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移栽苗带菌是辣椒疫病发生面积不断增大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利用生防菌防控育苗期辣椒疫病,通过生防菌浸种法穴盘育苗检测了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LYK10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QTK2浸种对辣椒幼苗疫病的防治效果,并研究了生防菌混合使用浸种和菌药联用浸种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LYK10与QTK2单独浸种可延迟辣椒幼苗疫病的发生时间,防效分别为30.55%,33.33%,出苗率提高1.39%和2.78%。LYK10与QTK2可对疫霉菌产生拮抗作用,还可诱导辣椒植株CAT、PPO酶活变化。LYK10与QTK2等浓度混合浸种后108、107 cfu/m L混合菌液防效较两种单菌处理相比防效提高27.78%~42.45%。贝莱斯芽胞杆菌LYK10和烯酰吗啉混合浸种后,5.0×107 cfu/m L+300μg/mL菌药联用处理防效为48.15%,高于108 cfu/m L LYK10处理和300μg/mL烯酰吗啉处理,低浓度菌药联用处理防效为38.89%,高于...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治米辣1号辣椒上病毒病的高效、安全药剂,采用8%宁南霉素水剂分别配合不同植物诱抗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显示,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液+6%低聚糖素水剂800倍液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最高,第1、2、3次施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48.53%、61.55%、72.81%,最终增产率为22.25%.  相似文献   

3.
沈健民  邓育坤 《湖北植保》2023,(5):38-39+50
为有效防控辣椒疫病,本文测定了几种生产中常见或文献中报道有用的化学药剂与生物农药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药剂对辣椒疫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效最高的为氟菌·霜霉威SC,对辣椒疫病平均防效达88.39%;其次为烯酰·吡唑醚菌酯WG和双炔酰菌胺SC,平均防效分别为84.29%及81.25%;寡雄腐霉菌WP与枯草芽孢杆菌WP两种生物农药对辣椒疫病的防效相对较低,但平均防效也达到了70%以上,可以考虑与化学农药轮换使用用于辣椒疫病的防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3种辣椒谷子间作模式在辣椒不同生长期对辣椒白粉病和日灼病的防控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辣椒谷子间作模式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效为22.63%~61.03%,对辣椒日灼病的防效为54.73%~76.63%。其中,2垄(4行)辣椒垄间间作1行谷子(P4M1)和3垄(6行)辣椒垄间间作1行谷子(P6M1)两种模式的防效与对照5垄(10行)辣椒间作1垄(2行)玉米(P10C2)相当;同一模式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在辣椒生长后期随白粉病病情的加重而降低,在辣椒生长中期对日灼病的防治效果略高于生长后期。综合考虑间作存在的多种影响因素,建议对P6M1模式进行防控机理研究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生物制剂0.5%香菇多糖水剂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香菇多糖水剂150ml、250ml、350ml/667m2三个处理第三次施药后10d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2.77%、72.61%和73.96%,对番茄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效,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的首选药剂,建议使用制剂量250ml~350ml/667m2。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苯并烯氟菌唑对108株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通过辣椒活体接种试验比较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和相对治疗防效,测定其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相对防效和田间相对防效。结果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对尖孢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高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对孢子萌发及对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5~0.196μg/mL和0.073~3.398μg/mL;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优于相对治疗防效,240 g (a.i.)/hm2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可达85.64%。240 g (a.i.)/hm2苯并烯氟菌唑喷雾处理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相对防效均在75.31%以上,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氟吡菌酰胺、氟啶胺和多菌灵的相对防效。总之,苯并烯氟菌唑对尖孢炭疽菌有较高毒力,对辣椒炭疽病有稳定的田间防效,有开发为防治辣椒炭疽病新药剂...  相似文献   

7.
12.5%毒.唑磷EC 100ml/667m2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好,达87.0%;5%氟虫腈SE 40ml/667m2、90%杀虫单WP 50g/667m2、5%卡死克DC 40ml/667m2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也不错,为81.3%~82.9%;30%氯胺磷EC166ml/667m2和30%乙酰甲胺磷EC 150ml/667m2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75.7%~78.1%,以上药剂对水稻均安全,可以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对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80mL/667m2 7d后的校正防效为98.8%;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20mL/667m27d的校正防效也在90%以上,均显著高于50%敌敌畏乳油250mL/667m2、25%硫丹.氰乳油(快杀灵)50mL/667m2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各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选用16%井·酮·三环唑WP、20%三唑酮EC和20%井冈霉素DP对中稻稻曲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 d和齐穗期施用16%井·酮·三环唑wp,对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制剂用量150 g/667m2、200 g/667 m2的防效均在85%以上,与20%三唑酮EC制剂用量200 g/667m2的防效相当;16%井·酮·三环唑WP制剂用量200 g/667m2的防效显著优于20%井冈霉素DP制剂用量50 g/667m2的防效,当其制剂用量150 g/667m2和100 g/667m2时,与20%井冈霉素DP之间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可作为生产上用于防治中稻稻曲病的选用药剂。研究结果为山区中稻稻曲病的药剂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酸性氧化电解水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常规农药的替代效果。30kg/666.7m2的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效为44.16%。45kg/666.7m2的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效为56.68%,酸性氧化电解水配1/3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54.62%、酸性氧化电解水配2/3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64.75%、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67.53%。表明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5%井冈霉素A防治水稻稻曲病。  相似文献   

11.
用25%氟磺胺草醚ME 70 ml/667m2、100 ml/667m2、130 ml/667m2、200 ml/667m2,于大豆田阔叶杂草3-5叶期作茎叶处理,对阔叶杂草的平均株防效为98.4%,鲜重防效为98.3%。  相似文献   

12.
几种药剂对豇豆蓟马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80%唏啶·吡蚜酮WG 10g/667m2、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15%唑虫酰胺SC 20 ml+50%虫螨腈WG 10g/667m2、50%虫螨腈WG 14.4g/667m2、6.0%乙基多杀霉素SC30 ml/667m2,于豇豆蓟马若虫盛发期施药1次,对豇豆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最好的是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 m2和15%唑虫酰胺SC 20 ml+50%虫螨腈WG 10g/667 m2处理,药后1~5d的防效为71.5%~86.4%,其次是80%唏啶·吡蚜酮WG 10g/667 m2和6.0%乙基多杀霉素SC30 ml/667 m2,这2种药剂的防效相近,50%虫螨腈WG 14.4g/667 m2处理药后5d的防效稍逊于上述4种药剂。建议在生产应用上5种药剂交替使用,每个豇豆生长季,每种药剂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3.
潘文勤 《广西植保》2007,20(Z1):18-19
通过25%扑虱灵WP、10%吡虫啉WP、25%吡蚜酮WP和80%敌敌畏EC 4种农药对在超级稻上为害的稻飞虱防效表明:扑虱灵75g/667m2和吡虫啉30g/667m2对稻飞虱的防效好,达97%以上;其次为25%吡蚜酮24g/667m2防效为89.1%;敌敌畏EC 150ml/667m2防效为77.5%。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5日~3月10日用3.6%阔世玛WG 25 g/667m2+伴宝80 ml/667m2防治麦田杂草有良好的效果,药后40 d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达90.8%~94.9%,鲜重防效达92.4%~96.9%,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为69.8%~75.0%,鲜重防效为75.6%~78.6%,对小麦生长安全,小麦增产24.4%~29.9%.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自主分离的生防菌株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GAQ1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及其防御机制,通过平板拮抗和盆栽防效试验测定寡雄腐霉菌株GAQ1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的拮抗作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和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菌株GAQ1处理后辣椒抗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寡雄腐霉菌株GAQ1的菌丝可以缠绕并吸附寄生在辣椒疫霉菌丝表面或穿入菌丝体内,使辣椒疫霉菌丝细胞死亡;菌株GAQ1发酵液处理辣椒离体叶片再接种辣椒疫霉后产生的病斑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离体防效为30.79%;接种菌株GAQ1菌丝球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盆栽防效达69.16%;经菌株GAQ1处理辣椒后可诱导相关抗性基因PR1、WRKY40、WRKY53、ACCO和GST的相对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菌株GAQ1可诱导辣椒植株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系统应答。菌株GAQ1对辣椒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处理后第5周其株高、株重及根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0.11%、33.23%和24.72%,其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15%三唑磷微乳剂与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混合使用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5%三唑磷微乳剂125mL/667m2 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10mL/667m2校正防效为76.3%~97.7%;15%三唑磷微乳剂100mL/667m2 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10mL/667m25d的校正防效也在90%以上,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新农宝)75mL/667m2的防效(67.1%)。  相似文献   

17.
使用1%联苯·噻虫胺GR 3.5kg/667m2、20%氯虫苯甲酰胺SC 20ml/667 m2、40%氯虫·噻虫嗪WG 50 ml/667 m2、5%杀单·毒死蜱GR 5kg/667 m2进行防治甘蔗螟虫试验,药后60d的防效达90.3%~94.3%,药后90d的防效为80.1%%~90.0%。  相似文献   

18.
冬季用7.5%金马EW 60~100 m l/667m2,对看麦娘的株防效达96%以上,鲜重防效达98%以上,对野燕麦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在98%以上。春季用7.5%金马60~80 m l/667m2,对看麦娘的株防效在93%以上,药后25 d的鲜重防效在80%左右。金马对小麦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5%甲维盐乳油和15%茚虫威悬浮剂两种单剂作为对照药剂,研究了复配剂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8、11、16g/667m2共3个制剂用量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调查发现,单次施药19 d后,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较高用量(16 g/667m2)处理的防效为89.3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复配剂中等用量(11 g/667m2)处理的防效与15%茚虫威悬浮剂处理接近,略高于5%甲维盐乳油;较低用量(8 g/667m2)处理的防效与5%甲维盐乳油接近,显著低于其他施药处理。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总体防效较高,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并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的药剂;2011年6~7月间在修文县久长镇进行药剂筛选试验;丁硫克百威5%颗粒剂3 000g/667m2处理对稻水象甲幼虫较好的防效,药后5、10、20d的防效分别为54.20%、71.57%、78.53%。其次为氯虫.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25g/667m2处理,药后5、10、20d的防效分别为45.44%、62.47%、66.02%,建议生产使用丁硫克百威5%颗粒剂2 500~3 000g/667m2、氯虫.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25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