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动物肠道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动物肠道发育和免疫功能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肠道疾病有关。粪菌移植(FMT)是一种将健康供体粪便菌群移植到患病受体肠道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是改善肠道菌群最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期的研究表明,FMT对畜禽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有积极作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机械屏障、改善肠道黏液环境、提高肠道免疫力,对于维护肠道健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FMT对猪肠道屏障的影响,探讨了FMT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以期为FMT技术在猪生产上更加安全规范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神经和内分泌途径调节动物机体多种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动物个体的健康。通过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可以达到提高畜禽生产性能、防治畜禽相关疾病等目的。近年来,粪菌移植作为将健康个体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给菌群紊乱受体的一项新技术,在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概述了粪菌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畜禽中的应用,以期为通过粪菌移植技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粪菌移植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已成为降低肠道菌群抗药性的方法之一,而筛选合适的粪菌移植供体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种候选供体SPF鸡和商品蛋鸡在不同养殖模式下5个不同日龄粪便菌群的组成,并利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比较了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两种蛋鸡粪便菌群的丰富度都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商品蛋鸡粪便菌群的种类更加丰富,而SPF鸡粪便菌群的组成更加均一。在门水平上,SPF鸡拥有更多的厚壁菌门细菌,而商品蛋鸡含有更多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在属水平上,两种蛋鸡粪便中的优势菌均为乳酸杆菌属和埃希氏-志贺氏菌属,其中SPF鸡存在更多的乳酸菌属和隐秘杆菌属,而商品蛋鸡含有更多的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梭菌属、链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药敏试验结果表明,SPF鸡粪便中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率、多重抗药性比例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频率分布均显著低于商品蛋鸡。该结果深入分析了两种养殖模式下不同日龄蛋鸡的粪便菌群,结合粪便中大肠杆菌抗药性水平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表明SPF鸡粪便菌群更加安全、敏感,可以作为粪菌移植的供体用于降低肠道菌群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是鸡肠道内一类重要的菌群,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为检测乳酸菌制剂对鸡新城疫疫苗协同免疫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给7日龄雏鸡饲喂植物乳杆菌,并接种新城疫疫苗(IV系),通过监测抗体水平,比较乳酸菌制剂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粪便大肠杆菌及乳酸菌的数量,初步研究乳酸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制剂能够协同增强新城疫疫苗的抗体水平,显著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乳酸菌的数量,初步表明植物乳杆菌能够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揭示了乳酸菌对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9,(6):1239-1244
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定植着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它们对宿主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菌群与宿主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影响机体健康。病毒感染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肠道菌群或益生菌也会影响病毒的感染和疫苗的免疫效果。了解病毒与肠道菌群或益生菌的相互作用及肠道菌群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现主要从病毒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益生菌对病毒感染的影响和肠道菌群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屏障是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由肠道内微生物失调,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的仔猪腹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在多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肠道疾病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被引入到操控仔猪肠道微生物以改善屏障功能的探索性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肠道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了粪便微生物移植对仔猪肠道屏障的作用,并就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作用及肠道菌群失衡对机体的影响。本研究拟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肠道菌群失衡的小鼠模型,并结合空腹血糖、血平板检测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鉴定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破坏作用,为以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抗生素的干预下,小鼠的肠道菌群数量减少,空腹血糖降低。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小鼠肠道菌群遭到破坏,从而致使机体其他机能失衡。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引起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导致遗传易感宿主发生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 IBD)。目前治疗动物IBD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微生物靶向疗法(包括抗生素、益生元、后生素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正常免疫稳态。本文将讨论通过微生物靶向治疗促进肠道稳态免疫反应的基础,以及IBD发生发展过程中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进展。考虑到肠道菌群失调是慢性炎症建立的一个关键特征,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微生物靶向疗法将适合设计新的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理学的、以动物为导向的IBD治疗策略,以个性化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影响畜禽生长发育以及相关多个重要经济性状。就多种饲料添加剂调节畜禽肠道菌群及其生长性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生物学机制出发,介绍了饲料添加剂对畜禽肠道菌群及其生长性状的影响和菌群移植影响宿主生长性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通过饲料添加剂影响畜禽肠道菌群、改善畜禽生长性能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0.
猪只日粮中添加纤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但是饲粮纤维可在猪只肠道后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发酵,并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具备了一定的营养作用。同时,也因此而降低猪只肠道pH,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及菌群结构。通过改变纤维日粮的组成来影响肠道中的菌群,发挥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并且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来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的稳定,是猪只肠道健康的关键控制点。肠道菌群与宿主相互协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能够促进猪只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文章综述了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猪只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养猪生产实践中应用不同纤维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野生梅花鹿保护、健康评估、疾病治疗提供数据支持,试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来鉴定野生和健康的圈养梅花鹿肠道内的健康核心微生物群落,并通过比较饮食的差异来研究饮食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梅花鹿体内存在一个共有的核心肠道菌群,该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并且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饮食因素的差异并没有影响野生和圈养梅花鹿的肠道核心菌群,梅花鹿同体内肠道核心菌群存在很强的协同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2008-2013
选取体质量相近,10周龄左右的育肥猪20头,随机均分为2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饲粮中添加0.5%的中药复方,对照组不加。采集猪血液和粪便样本,分别用试剂盒和454测序平台检测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组猪血清中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还原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中药复方可以显著改善猪肠道微生物在科和属水平上的多样性,特别是提高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丰度比例。这表明中药复方促进动物生长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残留在食品中的抗菌药被人体摄人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模拟残留药物通过胃肠道的离体培养系统研究了低浓度恩诺沙星对人体肠道菌群(包括9种ATCC标准菌株和健康志愿者粪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在药物浓度大于5倍MIC的离体培养系统仍能增殖,系统中加入2~5μg/ml恩诺沙星可部分抑制产气荚膜梭菌、青春双歧杆菌和直肠真杆菌的生长。2μg/ml恩诺沙星可抑制正常人体粪便菌群中敏感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使耐药大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对厌氧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低浓度恩诺沙星对正常人体粪便菌群的最重要影响也许是筛选出正常情况下仅占少量的肠道耐药菌,使耐药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有效成分可通过多靶点调控机体机能来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中药功效发挥的作用靶点之一。肠道微生物与动物机体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等方面联系紧密,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对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至关重要。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机体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中药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继而影响机体机能的报道较少。通过对中药以肠道菌群为作用靶点,干预疾病发生、发展,机体机能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致力于中药及肠道菌群研究者提供新思路,为中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肠道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方式改善高原低压、低氧导致的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并探索菌群移植对大鼠肺动脉高压及其生长性能的影响。将生活在海拔3 200 m的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移植到Sprague-Dawley (SD)大鼠体内,然后转移SD大鼠至低压氧舱(模拟6 000 m海拔)中饲养30 d,再进行肺动脉压肠道菌群等指标检测。结果显示FMT可显著降低SD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提高SD大鼠的日增重,并且降低大鼠的日采食量。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移植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显著,特别是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综上所述,高原鼠兔对SD大鼠的菌群移植有效地改变了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降低了肺动脉压,且改善了大鼠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猪业科学》2017,34(6)
微生物菌群在应激状态下发生变化 现在众多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如仔猪断奶或肠道被感染时,肠道微生物菌群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某些外部菌株(益生菌)或通过提供功能纤维来增强先天有益菌的数量.理想状况下,两种方法的组合应用将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数量大、种类繁多,会对宿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包括营养代谢、免疫系统调节和抵御感染等,在维持肠道稳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上皮细胞是肠道防御系统的关键。肠道上皮是动物机体抵御微生物的第一道屏障,具有吸收和屏障功能,还是宿主与微生物群交流的主动传感器,而这样的功能是肠道菌群与肠上皮各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以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中的几类典型细胞之间的互作关系展开论述,旨在为如何通过各类细胞发挥的功能来协调肠道菌群的稳定,进而为预防或治疗某些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对于动物消化及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性别差异上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贺兰山阿拉善马鹿(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的20个粪便样本进行多样性分析,雌雄各半,并讨论性别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拉善马鹿雌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结构均存在差异,且雌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更高。菌群构成的门水平上,雄性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49.47%)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14.21%),雌性肠道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54.47%)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54.41%)。在属水平上,雌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都为孢杆菌属(Sporobacter),含量为(雌性:6.79%,雄性:7.97%),拟杆菌属(Bacteroides),含量为(雌性:3.87%,雄性:4.42%),NMDS分析及LEfSe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阿拉善马鹿雌雄肠道菌群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对阿拉善马鹿冬季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构成存在影响,可为深入研究性别因素对阿拉善马鹿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症状是尿毒症毒素引起的,可能是肠道微生物引起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人类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尿毒症毒素与肾功能衰竭症状之间的关系。比较223名Esr D患者和69名健康对照者的肠道微生物组、血清和粪便代谢组和人类表型特征。通过多维数据集成,以揭示这些数据集与慢性肾脏疾病(CKD)啮齿动物模型之间的联系,并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毒素积累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一组富含ESRD的微生物与患者临床变量密切相关,并编码毒素和次级胆汁酸合成的功能,微生物功能的相对丰度与这些代谢物的血清或粪便浓度相关。将患者的微生物区系移植到肾损伤的无菌小鼠或抗生素治疗的大鼠体内,发现患者的微生物区系比对照组的微生物区系更能诱导血清尿毒症毒素的产生,并加剧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其中两个菌种,兰氏埃格氏菌(Eggerthella lenta)和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在CKD大鼠模型中增加尿毒症毒素的产生,并引起肾脏疾病的加剧。而益生菌动物双歧杆菌则减少了这些物种的数量,降低了老鼠体内的毒素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ESRD患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异常形成了一个有害的代谢组,加重了机体疾病效果。这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系将成为减轻这些患者尿毒症毒性的一个有价值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分析低聚半乳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体外试验中将低聚半乳糖作为培养基碳源,研究不同添加剂量低聚半乳糖对大肠埃希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影响;体内试验以小鼠为模型,将小鼠随机分组,试验组连续14d灌胃低聚半乳糖,在第0、7、14天采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培养,观察菌群数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体外试验中30g/L低聚半乳糖对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最强;体内试验中低聚半乳糖可使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增加,大肠埃希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减少。试验结果表明,低聚半乳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