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正>2009年我县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入社土地面积达到0.97万hm2,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抓住这一契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实行土地权益入股的可行性和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条件,为完善中国征地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和理性分析法。研究结论:从理论常识、法律依据、企业需求、农民需求、政府等方面分析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土地权益入股是可行性的,并提出了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前提条件、技术条件和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3.
土地转包,属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土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和入股等几种情况。外出打工的农民可选择转让、转包或出租几种形式。转让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土地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转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与发  相似文献   

4.
韦旭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70-275
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现实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事实上承担着承包户的社保功能,承包户对社会保障的顾虑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瓶颈,应当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三权分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农村地产银行,把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银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保功能的实物形态转换成货币形态,股份保本分红,收益与农民的其他社保收入一并划入承包户的社保专门账户,从而改变承包户依靠土地养老和养家的模式。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土地、金融、社保等相关政策法规,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保功能转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健康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5.
正到2015年10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各级示范社超过13.5万家。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民分工分业深化,合作社的创新形式日益多样。在组织形式上,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社区股份合作社方兴未艾,在人的合作、生产合作的基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3年即将过去的时候,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天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回望一年来的耕耘与收获兴致勃勃:"我们今年采取土地流转、托管或入股的方式,承包了2100亩土地,并实行水稻、油菜轮作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抢时播种、收割,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全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壮大,他们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模式,为农民提供机耕、机种、机收等一条龙专业化服务,被农民称为"农业保姆",即所谓的农业家政。市场需求。现在都在搞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特别是农忙时需要人来干农活,而大量农民出去打工,农忙时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秦文佳  江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33-437
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新的阶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需要,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在对河南若干地区进行选择区域性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研究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流转手续不健全、流转形式单一、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强化流转规范化管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若干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土地法制的健全,在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农民权益上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本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范金宝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65-465
重视和发展农业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当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探寻适合农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并依靠科技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为加快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应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土地政策与农民创业基本模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370-374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较为务实的土地及其相关政策,不仅保护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群体,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发展、引导农民创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台湾模式"。文章在对台湾土地政策对农民创业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现有的土地政策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不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相似文献   

11.
Land‐use and ‐cover change is a topic of increasing concern as interest in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grows. Urban and residential land use is quickly replacing extractive land use in southern Indian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quality and urban growth pressures is also causing secondary forest growth and forest clearing to occur jointly in a complex spatial pattern. It is argued that similar processes fuel the abandon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leading to private forest regrowth,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land quality, and declining real farm product prices. However, the impact of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forests depends more strongly on changes in both the residential housing and labor markets.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 of aggregate employment patter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labor market changes, the extent of private forest cover was examined from 1967 to 1998. Then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land‐use shares in forty southern Indiana countie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net benefits to agriculture, forestland, and urban uses. To test the need to control explicitly for changes in residential demand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 series of nested models was estimated. Some evidence was found that changing agricultural profitability is leading to private forest regrowth. It was also uncovered that the ratio of urban to forest land uses is better explained by incorporating measures of residential land value 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an simply considering population density alone.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数据,选取农耕用地、牧草用地、园林用地、水域用地、城乡居住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8年,山东省未利用地、耕地减少幅度较大,水域用地面积增长最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6%;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变化较为显著,其变化动态度分别为25.85%、2.26%和-2.14%。此外,各市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距悬殊,证明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与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经济效益评价——以天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深入了解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缓解目前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基于2000—2009年的天水市建设用地数据和社会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天水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和驱动因子,并选取与建设用地相关的指标因子,利用变异系数法对天水市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天水市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影响天水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总人口数、GDP和第二、三产业产值以及客运量;同时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对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 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选取了14 个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00—2014 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各因素指数不断上升,生活水平和人口构成增长的幅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2000—2006 年,城镇规模指数>产出水平指数>投入水平指数,2008 年投入水平指数超过城镇规模指数和产出水平指数;(2)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失调衰退发展阶段(2000—2004 年)、过渡阶段(2005 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4 年),协调发展度由0.15 提高到0.99;(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得出了河南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区域某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可以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制定符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遥感软件ENVI 4.8对崇明岛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速率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总面积不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不断变化,表现出耕地及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林地降幅最大;建设用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不断提高。引起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等;表现为碳源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减少,而表现为碳汇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则增加。  相似文献   

16.
山区属于生态脆弱系统类型,为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有利于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用地规划。本研究以韶关市仁化县为例,通过仁化县2000、2010、2020年的Landsat TM影像,运用RS和GIS软件分析仁化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分析仁化县2000—2020年的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仁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20年间林地、耕地和草地在研究期内总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上升,水域面积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仁化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在0.76~0.82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地利用均衡度在0.47~0.51之间,且逐年增加;(3)仁化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影响了生态服务价值的转变;2000—2020年仁化县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实际净增加39440.78万元;(4)在11个二级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增加趋势明显,从2000年的342416.7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80556.19万元。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世界各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方法,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开县为例,从土地整治的特殊重要性出发,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地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地整治的艰巨性;从土地整治的目标、效益和投入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加大投入与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三点建议,以此推进三峡库区土地整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23-228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涿鹿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比较显著。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涿鹿县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慢;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探索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发展规律,探讨解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矛盾为目的,以马尔柯夫转移矩阵为基础,对辛集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当前发展趋势下,辛集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将不断增加,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用地蔓延过快,耕地占用速度增快将成为土地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限制耕地占用,最终实现保护耕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