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高垩白、低垩白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垩白品种的平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均高于低垩白品种,低垩白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糙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高垩白、低垩白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高垩白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低垩白品种糙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高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食味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低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品质,保证稻米商品性。  相似文献   

2.
籼稻品种杂交后代垩白性状频数分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籼稻品种杂交后代的研究表明,其稻米垩白面积为连续分布,在小垩白/小垩白组合中,分布曲线为单峰,主峰在无垩白处,且发生频率很高;在中垩白/中垩白组合中,分布曲线为不明显双峰,主峰与低谷之间的发生频率相关差不大,主峰在无垩白、小垩白、中垩白、大垩白处皆有分布,说明杂交后代垩白性状发生了广泛分离。遗传分析表明,籼稻品种杂交后工垩白性状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存在细胞质效应,说明杂交稻稻米要减少垩白面积应  相似文献   

3.
垩白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有关垩白的成因和垩白与稻米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 ,结果表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粒宽、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与透明度、粒长、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 ,同时 ,垩白对其他品质指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5.
垩白是稻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垩白发生的环境条件和遗传控制,对于选育和栽培优质水稻品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环境因素对稻米垩白形成的影响,以及农艺性状与稻米垩白的相关性;综述了垩白形成的遗传基础,展望了稻米垩白改良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高垩白水稻品种和6个低垩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垩白水稻品种穗长、千粒质量低于低垩白水稻,穗差异达显著水平;低垩白水稻品种中势粒、劣势粒的实粒数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高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每穴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穗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的产量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用8个水稻品种,于抽穗期标记每个分蘖的具体抽穗时间,在成熟期取样考查垩白性状,包括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将垩白性状与不同抽穗期作X,Y散点图,得出r2值,通过rα值检测,确定回归方程的真实性.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的抽穗期对试验所选8个试材垩白性状的影响以垩白面积最大,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稻米垩白的形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就稻米垩白形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细胞学特点、垩白形成与“源一库”关系以及影响垩白形成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将现代试验设计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垩白形成机理的研究以全面定量地考察垩白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综合遗传和非遗传措施,改良稻米垩白性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稻米垩白是影响水稻品质的重要性状,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南方稻区籼稻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米率的变化趋势。综述了对稻米垩白形成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杂交水稻稻米垩白的改良,尤其是籼粳杂交品种垩白的改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 ,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 :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 ,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 ,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 ;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 ,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 ,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 ;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以吉林省近年育成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8**);长宽比与整精米率、粒长呈显著正相关(r=0.643*、r=0.699*);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及胶稠度为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其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86.977%,应重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碾磨品质的关系,以达到有效地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水稻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分析、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性状有直链淀粉含量、粒形、粒长、垩白米率、糙米率和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大小及垩白米率有较密切的正相关,与碱解值和碾米品质性状有较密切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蛋白质含量、垩白大小、粒形和粒长有密切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整精米、直链淀粉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垩白因子,第三主成分为碱解值因子。认为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碱解值为鉴定稻米品质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2001~2010年通过审定的147个中籼迟熟组杂交稻的米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为最大,优质达标率最低,说明他们是四川省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2)籽粒细长的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低,外观品质较佳,但整精米率不高;直链淀粉含量越小,胶稠度越高。(3)外观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糙米率因子、胶稠度因子和整精米率因子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安徽中籼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子,基于农业农村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最新标准,利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初步建立了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对2009-2019年安徽省中籼稻综合品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安徽中籼稻米综合品质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投影寻踪模型分析结果与参试组合各年实际检...  相似文献   

17.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10个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5个海拔高度的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对12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聚类分析及温度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存在很大差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相对稳定,而垩白度、垩白粒率波动较大;通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可根据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的生态敏感型,如垩白度、垩白粒率,第二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反应迟钝的生态迟钝型,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第三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