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一些菇类由室内转向室外栽培。本试验即是为了探索和完善双孢蘑菇室外栽培新工艺而设置。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浙农一号”,由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提供;“11”由上海县新泾菌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应浙江开化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黑木耳菌株,从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引进9个袋栽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916进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材料供试菌株H-1、H-2、H-6、H-7、H-8、H-9、H-10、H-11、H-12由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提供,对照菌株916为当地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3.
我区菌种缺乏统一管理,菌株来源繁杂,质量不稳定。1980年,我们受地区蘑菇办的委托,对引进的7个菌株和本地的11个菌株进行了栽培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方法供试菌株有:101、102、103(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新泾”(上海新径菌种场),175、176、8033(省轻工所),  相似文献   

4.
自1991~1992年我们采用了由上海农药研究所新研制开发的杀菌剂——15%农霉素对柑桔溃疡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及方法 1、试验药剂:15%农霉素液剂由上海农药研究所研制;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由浙江欧海县化工厂生产;农用链霉素由河北石家庄曙光制药厂生产(以上两药作常用农药对照)。  相似文献   

5.
采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15个香菇菌株进行了菌种遗传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5个香菇菌株的谱带都在8~11条之间,酶谱稳定,可重复性高,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应用于香菇种群的划分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水平为0.41时,15个供试菌株聚合为6类:第1类包括‘荷香1号’、‘浙江丽水808’和新宾县‘东升808’,其中引自浙江丽水的‘808’和新宾‘东升808’菌株相似系数为100%,说明其遗传背景相同,为同名同种;第2类包括丹东‘早丰8号’;第3类包括‘向阳2号’和‘辽抚4号’;第4类包括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937’、引自新宾东升的‘937’、‘抚香3号’、‘锦香’和‘永香1号’,其中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937’和引自新宾东升的‘937’菌株相似系数为100%,说明其遗传背景相同,为同名同种;第5类包括‘平泉18’、新宾二道‘早丰8号’和新宾‘永陵808-2’;第6类包括‘天成1号’,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我厂为了选育出适合制罐的金针菇优良菌株,自1985年起,对引进的16个金针菇菌株,采用连续组织分离和自然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了适合制罐的优良菌株8501,现将试验结果简报于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8501(引自上海农科院),8502、8504(引自陕西铜川),8503、8509、8510(引自福建三明,8505(引自山东枣庄),8506(引自浙江庆元),8507(引自昆明),8508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蘑菇栽培的当家品种,我站于1981年冬至1982年春承担了省轻工所委托的蘑菇菌株出菇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01、02、33、5—176、7601由省轻工所引进,15、102—(2)、118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10由蒲田罐头厂引进,005由龙溪引进,751由厦门罐头厂引进。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栽培灰树花菌株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11个灰树花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菌丝拮抗性,考察了不同灰树花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差异,并以栽培周期、子实体品质及生物学效率等为指标进行工厂化栽培鉴定,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灰树花菌株。结果表明:11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菌株G11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适中;栽培周期73 d,为试验菌株中周期最短,子实体品质优良,生物学效率达到35.7%,是适应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
以携带褐纹病菌的茄子叶片为试材,采用室内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室内抑菌试验等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并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性及抗药性,为田间茄子褐纹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个菌株,菌株类型有产生α型分生孢子、β型分生孢子、混合型分生孢子及只产生菌丝不产生载孢体类型;致病性测定发现菌株PvTF-11、PvVSJ-22、PvVL-211对茄子叶片致病性较强;茄子褐纹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发现PvVL-621、PvVL-211属于药剂敏感型菌株,PvVSJ-101、PvVSJ-102属于抗药型菌株。说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茄子褐纹病菌也可以产生β型分生孢子及混合型分生孢子类型;且茄子褐纹病菌已产生抗药性菌株。  相似文献   

10.
以40个灵芝属菌株(包括9个江西野生菌株和31个国内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G23、G06、G17、G15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较快,长势较好。不同菌株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菌盖大小、形状、菌柄长度、直径等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野生菌株G01、G06和G09具有较大的驯化潜力,可进一步开发利用,栽培菌株G33、G32、G11、G12、G30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江西省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猴头菇已被许多菇农所重视,为了筛选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以及适宜用棉籽壳栽培的优良猴头菌种,我们于1988年对引进的九个猴头优良菌株进行了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供试猴头菌株的编号及引进单位:H—3,引自上海农科院;H—4,引自广东微生物所;H—5,引自山西原平农校;H—6,引自中国农科院士肥所;H—7,引自浙江常山微生物总  相似文献   

12.
以平菇菌株"灰美2号"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5个浓度梯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单核菌株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拮抗试验、菌丝生长情况、出菇试验、出菇后孢子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出菇菌株菌丝形态的观察,探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平菇菌株的影响,以期为秋水仙素食用菌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菌株与CK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0.01%秋水仙素处理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且菌株菌丝浓密,边缘整齐;出菇试验表明各处理后菌株的产量均明显低于CK,其它农艺性状以及核酸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平菇单核菌株出菇后菌丝变为双核菌丝,但由单核菌株出菇后变为双核菌丝的菌株农艺性状明显低于双核菌株.分析发现,0.01%~2.00%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平菇单核菌株的农艺性状和核酸含量并未发生变化,但较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可以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1983,(6)
鉴于我县蘑菇菌株较多,给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影响着产量的提高。1982年县农科所对18个蘑菇菌株作了比较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共18份。S_1、S_2、S_3、S_4、S_5、S_6、S_7、S_8、S_(10),以上菌株由该所自嘉定39孢子分离培养获得;嘉定39、5-176菌株,由该所经组织分离培养获得;81—11菌株,采自城郊公社张坝二队菇房的种菇经  相似文献   

14.
平菇川白一号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王达力 《食用菌》1998,(6):10-10
白色平菇因其洁白、肉厚,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为了填补我省无白色平菇品种的空白,我们开展了白色平菇品种选育研究。1991年我们从栽培的灰黑色平菇品种中获得一株白色变异菌株,命名为川白1号,与其它白色平菇菌株和灰黑色高产平菇品种进行评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川白1号自选;特白平菇引自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青平1号本中心保藏菌株;杂交17本中心保藏菌株。除杂交17为灰黑色菌株外,其余的均为白色菌株。 1.2 拮抗试验 将三个白色平菇菌株接种在平皿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箱内培养,观察三个菌株的菌丝相互接触后的表现。 1.3 品比试验方法 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8%,蔗糖、石膏各1%,含水量68%。用22×38cm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重520g,每个菌株20袋。常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5)
试验比较了11个杏鲍菇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拮抗情况、栽培周期、总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栽培性状等。结果表明:农大杏北菌株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子实体性状优良,适合工厂化栽培;杏528菌株子实体栽培性状与其他菌株有显著差异,但其生长周期最短,可以作为杏鲍菇杂交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6.
猴头菇十二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笔者从全国各地引进20余个猴头菇菌株,经初试选出12个菌株,1995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壮、筛选出适合天津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菌株2个,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测定各菌株间的同工酶,为以后研究猴头菇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号菌株:猴头22,引自福建省宁德地区宁古食用菌所;2号菌株:猴头511,引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3号菌株:三明猴头菇,引自福建省三明市真菌所;4号菌株:冀微猴头菇,引自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5号菌株:猴头93,引自山东师范大学;6号菌株:天农猴头菇,本所组织分离;7号菌株:猴头1,引自山东师范大学;8号菌株:he8猴头菇,引自天津市林果研究所;9号菌株:H-8野猴头菇,引自山西农业大学;10号菌株:长刺猴头菇,引自湖北省仙桃市;11号菌株:农大猴头菇,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2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与多孢菌株的出菇产量差异,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的M-90、M-925、M-1080菌株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的MT-7菌株为对象,用孢子分离法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并由不同的单孢菌株2~3个组合获得多孢菌株,分别进行大田栽培出菇试验,记录和分析栽培出菇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结果显示:所有菌株中以单孢菌株D7产量和质量表现突出;产量总体表现较好的D菌株的多孢菌株与单孢菌株产量差异大,有多孢减产的趋势;而可正常出菇的单孢菌株A4、A10、A8构成的多孢菌株C14+A8和A10+A11未出菇,推断育种或菌种生产中多孢菌株的出现可能对产量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赵丽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6):20-21
试验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菌株和芬兰菌株有菌核产生,但存在明显差异;采用17cm×33cm的栽培袋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以油菜秸、玉米芯、豆秸为原料,与棉子壳组成不同的新型栽培培养基配方,进行11个菌株的平菇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在新型培养基质上发菌速度、生物转化率高于纯棉子壳培养基质;油菜秸培养基质各菌株在发菌速度、生物转化率方面优于其他培养基质;配方①、②比较适合各菌株栽培;在供试基质上表现较好的菌株为豫平5号、泰平19、双抗黑平、中蔬10号。  相似文献   

20.
以2005、2006、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17份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和2006年采集于黑龙江省8个地点的46份菌株(均为A1交配型)为试验材料,利用21对EST-SSR引物,分别对菌株与采集年份以及菌株与地理来源的相关性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地点采集的晚疫病菌株与采集年份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相同年份采集的晚疫病菌株与地理来源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