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Ⅱ优339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不育系Ⅱ-32A为母本,明恢339为父本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于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1)。1Ⅱ优339选育过程1994年晚季利用重穗型恢复系材料明恢86为母本与恢复系中间材料93GK521为父本进行杂交。明恢86恢复力强  相似文献   

2.
《福建稻麦科技》2005,23(1):F004-F004
Ⅱ优航148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与自选强恢复系福恢148配组而成的三系中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花优63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籼粳交结合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优质不育系花1A 与优质强恢复系明恢63 配制而成的杂交稻组合花优63,具有优势强、米质优等特点,1998 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Ⅱ优131是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用Ⅱ-32A为母本,自育恢复系泉恢13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米质较优等特点,适于在福建省作中、晚稻种植。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亚恢671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多系1号与籼爪交恢复系亚恢420杂交,经多代稻瘟病抗性和株型、叶态鉴定筛选,培育而成的籼爪型恢复系。用该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特优671表现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米质较优,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宜优1659是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用三系籼型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的恢复系南恢1659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籼型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其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Ⅱ优131是泉州市农科所用不育系Ⅱ-32A与优质恢复系泉恢131配制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属基本营养型,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福建、广西、广东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及汕优63种植区作中稻及晚稻种植。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和2006年引进在尤溪县静仙镇玉石村作再生稻示范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Ⅱ优131系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Ⅱ-32A不育系与恢131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组合。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南恢357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用籼粳亚种间抗病恢复系内恢182与重穗型恢复系蜀恢527杂交育成的籼型三系恢复系,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稻瘟病抗性强、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12年8月通过重庆市技术鉴定。所配组合蓉优357于2013年通过重庆市审定,全优357于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20,(1):90-92
两优53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不育系5308S与恢复系R131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11.
泉恢039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多系1号为母本、蜀恢881为父本杂交,后代用系谱法进行选择,并结合抗稻瘟病鉴定,经多年多地筛选育成的集米质优、抗性好、恢复力和配合力强为一体的籼型恢复系.利用其已经选育出Ⅱ优039、桐优039和宁12优039等组合通过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Ⅱ优039是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Ⅱ优039亲本的特征特性,结合近年来的制种生产实践,提出了Ⅱ优039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选育出优良的恢复系父本,能够与春油菜区优良的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先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开发3个不育系和118个恢复系的SNP标记,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原则,从每一类选取数量不等的恢复系,共40个恢复系,分别与3个不育系采用NCⅡ设计配制120个杂交组合,分别进行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及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聚类将121份甘蓝型油菜资源分为5大类,大多数相同类型的品系被聚在了同一类,3份不育系均被聚在了第Ⅴ类;43份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的变化范围为-20.78~30.42,恢复系R83、R107和R13的GCA较大,不育系GCA较大的为S3(105A),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S3×R13、S1×R48、S3×R11、S2×R89;组合S3×R13的产量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分别为37.12%和42.52%。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0。与3个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中,产量排名前20位的亲本恢复系大部分来自和不育系遗传距离较大的Ⅰ类,并且在春油菜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如青杂2号、青杂7号、青杂9号、青杂12号,均为被聚在Ⅰ类的恢复系与不育系S3(105A)组配的杂交种。因此认为,(S×Ⅰ类恢复系)组配模式可以获得强优势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组合。该研究不仅为后续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也将促进春油菜区的杂交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4.
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不同光照对绿宝石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使绿宝石叶片SPAD值升高4.7%;日光灯使初始荧光下降,最大荧光升高;遮光和自然光照的PSⅡ潜在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比处理前低,而日光灯处理10 d时二者分别增加9.9%和7.73%;在日光灯处理20 d时PSⅡ量子效率升高61.67%,荧光下降比值升高23.16%,光化学猝灭升高12.62%,非光化学猝灭仅为处理前的64.72%。说明日光灯处理可增加绿宝石叶绿体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将更多的光能用于推动光合电子传递,从而提高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同时叶片的非化学热耗散降低,植物体充分利用所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eⅡ优315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采用长穗颈不育系Ⅱ-32 eA与FR315组配而成的高产优质e-杂交稻组合。本文研究了eⅡ优315的分蘖动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eⅡ优315株高133.5 cm,全生育期为145 d;实割产量8350.5 kg.hm-2,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10.1%,达显著水平。本文还对eⅡ优315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晒烟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2份晒烟种质资源于2007年在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永州基地种植,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晒烟不同基因型间主要性状存在明显的差异:苗期在54~60d、大田生育期在74~131d之间,各基因型间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86%(茎粗)~39.29%(叶数)之间,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9.28%(中等烟)~39.24%(产量)之间,以节距、叶数、株高、产量、产值的变异系数较大。晒92414和Va331—4两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海全  毕洪涛 《杂粮作物》2008,28(6):345-346
试验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0个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一般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作为杂交亲本时,兼顾特殊配合力可以组配出更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8.
以继代的粳粳交(空育131/稻花香2号)F。花药培养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研究培养基中的影响因素,对已有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共用20种培养基进行分化,涉及7种影响因素:谷氨酰胺,糖类,激素,山梨醇,铜、银离子组合,硅素和活性炭。结果表明:(1)长时间继代的愈伤组织仍具有分化能力。(2)可以显著提高绿苗分化率的因素为60mg/L硅素,0.25mg/LAgNOs和0.75mg/L CuSO4·5H2O。(3)加160目活性炭的培养基中愈伤生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4)最佳分化培养基为G1W3。  相似文献   

19.
以23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长沙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土壤酸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品种耐酸性差异。结果表明:(1)各品种在普通大田产量为5226.6~9202.1 kg/hm^2,在酸化大田产量为3643.2~7714.8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2)与普通大田比较,酸化大田条件下岳优6135、华优18、金优284和Ⅱ优46产量提高,增幅为3.24%~26.33%,其他品种产量均下降,降幅为2.04%~56.79%;(3)根据产量变化的显著性,供试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五丰优 T025、荆楚优148、岳优6135、深优9586、湘丰优103、中优288、农香18、汕优432、Ⅱ优6号和中9A /R10402属酸性敏感型,五优308、准两优608、丰源优227、丰优1167、丰源优299、T 优272、中9A /R9963属酸性中间型;岳优9113、金优284、深优9588、华优18、Ⅱ优46和Ⅱ优3027属酸性迟钝型。  相似文献   

20.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直链淀粉含量为17.51%)、东农1024(直链淀粉含量为7.40%)比较分析了灌浆过程中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及同工型基因表达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浆不同时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及亲本直链淀粉量始终低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及亲本;成熟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亲本和后代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亲本和后代,抽穗后10d、17d、24d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间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抽穗后10d、17d、24d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5**,-0.7554*,-0.5957,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4,0.5453,-0.0207;在灌浆过程中亲本及后代的胚乳OsSSSⅠ、OsSSSⅡ-1、OsSSSⅡ-3、OsSSSⅢ-1和OsSSSⅢ-2基因随籽粒灌浆进程其mRNA转录表达量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而OsSSSⅢ-2和OsSSSⅣ-2基因mRNA转录表达量在灌浆各时期都比其他基因大;灌浆不同时期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与高亲相比、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与低亲相比,既有转录表达量增加的基因,也有降低的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OsSSSⅠ、OsSSSⅡ-3、OsSSSⅢ-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相关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Ⅱ-1、OsSSSⅣ-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Ⅲ-1的mRNA转录表达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