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是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利用RS及GIS手段对对库布齐沙漠地区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从荒漠化面积变化,等级转移、空间变化等方面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很明显,荒漠化面积占地比例最低为77.89%(2002年),最高为91.18%(1989年),2002年比1989年荒漠化的总面积减少了13.29%。黄河沿岸大部分地区,荒漠化得到了治理,而研究区人口较为稠密的东南部、海子周边以及南部沙漠地腹荒漠化的治理出现再次恶化,荒漠化面积上升到83.72%(2007年)。为了治理荒漠化、巩固治理成果,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还需要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根源,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治理库布齐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数据的陕西省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刚  高会军  曾光 《水土保持通报》2014,(5):109-113,117
采用1975年MSS数据,2000年TM数据,2007年TM数据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荒漠化分类体系与遥感解译标志,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陕西省荒漠化现状与1975—2007年近32a来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8.23×104 km2,占全省面积的40.15%。荒漠化类型多,包括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与盐碱质荒漠化3类,以水蚀荒漠化为主,3种荒漠化类型分别占陕西省面积的7.48%,32.37%和0.3%;近32a来,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逆转,2000—2007年的逆转幅度大于1975—2000年。陕北长城沿线的沙质荒漠化与黄土高原的水蚀荒漠化出现明显逆转,陕南秦巴山地的水蚀荒漠化在总体逆转的同时,部分地区出现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崔琰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00-102
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是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对选取的库布齐沙漠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后,根据确立的研究区荒漠化解译标志,借助RS和GIS工具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的荒漠化状况,从荒漠化面积变化、等级的空间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明显,尤其在黄河沿岸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但在东南部、沙漠腹地和海子周边荒漠化出现了增长。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库布奇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开发,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8 490.83 km2,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的大省,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和2009年两次水蚀荒漠化监测土地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2009年比2004年水蚀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20.27 km2,年变化率为-0.29%,全省水蚀荒漠化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程度在减弱,水蚀程度向好的方向发展。针对水蚀荒漠化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实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锡林郭勒盟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揭示近2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的规律,为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1990~2010年荒漠化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中以中度荒漠化为主,轻度荒漠化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中度荒漠化呈减少趋势;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呈现增加-减少趋势,但前者减少的更多,情况趋于好转。(2)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从西南到东北荒漠化程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特征,东北部部分地区出现恶化现象,东乌珠穆沁旗中部的水域明显变为极重度荒漠化。西南部恶化现象严重,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的轻度荒漠化明显变为中度荒漠化。(3)199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效率高达95%,自然因素则仅占5%。在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荒漠化危害的基础上,对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就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6年沙漠化普查资料,结合TM影像数据和各县、市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景观指数对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戈壁、暂难利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等嵌块体面积与人类活动强度成正相关;林地、固定沙地、水域和耕地等嵌块体的平均斑块面积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相关;全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增加态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则呈减小态势;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与最小斑块面积有关;在各类型斑块中,耕地、潜在沙漠化土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戈壁的景观分离度有减小态势,而林地、水域的景观分离度有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对甘肃省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第四次调查监测,并对2004年和2009年两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921.28万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 549.83万hm2、水蚀284.91万hm2、盐渍化70.26万hm2、冻融16.29万hm2,与2004年监测结果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49万hm2,年逆转率为0.14%。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总体呈相持递减趋势,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总体在减轻。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气候变化对塔拉滩草地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拉滩区地处共和盆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地区草地严重退化,沙漠化强烈发展等生态恶化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共和盆地近50a的气温、降水、大风、沙尘暴和草地蒸发力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分析了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46a来仅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蒸发量和草地蒸发力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通过1987年、1996年两期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1994年、1999年两期沙漠化普查与监测,进一步表明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地荒漠化正在扩展。塔拉滩草地荒漠化扩展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胁迫的结果,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生与扩展起着加速、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荒漠化现状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模化的最新评估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荒漠化最近定义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我国荒漠化研究在过去的条件下,将大部分力量投入上述荒漠化研究的一部分,即:我国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除了在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在不同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探讨整治模式外,已按“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向广义荒漠化研究扩展。鉴于国内外荒漠化研究在学术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笔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藏北草地地表参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地的覆盖度、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是评价、监测牧草生长状况和草地退化的重要参数.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 1、2、4、5通道的10天合成资料以及常用的遥感反演和统计方法,分析了近20年藏北那曲地区3个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植被区内牧草覆盖度0.1~0.95,年变率-0.012~0.012 a-1,24%的草地在退化,变异系数0.05~0.6,植被覆盖度与变异系数成反比;6~9月平均地表反照率0.152~0.300,年变率-0.009~0.007 a-1,51%的草地在退化,变异系数0.02~0.23;7~8月平均地表温度20~44℃.结论:植被生长越好,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反照率越小,地表温度越低.每个参数均可单独评价和监测草地退化,但综合考虑各个参数将更客观、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沙漠化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3种颜色)、分辨率为30 m×30 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9.0和Arcview3.3等GIS软件,对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 a多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366.057 km2,具体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1 025.393,850.396 km2,严重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从全区各旗、县的角度来看,其中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的沙漠化发展比较快,增加的面积分别为:1 038.377,185.487,69.431,51.554 km2,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增加的面积分别为:5.492,15.715 km2,林西的沙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沙化土地的固定情况、利用方式及沙化程度引入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对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及1994年至2004年lO年间的沙化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赤峰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4982.6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029690.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9%。从固定情况分析,流动沙地占7.8%,半固定沙地占10.1%,固定沙地占80.5%,露沙地占0.5%,沙化耕地占1.1%。从利用方式来看,沙化耕地占1.1%,沙化林地占24.8%,沙化草地占65.8%,未利用沙化土地占8.3%。根据沙化程度,轻度沙化土地占46.4%,中度沙化土地占35.2%,重度沙化土地占10.1%,极重度沙化土地占8.3%。各旗县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变动幅度较大,红山区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为0,翁牛特旗为22.45。(2)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8797,3hm^2,减少28,1%。固定沙地增加5.6%,半固定沙地减少47.4%,流动沙地减少24.8%,露沙地增加223.7%,沙化耕地减少96.7%。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下降23.2%,红山区下降最多为100%,已经没有沙化土地。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下降最少,分别下降4.8%和6.9%。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南1989,2000和2005年3期TM卫星遥感影像生成的沙漠化土地类型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这3个时期皮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状况以及1989-2000年间和2000-2005年间两个时段沙漠化土地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两个时段内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速度及空间转化方向,阐明了该区沙漠化土地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该区域严重沙漠化土地和非沙漠化土地均呈增加趋势,前者增幅大于后者增幅,沙漠化土地总体上在向劣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达拉特旗中部沙丘为研究区域,在3S技术支持下解译达拉特旗1987,1995,2000和2003年4期遥感影像,获得4个年份的沙漠化动态数据,运用滑动平均法探讨了沙漠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近20a来,沙漠化土地处于逆转—发展—逆转的过程中。1995—2000年间,是该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最大的时期,沙漠化驱动力的累加效应表明,人口数量与牲畜量对沙漠化的累加效应均很明显,且人口数量对沙漠化的累加效应要高于牲畜量;年均风速对沙漠化的累加效应在各个时间尺度均很显著,年均温在大于2a的时间尺度上对沙漠化的累加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期TM影像数据.运用ArcGIS 9.2软件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定量研究呼伦贝尔地区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动态,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程度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其中,1995-2000年呼伦贝尔地区微度侵蚀面积净减少534.33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增加了580.02 km~2,说明1995-2000年的5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呈增大趋势;2000-2005年微度侵蚀面积净增8 326.69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净减少了8 360.54 km~2,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说明2000年以来,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较以前有明显改观.这与同期当地实施生态保育措施有较大关系.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将得到缓解,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24.8%和38%.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阿坝地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川西北阿坝地区多年沙化土地调查为基础,对该地区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4个时期的沙化土地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地沙化过程明显,沙化土地面积持续扩展,植被退化严重。从不同时间段看,1994-2004年的10a间沙化土地扩展迅速,自2004年以来由于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其他生态保护措施,沙化土地扩展势态有所缓解,扩展速度有所下降,年扩展速率从10a前的6%下降到目前的0.6%。气象数据和人文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沙化土地持续发展与近30a来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人口增长和牲畜数量快速增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治区土壤风力侵蚀与沙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遥感调查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和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的土壤风力侵蚀动力指数,对西藏自治区土壤风蚀进行宏观分析。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近10年来遥感调查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数据,对西藏沙地变化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沙地总体上没有明显扩展,处于缩小的过程。沙地主要变化为人工林地,表明了人为因素对沙地的减少做出重要贡献。将地貌数据与沙地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叠加,发现西藏的沙地主要分为3种类型:湖积平原型、洪积平原型和河流谷地型。每种类型有着较为独特的沙地成因、分布格局和变化方式,成为西藏风力侵蚀的特点。70年代以来的沙漠化气候因子值偏小,表明了气候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沙化趋势在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