院,西宁810003)孔繁瑶,蒋金书,韩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100094)作者对1.丝状幼虫的消毒和脱皮方法;2.不同培养基和不同附加因子对丝状动虫体外培养的影响;3.最佳培养气相组成及pH值;4.二步培...  相似文献   

12.
按照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泡球蚴培养的培养基(RPMI-1640、M199和MEM)分为3组:Ⅰ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Ⅱ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EM;HI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199。将泡球蚴在3种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以及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培养9d的泡球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90.10%、Ⅱ组50.25%、Ⅲ组22.03%;成囊率分别为:Ⅰ组57.12%、Ⅱ组63.15%、Ⅲ组48.17%;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8.28%、Ⅱ组88.65%、Ⅲ组75.50%。可见,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泡球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合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泡球蚴的生长发育,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方法取粪样分别置于4℃~8℃冰箱,28℃和37℃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记录虫体数量,统计不同温度条件下滋养体生存时间。28℃恒温条件下,将粪液加入不同稀释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及洛克氏液)中,观察滋养体的活力及数量;采用同样的观察方法,统计滋养体在双相培养基以及免血水培养基内的生存时间。在28℃和37℃恒温条件下,分别观察滋乔体在RSS培养液(Ringer液+血清+米粉)及不加米粉的RSS培养液内的生存时间。结果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在体外的最适生存温度为28℃,在洛克氏夜中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和蒸馏水,在RSS培养基及双相培养基中可在培养24h时达到高峰。在含有诺氟沙星的兔血水培养基中,滋养体的数量可在培养后96h达到高峰,生存时间可达到180h。结论结肠小袋纤毛虫体外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RSS培养基体外培养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结肠小袋纤毛虫在RSS培养基中种群生长情况。方法在不同米粉含量,不同血清含量,不同PH值的RSS培养基中接种相同量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以及在同样的RSS培养基中接种不同量的结肠小袋纤毛虫,进行培养观察,计算其种群自然增长率及世代时间。结果米粉含量为20mg组的种群自然增长率最高;血清含量对种群自然,增长率影响不大,但在最高峰时,20%~25%血清组虫体密度最大;培养基在PH值为7.0和7.5条件下,虫体密度均在d4达到高峰,之后下降。结论培养基中适宜的米粉含量为20-30mg/安瓿,血清含量为20%~25%,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0~7.5。  相似文献   

15.
A Babesia parasite, isolated from the blood of a horse at Bowral, New South Wales, was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host specificity and serological reactions, as Babesia equi (Laveran 1901). The case was originally reported by Churchill and Best (1976, Aust. vet. J. 52: 487) and is the first record of equine babesiosis in Australia. In preliminary studies, the organism produced only a mild disease in an intact horse, but caused the typical clinical syndrome of acute babesiosis in a splenectomised horse, which died 19 days after the intravenous inoculation of the parasit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