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王前芳 《林业科技情报》2011,(3):118-119,121
结合大连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某道路工程项目软土路基加固工程,针对采用高真空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动力固结浅层吹填粉细砂和下卧扰动软粘土层的双层地基加固方法进行了论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为今后类似地基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软土分布较为广泛,给公路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地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及利用,成为现如今地基处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文章从公路软基处理技术着手分析,并针对强夯法在公路软基处理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艳军 《森林工程》2009,25(3):89-91
结合南京聚宝山公园一期工程地基处理的实例,介绍采用强务法处理大面积杂填土地基的设计方法。重点阐述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时,如何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合理的确定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量、夯击遍数、夯击点布置形式及夯击点间距。针对强夯法施工效果检验和测试试验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表明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论述了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方案、施工要求、施工设备及顺序。并提出强夯前应对强夯提出设计技术要求,强夯后应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5.
以江铜瓮福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年硫酸厂房工程为例,在强夯法处理地基沉降时,对强夯后计算的最终沉降量与实际平均沉降存在的差异提出问题。通过反算,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今后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具有天然含水量大,高压缩性,强度低和承载能力低等工程特性,如果对此技术处理不当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从勘察到设计、施工,在每个建设环节中软土地基的处理都属重中之重。本文从设计和施工规范入手,简要介绍了三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即换点垫层法、预压法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法),并介绍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林木生物质的粉碎特性和粉碎机理,以林木木屑为研究对象,利用剪切磨在不同给料速度和含水量条件下进行粉碎试验,测量了木粉产品的粒度、密度、均匀性系数、长径比、形貌和能耗;并分析了林木生物质的剪切粉碎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给料速度从26.17 kg/h增加到49.85 kg/h,均匀性从1.63下降为1.34,平均粒径从716.84μm增加为803.73 μm,而长径比和单位能耗先降后升;随着木屑含水量的增加,木粉断裂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最大处理能力逐步下降为19.57 kg/h,产品粒度、长径比和单位能耗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强夯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地基处理,其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振动规律探究。对某高速公路工程高填路基强夯处理作业振动试验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夯施工虽然以垂直方式进行冲击,但检测到的地面振动速度表现为以水平方向振动速度为主,具有脉冲型峰值、且衰减的速度较快;振动峰值的频率以中高频为主且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变小;强夯单次振动持续时间较短;利用origin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速度随震中距衰减的公式:v=8486.90× R-2.50,发现强夯振动产生的速度的峰值随震中距的增加增加到60m前衰减很快,之后衰减速度缓慢;据此公式可对强夯振动的安全距离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地基加固对整个工程经济指标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情况,地基处理费用约占工程总造价的四分之一左右;地基、基础工程的工期约占总工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正确合理的地基加固方案,在整个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强夯法和振冲法加固地基简介 强夯法和振冲法在近代地基深层处理中较为普遍。强夯法是以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进行强力夯实,强大的冲击能量在土层中引起的冲击波迫使伎土中孔隙水从裂  相似文献   

10.
以山核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山核桃贮藏过程中油脂氧化、类脂褐素(LFLP)积累、多酚含量及醇提物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脂褐素的积累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多酚含量及醇提物还原力呈下降趋势.在40℃贮藏时,含水量高(12%和16%)的山核桃原料类脂褐素积累速度略低于含水量低(4%和6%)的山核桃;但贮藏温度为25℃时,含水量高的类脂褐素积累速度高于含水量低的山核桃.油脂初级氧化产物和二级氧化产物与贮藏温度和初始含水量呈现复杂关系,40℃贮藏时,含水量高(12%和16%)的山核桃原料油脂氧化程度低于含水量低(4%和6%)的,但贮藏温度为25℃时,含水量高的油脂氧化程度高于含水量低的.多酚含量随含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损失速度加快,醇提物的还原力变化规律与此类似.总的来说,较低的贮藏温度和低初始含水量能有效地抑制类脂褐素的生成,延缓山核桃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1.
强夯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普及率高的特点,在公路路基拓宽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强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公路路基的固结度,提高公路路基施工质量。分析了强夯技术的作用原理,对强夯技术的施工流程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不同材料沙障对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乌兰布和沙漠刘拐子沙头设置了不同材料沙障,采用土钻取土,烘干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含量。结果表明:纱网沙障沙层含水量比对照样地提高1. 80%,粘土沙障沙层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 77%~8. 65%,但粘土沙障严重阻碍降雨入渗过程和入渗深度,导致粘土沙障下存在5~10 cm厚干沙层,而纱网沙障不影响降雨入渗过程,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且4 m×4 m纱网沙障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成综厂商业大道道路等级高、地质条件差、路基回填料品质低(含水量在25%左右的粉质亚粘土)。为保证该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建成后的安全使用,处理好路基回填料的问题,是本工程的关键。为此,组建QC小组,把路基回填土密实度控制作为本工程的难点进行攻关,QC小组认真分析现状,找出影响路基回填土密实度的原因,通过排列图,进行因果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了对策措施,并按对策措施各施其职,保证了路基回填土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而且比设计要求提高了1%~5%,弯沉试验合格率达86.3%。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红粘土的由来、分布及其成因,红粘土的特性性质及物理、力学特点,分析红粘土支护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于土钉和预应力锚索格构支护在红粘土地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利用基本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和土力学相关知识对不同问题进行了初步解答,强调防、排水措施对红粘土地区支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红粘土地区支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户外用木质材料需具备防腐、防虫、防霉、阻燃、干燥等特性,对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可以保障其在户外使用时的质量和使用性能。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按户外用木质材料处理方式不同将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主要包括防腐剂浸渍处理法、乙酰化处理法、糠醇处理法、氮羟甲基化合物处理法、石蜡改性法和热固性树脂改性法;物理改性主要包括热处理法和无机纳米粒子填充法,对以上各类改性方法、改性机理及改性木材的应用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沙棘休眠期枝条含水量与干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军  苏文清 《沙棘》2000,13(2):18-21
对不同农艺措施处理,不同地形的沙棘休眠期枝条含水量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沙棘枝条发生干缩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越小,其发生干缩比例越高。秋梢含水量比春梢含水量高3.46%,秋梢的干缩率比春梢高21.6%。低洼地休眠枝条含水量较低,干缩表现严重,平均这16.6%;坡地平地枝条含水量较高,干缩发生率平均为9.1%,不采取修剪措施枝条含水量比正常修剪的低6.39%,干缩率高10.1%;  相似文献   

17.
白干土造林难度大,成活率尤其是保存率低。本文通过对白干土造林地采取特殊整地方式,分析特殊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树木高生长和根系生长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特殊整地法—深耕、回填表土、置换钙积层,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8.
模拟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对侧柏和油松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含水量土壤对这2种树的高度和地径变化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低含水量处理;叶绿素含量变化只有油松变化较为一致,在生长旺季的8月,两种树叶绿素含量相同,都是W3(60%)W4(70%)W2(50%)W1(40%)。  相似文献   

19.
时云南、广西等地细叶龙竹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秆高、鲜重、含水量等指标.对部分指标做相关性检验,建立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胸径与秆高、鲜重等因子显著相关,将不同立地等级竹材的胸径和秆高、胸径和秆重用直线、幂函数、多项式等方程进行拟合,拟合方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造林密度越大,细叶龙竹每丛株数越少、胸径越小,秆高变化不大;在胸径相同的情况下,立地条件越好,细叶龙竹秆高越高,鲜重越重:细叶龙竹幼竹木质化程度低,其含水量高于成竹,雨季竹秆含水量较旱季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土壤中含水量及六个养分含量为评判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湿地松对各立地类型的适宜性。评判结果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板页岩类、砂砾岩类、第四纪红色粘土类、石灰岩类、紫色岩类及花岗岩类。这一结果为我省营造湿地松速丰林选择造林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