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反射X-射线荧光法分析茶叶中的矿质元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全反射X -射线荧光法 (TXRF)分析了江西婺绿和宁红茶的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所测茶叶中P、S、K、Ca的含量在 2 4 70~ 30 70 0 μg/g ;Mn、Fe在 2 0 6~ 10 70 μg/g ;Ti、Ni、Cu、Zn、Rb、Sr、Ba在 5 5~ 12 2 μg/g ;Pb含量均小于 4 0 μg/g (干基 )。宁红还表现出 ,品质越好 ,P、Ni、Zn含量越高 ,而K、Ca、Mn、Sr、Ba含量则相反。茶汤中K、Rb、Ni的浸出率为 30 5%~ 86 4% ;P、S、Mn、Cu、Zn、Sr为 11 6 %~ 4 2 4% ;Ca为 7 2 %~ 12 6 % ;Fe为 1 1% -2 6 %。茶汤中Ti、Ba、Pb的含量均低于TXRF法的检测限。宁红茶汤还表现出 ,品质越好 ,K、Ca、Mn、Zn、Rb、Sr的浸出率越高。但红茶汤中的K、Zn、Rb、Ni浸出率明显低于绿茶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用于麦绿素生产的大麦种植提供依据,以苏啤3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187.5、375、562.5 kg/ha)和种植密度(150万、300万、450万、600万/ha)对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密度对苏啤3号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可提高苏啤3号大麦的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37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获得了较高的鲜叶产量(21 126.7 kg/ha)和叶绿素含量(2.373 g/kg);在施氮量562.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鲜叶蛋白质含量最高(17.58%).苏啤3号鲜叶Ca、Mg、Zn、Cu的含量,在种植密度间和施氮水平间也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其各元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密度300万/ha、施氮量375 kg/ha下,苏啤3号鲜叶Cu和Zn含量最高(10.24和26.96 μg/g),而Mg和Ca含量在施氮量187.5 kg/ha、密度300万/ha下最高(174.94和324.17 μg/g).综合来看,在375 kg/ha施氮量和450万/ha种植密度下,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最适宜于叶绿素生产.  相似文献   

3.
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茶树的不同部分(茶芽、老熟叶、小枝、粗枝和根系)CTC红茶和传统红茶、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根据这些测定结果,计算和讨论了1000公斤商品茶叶中每种元素的含量、泡制后每种元素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以及人们通过喝茶对各种元素的可能吸收量。在茶树同化的各种元素中,茶芽(用于制造商品茶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含N、P、K和Mg较高,而老熟叶含Al、Ba、Ca、Cd、Mn、Pb和Sr较高。泡制时进入红茶茶汤的各种元素中,K的含量最高(>10000微克/克茶叶),其次是P(700—1200微克/克),Mg(300—700微克/克)Ca和Al(每种150—300微克/克),Mn(60—150微克/克),Cu、Na、Si和Zn(每种6—50微克/克),B、Ba、Cr、Fe、Ni和Pb(每种1—6微克/克),Sr、Co和Cd(每种<1微克/克)。进入茶汤的某种元素占该元素在茶叶中的总量的比例表明,Ba、CaFe和Sr的可溶性较低(小于总量的10%),Al、B、Cd、Co、Cr、Cu、Mg、Mn、P、Pb、Si和Zn的可溶性中等(10—50%),K、Na和Ni的可溶性最高(>50%)。在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所有元素的溶解度的总平均结果表明,1分钟溶解进入茶汤的数量占5分钟的68%。  相似文献   

4.
研究田间施用氮肥对吉林省4个玉米品种子粒中Zn、Fe、Mn、Cu含量以及Zn与Fe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增加玉米子粒中Zn、Fe含量,过量施氮玉米子粒中Zn和Fe含量不再增加甚至呈下降趋势;子粒中Mn含量随氮肥增加而提高,Cu含量随氮肥增加而降低,4个品种中只有吉四单19在过量施氮时子粒Mn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水平提高,玉米子粒中Zn、Fe和Mn累积量呈递增趋势,Cu累积量变化不显著。全磷与这些矿物质元素的比值(P/Zn、P/Fe)表明,氮肥施用将显著降低玉米子粒中Zn和Fe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部分古茶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个云南古茶园(种植年限为百年、数百年甚至千年)50个土壤样品的金属元素As、Pb、Cd、Hg、Cr、Cu、Fe、Mn、Zn和Se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用污染指数方法评价其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云南古茶园土壤Fe和Mn含量较高,Se含量较低,Pb(10.7~33.5 mg/kg),Hg(0.030~0.148 mg/kg),Cd (0.033~0.120 mg/kg),Zn (21.4~87.3 mg/kg)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Cr(15.4~98.5 mg/kg),As(12.2~33.1 mg/kg),Cu(13.6~43.4 mg/kg)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古茶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所有古茶园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表明古茶区土壤属于清洁水平,未受重金属污染,满足有机茶园环境条件,适合建设有机茶园.  相似文献   

6.
油棕不同叶序Fe、Mn、Cu、Zn的变化规律及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油棕叶片在树冠轮生的规律,对不同成熟度的叶片进行排序,进而对不同叶序的Fe、Mn、Cu、Zn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油棕树体4种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变化规律基本相同;(2)从整体看,8~26叶序,Mn含量上升,Fe含量略微上升,Cu含量则下降,而Zn略微降低;(3)成龄树体的Fe含量变化范围为74.0-128.9 mg/kg;Mn为43.6-168.3 mg/kg;Cu为3.47-7.03 mg/kg;Zn为12.1~24.4 mg/kg.(4)16-18叶序间4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比较稳定,可作为Fe、Mn、Cu、Zn营养诊断的采样叶位.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认识冬笋不同生长时期养分积累与毛竹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固定样方全收获法,研究了冬笋生长初期、中期、后期笋体(笋箨、笋肉)中Fe、Mn、Cu、Zn四种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特性,建立了4种元素积累量(Y,g)与笋高(H,cm)、笋径(d,cm)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Fe、Mn、Cu、Zn随冬笋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积累特征,其中Fe和Mn在冬笋生长各个时期的含量均高于Cu和Zn;林分冬笋的积累表现为,Mn在整个生长期内的积累量呈递增趋势;Zn在初、中期的积累较为平缓,后期迅速增大;Fe和Cu表现为中期增长比例较小。Fe、Mn、Cu、Zn至冬笋生长末期积累量分别达37.17、24.53、0.71、7.49 g/hm2,在冬笋不同生长时期的积累量(Y)与笋高(H)、笋径(d)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5~0.95,H、d、Y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冬笋生长期内,Mn吸收积累速度持续加快,Fe、Zn和Cu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8.
椰子不同叶序4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椰子叶片在树冠上呈旋转轮生的规律,对不同成熟度的叶片进行排序,对叶片数量差异较大的3株植株中不同叶序的Fe、Mn、Cu、Zn这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株间4种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同一植株上不同叶序间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整体上,3~37叶,Fe、Mn、Zn含量呈上升趋势,Cu含量呈下降趋势;4种微量元素中,Fe、Mn含量较大,Zn含量次之,Cu含量最低;Fe变化范围为31.59~187.3 mg/kg,Mn为22.06~221.0 mg/kg,Cu为3.45~9.78 mg/kg,Zn为10.3~50.0 mg/kg。  相似文献   

9.
海南中西部妃子笑荔枝营养诊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海南中西部妃子笑荔枝的营养诊断时间及荔枝正常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最适范围,以海南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妃子笑荔枝种植园为试验地,对海南中西部地区妃子笑荔枝叶片9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标准值法对妃子笑荔枝进行营养诊断。结果表明:海南中西部妃子笑荔枝叶片元素含量在不同的生育期差别较大,初步确定盛花期为海南妃子笑荔枝营养诊断的最佳时期;妃子笑叶片盛花期适宜的元素含量范围为N 16.0~19.0 g/kg、P 0.9~1.2 g/kg、K 7.0~10.0 g/kg、Ca 5.0~11.0 g/kg、Mg 1.5~3.0 g/kg、Fe 60.0~140.0 mg/kg、Cu4.0~9.00 mg/kg、Zn 15.0~64.00 mg/kg、B 3.00~18.00 mg/kg;各元素含量适宜比例为N∶P∶K∶Ca∶Mg=1.00∶0.06∶0.51∶0.46∶0.13;Fe∶Cu∶Zn∶B=1.00∶0.07∶0.40∶0.11。  相似文献   

10.
孟君  谢银军 《大豆科学》2012,31(4):645-648
采用湿法消解和微波消解2种前处理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黑大豆中Ca、Mg、Cu、Zn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消解和湿法消解样品中Ca、Mg、Zn、Cu的含量分别为220 85、1834 03、27 09、8.77 μg·g-1和221.08、1914 58、17.88、11.08 μg·g-1,说明黑大豆中含有丰富的Ca、Mg元素,其次是Zn和Cu,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不同,Ca、Cu、Zn的结果差别不大,Mg元素测定结果差别较大.微波和湿法消解后Ca、Cu、Zn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3.76%、92.86%、96.54%和89.65%、87.50%、88.63%,各元素的精密度为0 2%~1.4%.Mg元素由于基体干扰,2种方法回收结果均不理想.综合考虑,微波消解预处理后元素的回收率较高,测定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ICP-MS同时测定红参中8种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硝酸-高氯酸体系进行湿法消解,ICP-MS分析,同时分析锰、铜、锌、钡、钴、铁、镍、鎘8种元素.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宽,Mn、Cu、Zn、Ba、Co、Fe线性在0μg/L~500μg/L之间,Ni、Cd线性在0μg/L-100μg/L之间,线性相关系数0.9847~ 0.9999之间,检出限在0.0007~ 0.02mg/Kg之间.标准物质的RSD在4.45%~9.13%之间.结论利用该方法对标准物质茶叶中Mn、Cu、Zn、Ba、Co、Fe、Ni、Cd含量进行测定,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上述8种元素的分析要求.将方法应用于4、5年生红参中8种元素含量水平测定,获得了较满意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低产园和高产园槟榔进行了叶片营养诊断。结果表明,相对于高产园,低产园元素间关系较不平衡。槟榔叶片N、P、K、Ca、Mg以及Fe、Mn、Cu、Z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20.53±0.67)、(1.90±0.01)、(13.30±0.46)、(7.14±0.57)、(3.68±0.41)g/kg及(109.50±4.16)、(112.50±9.02)、(6.07±0.64)、(31.23±0.15)mg/kg。低产园N、P、K、Ca、Mg、Fe、Mn、Cu、Zn元素DRIS诊断指数分别为-44.58、-1.60、-17.16、0.09、-31.94、52.78、31.03、23.12、-11.74,需求强度较大的元素为N、Mg、K,其次是Zn、P。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鸟巢蕨嫩叶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与西芹、韭菜、生菜等7种对照栽培蔬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鸟巢蕨中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粗纤维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样品鲜重的2.82%、2.59%、1.56%、1.16%和1.21%.鸟巢蕨含有18种氨基酸,接近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标准;鸟巢蕨的p-胡萝卜素含量为10.4 μg/g;维生素A含量为9.9 μg/g,维生素B含量为0.7μg/g;维生素C含量为791.2 μg/g.鸟巢蕨的矿质元素含量丰富,P和K含量分别为860、4 921μg/g,微量元素Zn含量为5 μg/g,Mn含量为9.9 μg/g,Cu含量为19.1 μg/g.鸟巢蕨的营养价值在多方面均优于7种对照蔬菜.鸟巢蕨是一种符合现代营养学对健康食品要求的药食同源的功能性野生蔬菜.本研究为鸟巢蕨作为野生蔬菜栽培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花生品种重金属Cu、Zn、Pb、Cd、Cr富集与转运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岛市8个主栽花生品种为试材,通过相同土壤条件下大田种植和室内检测分析,对花生植株不同器官中Cu、Zn、Pb、Cd和Cr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与转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花生品种植株根系中Cu、Zn、Pb和Cd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茎叶中Cu、Zn、Pb和Cr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籽仁中Cu、Zn、Pb、Cd和Cr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果壳中Cu、Zn和Cd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供试的8个花生品种籽仁中Cd含量均超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花生Cd≤0.05 mg.kg-1的卫生限量标准。花生植株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平均生物富集量顺序:根系和果壳为Zn〉Cu〉Cr〉Pb〉Cd,茎叶和籽仁为Zn〉Cu〉Pb〉Cr〉Cd。花生植株各器官的平均转运量系数顺序:茎叶为Pb〉Zn〉Cd〉Cr〉Cu,籽仁为Zn〉Cu〉Cd〉Pb〉Cr,果壳为Cr〉Cu〉Zn〉Pb〉Cd。A4为花生籽仁低Pb吸收富集型品种,A3为花生籽仁低Cd吸收富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锌强化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40个不同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扬花期叶面喷施0.5%的Zn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Zn处理与不处理(对照)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6种矿质元素(Zn、Fe、Ca、Mg、Cu、Mn)的含量,并分析这些元素对Zn强化的响应。结果表明,Zn处理后各品种籽粒中Zn含量均比对照有极显著上升,但上升幅度因品种而异。籽粒中Fe、Ca、Mg、Cu、Mn含量对Zn强化的响应因元素种类和品种而异,就品种平均值而言,Mn含量在Zn处理和对照间有极显著差异,Fe、Mg和Cu含量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大部分品种Zn处理后籽粒Ca含量有所下降,Mn则有所增加。对施Zn和对照间被测矿质元素的变幅进行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PC1、PC2、PC3)累积贡献率为0.76,基于前三个主成分对40个品种(系)进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将40个品种分为3类:第1类包含有8个品种,Zn处理后籽粒中Ca、Mg、Cu、Fe含量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而Mn、Zn含量呈增高趋势;第2类包含23个品种,Zn处理后籽粒Ca、Cu含量总体有一定的降低,其余4种元素含量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第3类共有9个品种,施Zn后Fe含量总体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其余5种元素含量则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来自第2类和第3类中的12个品种在Zn处理后所测定的全部6种元素或者其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提高,适宜进行Zn强化,而其余品种Zn强化后部分或全部元素(Zn除外)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不宜作为Zn营养强化的载体品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P、K、Ca、Mg、Fe、Zn、Cu和Mn共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五级分类系统的生态变种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柠檬草中Zn、Fe、Cu 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硝酸和高氯酸(体积比为4∶1)分解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柠檬草中的微量元素Zn、Fe、Cu的含量,对各元素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5.6%~98.8%。[结果]柠檬草中含有丰富的Fe和Zn元素。[结论]Fe元素最多,Cu元素含量最少,为柠檬草的应用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武夷山市5种类型茶园土壤(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Fe、Mn、Cu、Zn、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35~44.91 g·kg-1、144.81~693.55 mg·kg-1、4.36~57.12 mg·kg-1、74.92~236.27 mg·kg-1、0.09~0.67 mg·kg-1和22.71~91.87 mg·kg-1。不同类型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茶园黄壤Fe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壤类型;潮砂土和高山草甸土茶园土壤Mn、Zn和Cd含量显著高于黄壤和红壤;茶园土壤Pb含量则以潮砂土最高,黄壤最低。不同重金属元素剖面分布规律略有不同,茶园土壤Fe含量0~80 cm深度内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茶园土壤Mn、Cu和Zn含量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潮砂土除外);黄壤、红壤和紫色土Cd和Pb含量由上至下呈递减的趋势,潮砂土Cd和Pb在40 cm以下土层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除了Zn与Fe和Cu以外,其它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现为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有机碳、全氮、p H、砂砾、粉粒和粘粒对茶园土壤重金属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椰子中果皮4种微量元素含量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椰子果的中果皮Fe、Cu等4种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果龄及不同品种间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椰子果在发育阶段,中果皮Mn、Cu、Zn的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且与果串发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所测4种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Cu含量最低。本地高种椰子的中果皮Mn、Cu、Zn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小黄椰子的中果皮Fe、Mn、Cu、Zn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果龄椰子果的中果皮Mn和Zn的含量在2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氮肥用量对苏中冬小麦地上部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氮量对苏中地区冬小麦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扬麦11和扬麦13为材料,在江苏丹阳设置3个氮素水平(0、150、300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茎鞘和叶片中Fe、Zn、Mn、Cu、Ca、Mg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茎鞘、叶片、面粉和麸皮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但P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N0)相比,施氮量达300kg.hm-2时,扬麦11籽粒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分别增加了11.74%、32.20%、31.78%、66.87%和53.75%,P含量降低23.06%,茎鞘中Zn、Cu和Ca含量增加106.34%、136.97%和51.15%,P含量降低46.46%;扬麦13籽粒中Zn、Cu和Ca含量分别比对照(N0)增加33.03%、59.67%和56.63%,Mg和P含量分别降低14.10%和25.41%,叶片中Mn、Cu、Ca和Mg分别增加174.54%、27.15%、41.66%和29.95%。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中Mg含量呈下降趋势,但茎鞘和叶片中Mg含量呈递增趋势。籽粒、茎鞘和叶片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但是,氮肥用量过高可能降低籽粒中P和Mg的含量,不利于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