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12月2至3日,经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提议,WCS中国项目、吉林省林业厅、黑龙江省林业厅共同主持的“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工程建设进程国际研讨会”在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国内外有关东北虎野外种群保护方面的专家和各级专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共33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重点讨论了建议跨省界、国界的东北虎保护区,东北虎栖息地的保护、生态走廊建设以及野生动物的损害补偿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野生东北虎保  相似文献   

2.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掌握物种潜在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加强对物种的保护。鹿科(Cervidae)动物是东北地区森林等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3种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驼鹿(Alces alces)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以及部分外业数据得到物种分布点,运用MaxEnt软件对3种鹿科动物进行潜在栖息地预测,模型AUC值如下:马鹿0.939,梅花鹿0.991以及驼鹿0.861。将模拟得到的潜在栖息地与东北地区保护区叠加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模拟得出的潜在栖息地占整个东北地区面积:马鹿(25.85%)、梅花鹿(0.99%)以及驼鹿(13.83%);潜在栖息地被现有保护区覆盖率:马鹿(10.03%)、梅花鹿(21.70%)、驼鹿(8.85%),尚有大部分潜在栖息地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上述研究结果对这3种国家级保护鹿科动物的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谈野生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虎在生态系统中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已经明显减少,成为最受威胁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针对虎的这种濒危状况,虎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尤其是野生虎的生态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野生虎生态学的研究,从野生虎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出发,作者认为野生虎的保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现有虎栖息地,对现有虎种群实行异质种群管理;建立新的保护区,扩大虎的栖息地;设法扩大虎猎物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野生东北虎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禹 《野生动物》2008,29(1):40-43,46
目前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仅有20只左右,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3个不相连的"孤岛状"分布区内.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猎物种群下降是造成野生东北虎濒危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野生东北虎保护计划包括改善虎栖息地质量、控制猎物种群、开展环境教育、解决人虎冲突、完善保护区网络等多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金  刘丙万  马国庆 《野生动物》2007,28(3):52-53,21
东北虎是世界上八个虎亚种中体型最大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东北虎的系统地位、生态、行为和生存状况研究很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科研人员对东北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除了东北虎的生态、行为、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以外,还对东北虎的生理生化指标、疾病和野化野放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实施东北虎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是我国特有鸟类,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与片段化,被IUCN列为全球性易危物种。目前该鸟仅见于四川省中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我们从栖息地、繁殖、越冬习性与行为、鸣声、种群状况、研究与保护等方面总结了灰胸薮鹛的基础生态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黄晨  马一丹  张明海 《野生动物》2012,33(3):163-165
通过概述世界上东北豹的种群数量特征和分布状况,分析了东北豹保护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问题,如人类过度干扰、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近亲繁殖以及人类的开发建设等活动对栖息地造成的严重破坏,使栖息地呈片段化、破碎化发展趋势,直接威胁东北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中国对东北豹的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东北豹自然保护区,而俄罗斯对于东北豹的保护非常重视,不但建立了专门的东北豹自然保护区,还完善了东北豹的各项保护措施。最后,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东北豹栖息地保护、猎物种群恢复、东北豹的重引入、建立东北豹跨界保护区等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来熊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生物学信息缺乏,也缺乏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本文通过回顾关于马来熊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种群分布现状提出科学保护和管理对策。关于马来熊的研究主要见于野生种群现状、野外生态及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等,其中野外生态主要集中于生境选择利用、家域特征、行为节律、食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个体生态学或种群生态学规律。针对马来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应采取加强立法、推行宣教、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保护区、缓冲区及森林廊道等以恢复其栖息地等措施来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9.
动物栖息地利用的时间特征是动物生存策略的重要体现,也一直是生态保护和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之一。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作为唯一生存于中国的豹亚种,是华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探究华北豹栖息地内的活动时间特征对开展华北豹种群及栖息地恢复等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红外自动相机监测技术获取华北豹活动的时间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豹活动的时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揭示华北豹对栖息地利用的时间规律。华北豹的活动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周期性利用时间最长为32 d,最短为5 d,随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了华北豹栖息地利用时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对了解其生境利用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今后华北豹种群恢复工作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彬  花立民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草业学报》2016,25(1):179-186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X1,X1为土壤紧实度)。  相似文献   

11.
四川北部的岷山山系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调查表明,四川岷山山系12个县市有森林面积21659.6km^2,其中集体林面积10500km^2;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851824.0hm^2,建有22个保护区,共有528888hm^2的大熊猫栖息地和400只野生大熊猫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190064.6hm^2,占大熊猫栖息地的22.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难度。本文提出了要尽快制定《大熊猫保护法》;协调好跨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置换、赎买、移民搬迁等方式,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要落实相关政策,实施生态补偿;要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建立保护小区、协议保护等参与大熊猫的保护;林下开发利用要避开大熊猫发情和孕育期,达到既有效保护大熊猫,又使林农生产生活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组成及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猎物资源现状,于2016—2018年在保护区内布设4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和7个大样方调查兽类多样性和分析东北虎主要猎物资源。相机监测累计照相日12250个,共获得有效独立照片1139张,从中鉴定出野生兽类4目8科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东北虎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样方调查记录到兽类足迹261条,足迹识别出兽类4目7科1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豹1种,东北虎主要猎物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elaphus)、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4种。兽类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表明,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西伯利亚狍和狗獾(Meles leucurus),赤狐(Vulpes vulpes)和东北豹最低。猎物资源分析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西伯利亚狍681只,野猪510只,马鹿35只,梅花鹿27只,4种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西伯利亚狍生物量为20210.94 kg,野猪生物量为64735.00 kg,马鹿生物量为6023.25 kg,梅花鹿生物量为1635.00 kg,保护区东北虎可捕食的主要猎物生物量为92604.19 kg。研究表明,保护区内兽类种类虽然较多,但东北虎、东北豹、梅花鹿和马鹿数据仍然较少,需要重点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牦牛栖息地环境及种群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特有种野牦牛的栖息地生境条件———特有的地形地貌、严酷的大陆性气候和适宜于野牦牛的草原植物类型、野牦牛的取食生态、水源及保护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结合项目研究结果,对目前野牦牛栖息地的变迁、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密度采用科学的模拟和推算,得出我国野牦牛种群数量均值为19 940±3 952头,平均种群密度0.03~0.04头/km2;在此基础上,从野牦牛的种群组成、种群繁殖参数、社群行为、种群死亡原因及经100多年变迁后青藏高原目前野牦牛的环境容量等方面评价了野牦牛的种群生存力。  相似文献   

14.
苏立英  邹红菲 《中国鸟类》2012,3(3):147-16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全球范围受胁物种,数量是除美洲鹤(G.americana)外最少的鹤。尽管丹顶鹤一直受到鸟类学家、自然保护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无论是从其种群动态,还是繁殖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状况来看,丹顶鹤的大陆种群都面临严峻的威胁。栖息地丧失和栖息环境恶化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整个分布区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天然栖息地大量丧失,迫使丹顶鹤进入农田觅食。因此而导致这些鹤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伤害,如中毒或因损坏庄稼而与农民发生冲突。回顾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东部迁徙通道的东部种群相对稳定或略有升高;而利用西部迁徙通道的西部种群数量下降。西部越冬种群的数量从多于1100只,到少于500只。这期间不仅仅是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原来的一半,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以每年冬天50–150只的惊人速度下降。目前,西部种群的越冬区域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8%。因此,亟待采取行动对丹顶鹤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加强执法力度和加大对民众的环境教育,以遏制这一物种数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郑伟成  刘军  潘成椿  鲍毅新  林杰君 《野生动物》2012,33(5):283-288,293
黑麂属中国特有鹿科动物.上世纪50年代,自该物种被命名后,在中国浙江宁波和桐庐仅获3个黑麂标本.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了对该物种的研究,近几十年开展了对该物种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其形态特征、食性、资源量、栖息地选择与利用、初步的行为观测、生殖发育和生理、细胞学研究、进化及种群遗传现状,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其中,黑麂细胞学研究进展缓慢,仅见核型与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黑麂血液常规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为进行黑麂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关于其在麂属内的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仍未得到学术界统一的认可.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黑麂种群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的现象,但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呈现破碎化,其栖息地的保护仍将是管理、保护该物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生境需求,对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宜川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结合保护区红外相机、野外实测原麝分布点数据,利用R语言对MaxEnt模型优化后建模,对保护区原麝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变量因子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保护区内原麝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61.3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5%;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0.3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28%;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7.8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7%。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是贡献率排前4的环境因子。保护区内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小,原麝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500 m和坡度20°以上的生境中出现概率较高,建议根据生境适宜性调整保护区范围(尤其是实验区范围),并在山体之间建立廊道,加强对原麝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绿孔雀曾广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现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逐渐分散、衰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存野生绿孔雀数量仅剩约235~280只,已被云南省列为极危(CR)物种。绿孔雀数量及分布区急剧缩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的干扰和猎杀、栖息地侵占,破坏和斑块化等因素。科研人员及保护工作者在保护区的建设、绿孔雀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绿孔雀野生种群,扩大人工种群。目前,涉及绿孔雀保护工作的保护区达十余个,已全面覆盖绿孔雀栖息地。本文概述了绿孔雀的形态、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亚种分化及地理分布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绿孔雀濒危现状及致危因素,整合目前立法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保护措施,为将来的保护及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东北虎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分布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林区。由于它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任何变化都非常敏感,因此作为森林环境的指示物种,其生态学意义是非常大的。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的各个林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密度增长和森林过度砍伐等原因,东北虎正在受到栖息地岛屿化、生境丧失和食物资源匮乏的严重威胁,已先后于70年代和80年代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绝迹,  相似文献   

19.
盐城越冬丹顶鹤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士成 《野生动物》2009,30(1):37-39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项鹤越冬数量已由建区前的230只增加到2000年春的1128只,但近几年分布数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1月仅有640只。未来于本区越冬的丹顶鹤种群在核心区的栖息仍然保持稳定及增加趋势,另有部分群体继续向异地迁移的可能。各种类型的工农业开发项目导致栖息地大范围缩小,生境破碎化,是盐城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该地区滩涂自然规律,在保护区核心区外允许开发的区域规划和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现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研究国际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归纳总结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适应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需求,提出了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该系统分为三级,包括一级12个栖息地类,二级66个栖息地型,三级218个基本类型。构建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能够更好地从多层次、空间立体格局上实施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维系野生动物种群健康发展。该体系建立与实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维护,实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多层次化和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