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立耘 《新农村》2022,(4):24-25
早稻秧田和晚稻秧田均可发生恶苗病,一般晚稻秧田发生重,早稻秧田发生较轻.但近些年来,早杂秧田恶苗病发病逐年增多.据调查,病苗率一般在2.3%~4.2%,高的田块达到40%左右,严重影响杂交早稻秧苗的生长,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一暴雨涝灾后水稻田间管理措施入梅以来,湖北省境内发生连续大范围、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内河水位猛涨,积水无法排出,造成稻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此时正值双季早稻灌浆结实期、中稻(虾稻)分蘖期和直播稻苗期,双季晚稻秧田期。针对湖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我国旱育秧的面积逐年增长,但随之带来的秧田病害尤其是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的黄(白)化病、立枯病、恶苗病日趋严重,重病年份病株率达到60%~80%.针对这一形势,准安市农科所的科研人员从1995年开始立项研究,基本搞清了旱育秧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研制成功"旱秧绿"系列产品,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治病和壮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药剂,采用浸种处理的方式,在单季晚稻秧田开展了0.3%四霉素水剂、25%咪鲜胺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3种杀菌剂防治恶苗病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对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浸种处理后防效达94%以上。在实际生产中,四霉素可以作为咪鲜胺等的轮换药剂用于恶苗病防治。  相似文献   

6.
寒露和霜降后天气开始转凉,本月农事重点是抓好秋收、秋播和秋管. 1.水稻中稻再生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都在本月进入生长后期和收获期,应重点抓好以增加粒重为中心的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7天断水,防止断水过早影响灌浆.抓好后期病虫害的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当田间稻穗全部黄熟时,抢晴天及时搞好收割、脱粒、翻晒、入库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寒露和霜降后天气开始转凉,本月农事重点是抓好秋收、秋播和秋管. 1.水稻中稻再生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都在本月进入生长后期和收获期,应重点抓好以增加粒重为中心的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7天断水,防止断水过早影响灌浆.抓好后期病虫害的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当田间稻穗全部黄熟时,抢晴天及时搞好收割、脱粒、翻晒、入库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双季間作稻在我区宁国、旌德等地,已有十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宁国、旌德两县1964年种植双季間作稻二万余亩,一般两季亩产都在七百斤以上,有不少社、队两季亩产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綱要規定的指标,有些田块已突破了千斤。如宁国三元公社1964年栽种双季間作稻一千八百六十一亩,占水田面积的51%。早、晚稻两季亩产达七百二十二斤,比中稻、单季晚稻产量分別增产33.5%和53.4%。其中有九百八十一亩早、晚两季亩产达到八百斤,有一百二十五亩两季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省一般每年从7月下旬开始进入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5~39℃,局部可达40℃,高温天气将持续20天以上。此期间,湖南中稻正处于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一季晚稻处于分蘖及幼穗分化期,双季晚稻正处于返青分蘖期。针对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提出如下水稻高温天气热害防控培管技术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蕪湖地区是我省水稻主要产区,但因螟虫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当地水稻栽培制度原为中熟和稻区,中稻与油荣、綠肥、大小麦輪作,或冬漚休閑,螟害以麦茬迟中稻严重,白穗率一般为10—30%,重的达74.8%,損失很大。1955年耕作制度改变,冬作及双季稻面积扩大,早、中、晚稻都有,螟害更加猖獗,其中双季連作晚稻及迟栽单季晚稻受害最重,一般枯心率10—20%,最高达65.9%,是全省的重螟区。因此,現将我所对蕪湖地区水稻螟虫发生消长規律及防治研究結果初步整理如下,供作制定治螟措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6月农事     
<正>6月正处梅雨季节,雨水多、温度高、湿度大,是田间农作物生长最旺盛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病虫害混发、重发时期,因此除采取高畦和深沟结合,做好清沟排渍等田间管理措施外,必须加强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工作。1晚稻播种及秧田管理单季晚稻直播稻抓紧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前种子谷要晒种1 d,为了防止种子带菌、及恶苗病的发生,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用"25%使百克",  相似文献   

12.
秧田施用锐劲特治虫效果及对大田的后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双季晚稻秧田施用 5 %锐劲特浓悬浮剂 45 0~ 75 0ml/hm2 ,对秧田稻飞虱、稻蝗、蓟马、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效可达 83 .3 %~ 10 0 % ;对大田前期 (栽后 15天以前 )的稻飞虱、二化螟、稻蝗等害虫的后延防效可达 68.5 %~ 78.2 % ,明显优于常规药剂。同时 ,秧田使用锐劲特对大田前期水稻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业》2012,(8):17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虱防矮”为重点的防治策略。在做好药剂拌种的基础上,抓住水稻7叶期前这一关键时期,做好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防治。对已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根据田间发病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急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勇  杨晓光  叶清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3997-4006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增加了11.5万 km2;1981—2010年,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发生频率最大的高低温灾害分别为秧田期低温、灌浆—成熟低温以及孕穗—抽穗高温,而对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分别是秧田期低温、孕穗—抽穗低温和灌浆—成熟高温;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增加趋势,而低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减少趋势。【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敏感区域内单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水稻小球菌核病,在无为县单季和双季晚稻黄熟期发病较重,导致稻株倒伏枯死,不实粒增加,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发病田块造成减产10%~30%.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山区杂交中稻、一季晚稻上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症状与种性不纯的植株相似,给杂交稻生产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严重田块损失达50%~80%,有的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7.
N优94-11     
N优94-11系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利用自育不育系N7A与强优恢复系94-11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2001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四川省作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加再生稻或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引进两系稻“两优培九”在赣南试种 3年 ,对其经济性状和生育特性作了系统观察 ,并对其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种结果表明 :“两优培九”在赣南地区无论作一季中稻还是双季晚稻均表现高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双季晚稻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过程中常发生的主要问题有:选用的品种(组合)生育期偏长,秧苗超秧龄严重;出苗不齐,成苗率低;秧苗徒长,苗高超标。通过选择生育期适当的品种(组合),出苗期采用日灌夜排的水分管理方法,适当减少秧田用肥量并施用多效唑控制苗高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双季晚稻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有利于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0.
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江西省吉安市20多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制订了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包括不同季别水稻(早稻、中稻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推荐的生物农药品种及其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