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2015,(5)
为了解川藏黑猪和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的发育性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不同体重梯度(90 kg、110 kg和130 kg)的川藏黑猪和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分别为1 106.39 ng/L、1 168.04 ng/L和1 146.10 n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72%、4.41%和4.96%;杜长大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分别为1 032.52 ng/L、1 002.24 ng/L和1 006.96 n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00%、2.50%和2.61%。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川藏黑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含量,在品种内不同体重梯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猪种间,90 kg梯度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110 kg、130 kg梯度川藏黑猪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瘦素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瘦素可能通过血液对猪肌内脂肪的沉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5,(6):112-114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的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的TNF-α含量分别为228.17、217.99和217.32 pg/m L,DLY猪血清中的TNF-α含量则分别为256.27、251.06和258.04 pg/m L,相同猪种不同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相同体重不同猪种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90 kg0.05,P110 kg0.05,P130 kg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成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提示TNF-α可能是通过血液来实现对猪肌内脂肪的整体负调控。研究初步阐明了不同猪种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发育性变化、品种差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为深入研究不同猪种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差异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个不同体重(90、110、130 kg)的川藏黑猪和DLY猪血清中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CFBP-3)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其与肌纤维面积(CSA)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和DLY猪血清中GH、GHRH、IGF-1和IGFBP-3含量在同品种不同体重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猪种间,除110 kg体重GHRH、IGFBP-3含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川藏黑猪的GH、GHRH和IGFBP-3含量均显著低于DLY猪(P0.05),而IGF-1水平在90、130 kg体重差异不显著,在110 kg体重极显著低于DLY猪(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猪血清中GH、GHRH、IGF-1和IGFBP-3含量均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除IGFBP-3外,其余3种细胞因子均与肌纤维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显示,这4种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血液对猪肌纤维生长和肌内脂肪沉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4.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的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血清中脂联素和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110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的脂联素含量分别为82.49、79.15和82.49 μg/L,胰岛素含量分别为37.44、39.77和37.53 mIU/L;DLY猪血清中的脂联素含量则分别为62.59、62.86和61.81 μg/L,胰岛素分别为48.48、46.45和48.29 mIU/L,相同猪种不同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而相同体重不同猪种间达极显著差异(P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胰岛素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提示脂联素和胰岛素可能是通过血液来实现对猪肌内脂肪的整体调控.  相似文献   

5.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个不同体重梯度(90、110和130 kg)的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其与肌纤维面积(CSA)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90、110和130 kg体重梯度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血清中GH含量分别为14.25、14.61、14.11及17.86、16.98、16.77 μg/L,GHRH含量分别为22.88、23.98、24.33及27.72、27.47、28.39 μg /L,除DLY猪90和130 kg血清中GH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品种内不同体重梯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不同猪种间,除110 kg梯度GHRH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外,其余川藏黑猪配套系均显著低于DLY猪(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H、GHRH水平与CSA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IMF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果表明GH和GHRH可能通过血液对猪肌纤维的生长和肌内脂肪的沉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沉积规律,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90、110和130 kg)的川藏黑猪和杜长大(DLY)猪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谷氨酸在两猪种肌肉中含量最高,含硫氨基酸总量在90和130 kg体重梯度时表现为川藏黑猪显著高于DLY猪(P〈0.05),110 kg体重梯度时极显著高于DLY猪(P〈0.01),而同一猪种不同体重梯度间各种氨基酸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FAA/TAA)在90 kg体重梯度表现为川藏黑猪极显著高于DLY猪(P〈0.01),130 kg体重梯度时显著高于DLY猪(P〈0.05)。本研究说明川藏黑猪肌肉中与风味相关的氨基酸含量高于DLY猪,我们认为这也是川藏黑猪的肌肉风味比DLY猪更浓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猪种背最长肌中氨基酸的沉积规律及构成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猪肉风味形成机理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五莲黑猪与杜长大猪的胴体品质及营养成分差异,本实验随机选取25 kg左右、健康无病、发育整齐的五莲黑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商品猪(杜长大猪)健康仔猪各20头,在同一个猪场中采取中等营养标准饲喂至约100 kg体重时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和猪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上,五莲黑猪的屠宰率(75.40%)与杜长大猪(75.90%)差异不显著,而五莲黑猪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和腿臀比例低于杜长大猪(P<0.01);五莲黑猪的瘦肉率低于杜长大猪(P<0.01);在肉质性状上,五莲黑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是杜长大猪的1.93倍(P<0.05),肌肉水分含量低于杜长大猪(P<0.01);五莲黑猪的总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杜长大猪(P<0.01),总不饱和脂肪酸高于杜长大猪(P<0.01),游离脂肪酸高于杜长大猪(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杜长大猪(P<0.01)。由此可见,五莲黑猪的瘦肉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但其在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方面优于杜长大猪。  相似文献   

8.
选择体重100~110 kg健康的大约克16头、杜长大18头进行试验,研究大约克及杜长大的肉品质及屠宰时血液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肉质性状大约克和杜长大两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大约克和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肌内脂肪、蛋白质、干物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屠宰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杜长大猪显著高于大约克7.41%,其他指标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泉黑猪的产肉和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00 kg左右的江泉黑猪阉公猪、母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各10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屠宰和肉品质测定。对两种猪胴体指标(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背膘厚等)、肉质的物理指标(pH、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等)、常规化学指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水分、灰分含量等)及江泉黑猪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江泉黑猪胴体瘦肉率较低,眼肌面积降低了30%左右(P<0.05),而胴体背膘厚较高(P<0.05)。江泉黑猪在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失水率、烹饪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P<0.05),其中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烹饪损失分别降低了约4.0%、3.1%和2.7%,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约150.0%。由此可见,江泉黑猪在瘦肉产量上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在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大理石纹等肉质指标上明显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定猪的肌肉营养成分,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长白山野猪、松辽黑猪、杜长大白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野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松辽黑猪和杜长大白猪(P0.01),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1);长白山野猪鲜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低于松辽黑猪和杜长大白猪(P0.01),亚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1)。说明长白山野猪肌内脂肪酸相对比例和含量表现良好,值得在肉猪选育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21,(4)
对川藏黑猪和杜长大猪背部脂肪、腹部脂肪、板油3个组织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脂肪组织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总含量达到93%以上;两个猪种板油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总量极显著高于背部脂肪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P0.01),油酸+亚油酸总量极显著低于背部脂肪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P0.01);两个猪种背部脂肪的棕榈酸+硬脂酸总量极显著低于板油(P0.01),油酸+亚油酸总量极显著高于板油(P0.01)。杜长大猪中棕榈酸+硬脂酸总量、油酸+亚油酸总量在3种脂肪组织中差异极显著(P0.01);川藏黑猪腹部脂肪中硬脂酸含量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综上表明,脂肪酸含量在不同脂肪组织中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5,(6)
为研究杜长大商品猪屠宰体重对胴体性状、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体重25 kg左右的杜长大仔猪10窝,每窝选择3头组成1组,共选择3组,每组30头,分别于100 kg、110 kg、120 kg体重屠宰。结果表明,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和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与100 kg体重屠宰时相比,120 kg体重屠宰时胴体重、屠宰率和日增重分别极显著增加26.58%、2.96%、10.86%;活体背膘厚亦逐渐增加,其中120 kg体重屠宰时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100 kg和110 kg体重屠宰时(P0.01)。屠宰体重增加,肌肉颜色更鲜红,肌内脂肪含量增加,其中120 kg体重屠宰时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00 kg体重屠宰时。屠宰体重增加时,净收益显著增加,屠宰体重每增加10 kg可增收58.78~61.02元。由此可见,猪屠宰体重增至110~120 kg不仅可提升肌肉颜色、肌内脂肪含量等,使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可显著增加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松辽黑猪、雷香猪、杜长大白猪肉质性状及肌肉营养成分,选取松辽黑猪、雷香猪、杜长大白猪进行屠宰,对肉质性状、肌肉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松辽黑猪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雷香猪(P<0.05),雷香猪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1);松辽黑猪和雷香猪肌肉中丙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1),甘氨酸含量松辽黑猪显著高于雷香猪(P<0.05),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白猪(P<0.01);雷香猪亚油酸含量显著低于杜长大白猪(P<0.05)。文章对优质高端黑猪肉生产群体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杂交1代猪肌内脂肪代谢酶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以5个体重组(20、35、50、70和90 kg)的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杜F1代猪,各40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与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组织中HSL和MDH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野杜F1代猪HSL活性均高于莱芜黑猪的活性(90 kg除外),且在35 kg时,野杜F1代猪和莱芜黑猪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组织中的MDH活性变化,野杜F1代猪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最高点在70 kg;在90 kg时野杜F1代猪中MDH活性极显著低于莱芜黑猪(P<0.01)。不同体重阶段,肌肉嫩度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杜F1代猪90 kg时肌肉组织中MDH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P<0.01),HSL和MDH的活性与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肌肉组织中的HSL和MDH对肌内脂肪的沉积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其活性调节肌内脂肪的含量,且肌内脂肪的沉积量与肌肉嫩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沂蒙黑猪与"杜长大"三元猪的背最长肌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沂蒙黑猪背最长肌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较"杜长大"三元猪丰富,其中铁、锌、硒含量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P0.05),钙的含量沂蒙黑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差异不显著(P0.05),沂蒙黑猪必需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P0.05)。  相似文献   

17.
陈鹏  杨在宾  张庆  姜淑贞 《猪业科学》2017,34(1):131-133
本试验旨在研究里岔黑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在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差异。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健康的里岔黑猪和"杜长大"断奶仔猪各16头,按品种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中随机分为2个重复,每个重复里断奶仔猪8头。结果表明:"杜长大"三元猪日增重(ADG)、饲料转化率(F/G)、粗蛋白表观消化率(CP)、净蛋白利用率(NPU)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里岔黑猪(P0.05);"杜长大"三元猪血清尿素氮(SUN)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显著低于里岔黑猪(P0.05)。由此可见,"杜长大"三元猪的生长性能高于里岔黑猪,但其免疫性能低于里岔黑猪。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岔路黑猪肌肉中营养风味物质的特点,分别对岔路黑猪和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猪背最长肌中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检出的12种脂肪酸中,岔路黑猪背最长肌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硬脂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与杜长大三元猪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岔路黑猪背最长肌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杜长大三元猪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岔路黑猪背最长肌中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的(P <0.01)。结果表明:岔路黑猪肉质鲜美,与杜长大三元猪肉质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比松辽黑猪与引入猪种猪肉品质间的差异,试验以松辽黑猪、巴克夏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杜长大三元猪及长大二元猪为试验对象,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测定嫩度、熟肉率、压榨水分、离心失水率、滴水损失、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pH24 h值、初水分、肌内脂肪肉品质指标,分析不同品种和品种组合猪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和品种组合猪的肉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最高(2.89%),巴克夏猪离心失水率最低(13.72%),长大二元猪滴水损失和L*值最高(4.86%和58.46),杜长大三元猪初水分最低(67.91%)。肌内脂肪与pH24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压榨水分和离心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各指标通过降维处理后得到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143%,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该成分与肌肉系水力相关,大白猪、长大二元猪第1...  相似文献   

20.
选择日龄及体重相近的健康去势荣昌猪、长荣猪、渝荣I号猪配套系及杜长大公猪各48头,每个基因型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分别于体重20、35、50、80、120kg(荣昌猪100kg、长荣猪110kg)左右时,每个重复选择1头接近目标体重的猪只屠宰,研究不同基因型猪及不同部位肌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性和变化规律及其与肉色等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50kg前各基因型猪肌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50kg开始荣昌猪肌红蛋白含量高于长荣猪、渝荣I号及杜长大,其中,50kg及80妇时显著高于渝荣I号,100~120kg时显著高于渝荣I号及杜长大。②半腱肌肌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背最长肌。⑧随着体重的增加,荣昌猪、长荣猪及杜长大的肌红蛋白含量均呈直线上升,渝荣I号也呈上升趋势,其中荣昌猪上升幅度最大。④随着体重的增加,半腱肌肌红蛋白含量呈直线上升,而背最长肌肌红蛋白含量试验全期无明显变化。⑤肌红蛋白含量与肉色、大理石纹、粗脂肪含量及肌苷酸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