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养猪》2016,(5)
研究旨在分析巴克夏猪和湘村黑猪正反交后代的胴体及肉质性状特性,为探索以湘村黑猪新品种开展杂交利用,以及能否开展巴克夏猪和湘村黑猪杂交系持续选育提供依据。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巴克夏♂×湘村黑猪♀)和反交试验(湘村黑猪♂×巴克夏♀)分别获得巴湘猪和湘巴猪群体。在此基础上,按照一致的饲养条件,饲养到95 kg,屠宰湘村黑猪、湘巴猪和巴湘猪各6头,测定胴体和肉质性状共计21个指标。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巴湘猪和湘巴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胴体品质和优良的肉质特性,所测各类指标均与湘村黑猪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主要探讨不同类型猪在生长性能与肌肉品质的差异。挑选50 kg 左右的鄂西黑猪(脂肪型)、长大二元杂交猪(瘦肉型)、长♂×(野♂×鄂♀) ♀(中间型)三元杂交阉公猪各24头,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每个品种屠宰6头,进行生长性能、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杂交猪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鄂西黑猪(P<0.05),而与长野鄂杂交猪差异不显著(P>0.05)。长大二元杂交猪的屠宰率、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鄂西黑猪和长野鄂杂交猪(P<0.05),而料重比、背膘厚显著低于鄂西黑猪(P<0.05)。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肌肉pH2、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鄂西黑猪,而肌肉评分显著低于鄂西黑猪(P<0.05),而长野鄂杂交猪的肉质与长大二元杂交猪和鄂西黑猪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养猪》2019,(2)
试验选择出生日龄相近、健康、体重约25 kg的太蕨猪(太湖猪×蕨麻猪)和巴蕨猪(巴克夏×蕨麻猪)去势公猪各20头,测定其体尺、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以筛选出适合生产需要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在2月龄、4月龄、6月龄巴蕨猪体高和体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太蕨猪,胸围、腹围、胸深、管围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与太蕨猪相比,巴蕨猪日增重显著提高18.64%,料重比显著降低11.40%,眼肌面积极显著高71.66%,瘦肉率显著高12.68个百分点,剪切力显著降低18.71%;但是太蕨猪肉色优于巴蕨猪。综合比较发现,巴克夏猪与蕨麻猪杂交在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等指标的改良效果均优于太湖猪与蕨麻猪杂交,本试验条件下巴克夏猪与蕨麻猪的杂交组合更适合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8,(6)
为分析巴克夏猪与梅山猪的杂交效果,研究对巴×梅猪开展生长性能及胴体肉质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巴梅猪(巴克夏猪♂×梅山猪♀)的初生均重为1.13 kg,肥育阶段日增重为680.94 g,肥育阶段料重比为3.34;120 kg体重屠宰,肌内脂肪含量为3.78%,瘦肉率为44.69%,肉色5.90,剪切力28.58 N。巴梅猪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兼具父本初生重大、生长速度快和母本肉质好的特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济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的差异,选用体重30 kg左右的长×大、巴×长×大、杜×长×大3种杂交阉猪各15头,饲养至100 kg左右,每组选6头进行屠宰试验,测定胴体品质与肉质性状.试验结果显示,3个杂交组合的猪都符合优质瘦肉型猪的要求,杜×长×大组的胴体性状最好,其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显著高于长×大组(P<0.05);巴×长×大组的肉质性状最好,其肉色、大理石纹显著优于杜×长×大组和长×大组(P<0.05).结果表明,杜×长×大组的胴体性状较好,巴×长×大组的肉质性状较好,采用杜洛克做杂交父本可提高后代猪的胴体性状,采用巴克夏做杂交父本可提高后代猪的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6.
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利用杜洛克、巴克夏和苏太猪分别与豫南黑猪开展杂交试验,以纯种豫南黑猪为对照,分析三种杂交F1代猪肉常规肉质性状、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必需氨基酸评分及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豫南黑猪纯种繁育后代的肌内脂肪、5种鲜味氨基酸和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其它杂交组合,但差异不显著(P0.05);豫南黑猪及其三种杂交组合F1代常规肉质指标表现优良,其中与杜洛克杂交显著增大了眼肌面积(P0.05),与巴克夏杂交显著提高了熟肉率(P0.05),与苏太猪杂交显著提高了肌肉嫩度(P0.05);不同杂交组合对猪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在四个杂交群体的背最长肌中,5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苏太猪杂交后代6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杂交组合(P0.05)。豫南黑猪肉质优良,其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苏太猪杂交后的肉质综合效果好,与杜洛克和巴克夏杂交后的肉质性状突出,为豫南黑猪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研究设计了铁骨猪×铁骨猪(铁骨)、巴克夏猪×铁骨猪(巴铁)、杜洛克猪×铁骨猪(杜铁)等3个品种组合,并通过胴体、肉质共计54项指标测定来比较它们的优劣,旨在测定铁骨猪和巴克夏、杜洛克的杂交性能,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瘦肉率、6~7肋间皮厚、眼肌面积、剪切力、油酸、亚油酸等13个指标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其中杜铁、巴铁的瘦肉率极显著高于铁骨猪(P0.01),巴铁的剪切力显著低于铁骨猪和杜铁猪(P0.05),铁骨猪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巴铁和杜铁(P0.05)。所有试验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8.
从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两个方面研究了巴克夏猪在少数民族山区的应用效果。通过屠宰测定巴×长×大、杜×长×大与长×大三组的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综合分析巴克夏猪在少数民族山区的应用效果,为其进一步推广及优选出符合少数民族独特饮食习惯的优质肉猪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胴体性状上,巴×长×大组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和较低瘦肉率,与长×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杜×长×大组差异显著(P<0.05);巴×长×大杂交猪的肉质指标相对优于长×大及杜×长×大,眼肌面积与长×大差异极显著(P<0.01),与杜×长×大差异显著(P<0.05),且巴×长×大在肉色、大理石纹、熟肉率等指标上与贵州优质猪种剑河白香猪、纳雍糯谷猪及贵州可乐猪相近,而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多喜食肥猪,巴×长×大更符合当地当地的饮食习惯,应进一步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新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和巴克夏种猪的胴体及肉质性状表现。选取健康、体重30 kg左右的新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和巴克夏母猪各12头,按品种(品系)分成4个组,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日粮,试验期83天。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4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结果表明(1)长白组皮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大白、杜洛克和巴克夏组(P<0.05);大白组体长最长,胴体直长显著高于长白组和杜洛克组,胴体斜长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杜洛克组后腿比和皮率最高,后腿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皮率显著高于长白组和大白组(P<0.05),背膘厚最低,显著低于长白组(P<0.05);巴克夏组瘦肉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脂肪率最高,显著高于大白组和杜洛克组(P<0.05)。(2)肉色和大理石纹等级评分、宰后1小时和24小时背最长肌pH值均以巴克夏组最高(P<0.05)。宰后1小时的L*值,大白组最低,其次是巴克夏组和长白组,杜洛克组最高,各组间的L*值、a*值和b*值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小时的L*值,长白组最高,并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各组间的a*值和b*值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认为:新美系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的胴体性状表现相近且优于巴克夏猪,而巴克夏猪的肉质性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0.
巴克夏和里岔黑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测定巴克夏和里岔黑猪这两个猪种的杂交性能,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本研究设计了巴克夏×陆川猪(巴陆,2 224头)、巴克夏×里岔黑猪(巴里,18 555头)、巴克夏×玉山黑猪(巴玉,660头)、巴克夏×圩猪(巴圩,366头)、里岔黑猪×陆川猪(里陆,2 689头)、里岔黑猪×玉山黑猪(里玉,706头)和杜洛克×里岔黑猪(杜里,1 026头)7种杂交组合,并通过生长肥育、体尺和繁殖3大类16个性状的生产性能测定来比较它们的优劣。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杜里综合性能最好,除产仔数和臀宽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都表现较好;巴里其次,除产仔数、肥育期的料肉比和100kg背膘厚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表现较好;剩余5种杂交组合的综合性能较差,目前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由于杜里和巴里猪综合性能较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产肉性能,分别对杜里和巴里猪进行屠宰测定。巴里猪的产肉性能总体比杜里猪要好,除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不如杜里猪外,其余性状均优于杜里猪,尤其是胸椎数,巴里比杜猪里多1.33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3)。除了生产性能外,商品猪体型外貌也很重要,尤其是毛色。巴里猪的毛色均为黑色,杜里猪有部分发生毛色分离。综合比较,配合力测定结果提示,巴里和杜里综合性能优于其它5种组合,巴里的市场前景比杜里更好。  相似文献   

11.
选择松辽黑猪、大白×松辽黑猪。长白山野猪X松辽黑猪×松辽黑猪、巴克夏×松辽黑猪组合的育肥猪各16头,饲养于同一条件,测定生长性能,达到100kg左右体重时每个组合选择3头猪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能取肉样进行肉质测定。结果表明,大白×松辽黑猪组合生长速度最快,长白山野猪×松辽黑猪×松辽黑猪组合生长最慢;大白×松辽黑猪组合屠宰率最高,松辽黑猪屠宰率最低,瘦肉率各组差异不显著;各组肉质指标均达到优质水平,松辽黑猪失水率显著低于杂交组合组。建议大中小型养殖企业生产优质肉猪选用大白×松辽黑猪组合;中小型企业生产特色肉猪选甩长白山野猪×松辽黑猪×松辽黑猪组合;大中型养殖企业生产高档猪肉选用巴克夏×松辽黑猪组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瘦肉型长大二元猪作为母本,分别以杜洛克、巴克夏作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试验,以长×大为对照组,对2种杂交组合及对照组个体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和胴体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组平均日增重达到712g;2个杂交组合后代的生长发育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以巴×长大杂交后代最高.此外,在失水率指标上,巴×长大(23.75%)具有较好的保水力,与剑河白香猪(24.69%)、可乐猪(19.23%)相差不大;巴×长大熟肉率指标为61.98%,介于糯谷猪(63.73%)和可乐猪(60.78%)之间.巴×长大杂交组在胴体长等指标上为各组中最高,而其它各项指标均较适中.综合胴体品质及肉质等因素,3个杂交组合中,以巴×长大、杜×长大杂交组合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SIRT3基因多态性与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通过引物设计、PCR扩增、测序以及酶切分型,对SIRT3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了SIRT3基因的三种基因型,并将SIRT3基因的三种基因型与湘村黑猪、大围子猪的肉质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猪SIRT3基因的第五外显子上存在一处A/G突变位点,形成AA、AG和GG三种基因型。进行猪SIRT3基因多态性分析可知,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猪种中占有绝对优势,且在湘村黑猪中并未检测出AA基因型突变个体;进行猪SIRT3基因突变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可知,湘村黑猪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小于0.25,为低度多态,大围子猪的PIC含量在0.25~0.50之间,为中度多态。进行基因多态性与猪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大围子猪24小时滴水损失、失水率和肌内脂肪含量三个性状中,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湘村黑猪仅有肌肉色值中的亮度值(L~*值)在各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性状之间并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SIRT3基因突变基因型可以提高猪肉品质,SIRT3基因可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新吉林黑猪(5头)进行了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130kg级的新吉林黑猪瘦肉率56.14%。平均背膘厚2.16cm,且从胴体整体上观察,均表明其背膘比较薄。在测定中观察到新吉林黑猪的皮较厚。脏器系数与其他猪种相比,无差异。新吉林黑猪保持了东北民猪和巴克夏肉质优良的特点,尤其是系水力较强,大理石纹分布丰富,富有弹性,纹理细嫩,切面干爽,质地细密,属高档猪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约克夏(Y)、皮特兰(P)、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YPTH)及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BTH)杂交猪生产性能,试验测定了这几个杂交组合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约×皮×太×花(YPTH)猪和巴×太×花(BTH)猪的屠宰率分别为76.72%和76.67%,瘦肉率分别为55.58%和42.00%,平均背膘厚分别为3.31 cm和0.27 cm,眼肌面积为60.68 cm~2和46.67 cm~2,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67和3.50,系水力分别为89.33%和83.00%,剪切力分别为0.49 kg和0.51 kg。说明YPTH猪表现出了比较优越的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测定湘沙猪配套系父系猪巴克夏和大约克的肌肉品质,在两个品种肥育试验结束后,每个品种分别选择6头猪进行肉质和肉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巴克夏猪大理石纹等级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肌内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1.64个百分点。巴克夏猪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大约克猪低0.66个百分点(P0.05)、1.20个百分点(P0.01),而粗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4.40个百分点(P0.01)。大约克猪背最长肌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巴克夏猪(P0.05);大约克猪背最长肌钾和镁的含量高于巴克夏猪,分别比巴克夏猪高0.02个百分点(P0.05)和13.50 mg/kg(P0.01);巴克夏猪背最长肌钠和锌的含量高于大约克猪,分别比大约克猪高54.83 mg/kg(P0.01)和1.93 mg/kg(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莆田黑猪的种质特性,测定了莆田黑猪、杜洛克、大约克3个纯种及其杂种杜莆(杜洛克♂×莆田黑猪♀)和大莆(大约克♂×莆田黑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莆田黑猪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42.01%;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58.00%,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50.85%;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7.15%。杜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莆田黑猪和杜莆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大约克(P<0.05);但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纯种和杂种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大约克、杜洛克均高于莆田黑猪、杜莆、大莆(P<0.01)。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比较鄂西黑猪、长♂×(野♂×鄂♀)♀三元杂交猪、长大二元杂交猪肌肉苹果酸酶(ME)的活性与肉质性状的差异来探讨肌肉苹果酸酶活性与猪肌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鄂西黑猪的肌肉ME活性和肌内脂肪(IMF)含量、背膘厚显著高于长野鄂三元杂交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P0.05),而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肌肉pH2、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鄂西黑猪(P0.05)。相关分析表明肌肉ME活性与肌肉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ME活性与肉色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巴克夏、东北民猪、巴民杂交猪各5头进行了肉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24 h后的pH值东北民猪最高,极显著高于巴克夏和巴民杂交猪(P<0.01),以巴民杂交猪最低,但是未出现PSE肉.肌内脂肪东北民猪极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巴民杂交猪极显著高于巴克夏(P<0.01).试验结果表明3组试验猪的肉质均呈上乘之列,尤以东北民猪肉质突出.  相似文献   

20.
试验比较分析了523只正交(安卡鸡♂×固始鸡♀)和326只反交(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体的10个生长性状、20个屠体性状、35个肉质性状、17个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正交组合中反映生长发育的各周龄体重、0~12周龄平均日增重和大部分体尺指标,反映屠体性状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等12个屠体指标,以及反映肉品质的水分、皮下脂肪厚度均明显高于反交组合(P0.01或P0.05);而正交组合中肌间脂肪宽极显著低于反交组合(P0.01);胸肌和腿肌中均有部分肉质指标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仅胆碱脂酶(CHE)、低密度脂蛋白(LDL)、淀粉酶(AMY)在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或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杂交方式对固始鸡-安卡鸡F_2代的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均有明显的影响,但对血清生化指标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