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像国画题款一样,好的盆景命名不但能概括主题,诠释作品内涵,还能引起读者的遐思,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观赏者进入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在品味中获得美感,产生共鸣,提升盆景的品位和档次,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反之,则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因此说盆景命名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也是艺术创作,应该认真对待。然而当前盆景命名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3期中兰农先生《盆景作品命名浅议》中谈到“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一点我也有同感。然而其中以潘仲连先生的“听”为例,说该命名未能充分揭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壮美及深刻内涵,只取其形以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听”这一命名同样具有深刻内涵。其一,以潘老先生开拓雄壮之风格,“听”这一命名决不停留于其表象,“听”能让观赏者通过寥寥两棵松,仿佛听到松涛阵阵,颇有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盆景作品,不但要求景物匠心别具,盆钵、几架幽雅别致,搭配得当,而且命名必须富有诗情画意,发人遐想,以扩大对盆景意境的想象。好的命名恰如画龙点睛。闻其名就能吸引着人们,观后又能把人们带入景物之中,达到景中寓诗,诗中有景,景外有景的效果。盆景的命名常采用的形式有: 一、某些盆景艺术家喜爱用古代诗人名句来为盆景命名。如用唐代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王维的著名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表现冰天雪地北国风光的盆景命名。用古代诗词给盆景命名,必须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使景诗贴切。二、亦有人用名胜古迹地名给盆景命名。如“漓江晓趣”意境深远,游览过漓江的人会忆起漓江两岸,  相似文献   

4.
根艺品的命名无外乎“具象命名”和“意境命名”两个范畴。所谓“具象命名”,主要是根据作品的外部具体形状来起名,象什么就叫什么,简单明了,直观形象,但未免流俗肤浅,观赏者没有多少思索、  相似文献   

5.
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e)豆科,乔木,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我用黄檀作盆景材料,体会它的特色有“三强”: 一、造型物象性强,黄檀树桩尤在地茎部分弯曲异常,仔细推敲,具有一定动物的好形态,只要稍加修剪,就能展现某一物象的体态美和神奇美。在我的黄檀盆景中,有件典型的作品《回头鹿》(见图),确有“回头笑盈盈”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作者:孙晨西品名:团聚形式:几案立体组合送件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职工根艺协会活灵活现的鹿,是促使自然清新的表现力与高雅内在精神相结合的纽带物。“大千世界,六合同春”,这就是作者构思、创作“团聚”作品的动机和灵感。从作品分析:作者是经过了艰苦寻觅、精心选材、严密构思、执着推敲、想像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程序,在脱俗上下了真功夫。“团聚”,顾名思义,它具有寓教育于观赏之中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树根作品的文章,关于它的名称,主要有“根雕艺术”、“树根造型艺术”、“根的艺术”等几种。笔者认为,前两种提法容易产生误解。“根雕”,这是根据树根作品加工中的一种方法命名的,意即利用树根进行雕刻而成的艺术。这与古代的“木雕”(如东阳木雕)没有本质区别。“树根造型”与“根雕”有类似的含义,即树根作品是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季是农民的收获季节,要做到颗料归仓自然要忙。养鹿则是“三春不如一夏忙”,因为鹿茸的收获和仔鹿的培育都是在夏季。  相似文献   

9.
中国盆景素以诗情画意见长,优秀的作品耐人寻味,发人遐思。要使作品产生这种艺术魅力,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创作原则,灵活地运用艺术辩证法,处理好景物造型中的各种矛盾,达到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师法造化”是盆景创作的重要原则。它是指观察、学习自然,掌握其规律,从中吸取创作原料,使作品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景物。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还须对表现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景物特点,“繁中求简”,使作品更加集中和典型。  相似文献   

10.
根艺,由于其天生资质的限定,长于表现人们所熟识的“飞禽走兽”等对象,它不仅容易懂,而且令人爱,使欣赏者倍感亲切。一个普通观众,在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时,常常会用“象”“不象”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首要标准,“象”才有被赞扬的可能,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惶惑和贬抑情绪。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他有权用直率的、符合他的欣赏水平和习惯的审美情趣来评论作品。因此,责难观众的评论太简单化是不明智的,倒是我们根艺作者自己,如果能从白居易的“老妪解诗”的典故中得点启发,多注意些观众的文化现状,多考虑些观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接受能力,恰当地把自己的作品弄得雅俗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八期刊出了张卫同志一根艺作品征名稿以来,我们收到许多来稿来信,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思想极为活跃,想象也很丰富。现选发一部分,供参阅。给同一个作品,可以起几个不同的名。但倒底哪个最贴切?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说,灵机一动或信手拈来是“命不出好“名”的。“命名”也是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须要反复推敲,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在盆景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进自然美、画境美、意境美的概念是符合美学原理的。由于盆景制作还特别依赖于表现技术,因此技术美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至于意境美,笔者认为它是一切艺术美的灵魂,也理所当然地应是盆景艺术美的灵魂。盆景艺术美如果离开了意境,就必须摘下“艺术”两字的桂冠,而不如干脆叫盆栽实在。事实上,《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盆景彩照中就有一部分作品尚只能划为盆栽的范围,因为它们在读者感受其美的时候,很难激发联想,更不用说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了。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未能使作品达到盆景应有的形式美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作品没有能运用盆景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盆景界大都认为作品题名是门很主要的学问,对作品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说“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价值”。有的说可“画龙点睛”、“点铁成金”。有的认为“修养胜于技法”。还有的认为“从每个盆景作品的题名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素质,还可以看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这盆《春江水暖》山水盆景,是我受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启示所创作。为了突出“春”和“暧”的气氛,特意在山上种了较多的苔藓,选用流行的茶镜玻璃粘合成盆。茶镜能有效地减去普通镜的浮光,增强春水的“暖”意,从而使作品的表象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盛顿西的乔治城有一座建造于十九世纪、风景十分优美、富藏花卉资料的博物馆,由于馆内园林景观独特,且种植了许多高大的橡树,故被命名为“登巴顿橡树园”。园内有一座仿十八世纪建筑的“花园图书馆”。馆内四壁悬挂着许多著名的花卉作品;室内收藏着2400多种有关园艺的历史书籍,其中大部分现在都已成绝版。馆内还藏有近千册花卉史料及许多珍贵花卉图片。目前,世界上研究园艺的学者为这些珍贵的  相似文献   

16.
意境恬淡作品“太白醉酒”着笔于写意。它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把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诗意再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明月为背景,太白仰坐捧杯,雀梅在“山中”,使作品具有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集诗、画、意于盆间,自有潇洒自然、风流自赏的神韵。使人感到恬淡之中含着深远而又富于情趣的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人从保护环境出发,好心地提出所谓枯木艺术,以取代根艺。我并不以为然。“枯”者,干枯、枯燥也。如果咬文嚼字地解释,“枯艺”除了被理解为干枯的或者枯燥无味的艺术外,又有什么更新更多的内涵呢?创作干枯、枯燥的艺术值得吗?提倡者认为,“枯艺”是指干枯的树根艺术。其实这不过是在做文字游戏,自我安慰而已。从已发表的“枯艺”的作品来看,完全地道枯死干朽的作品有几件?大多数的作品还不都是那些半死半枯干而实际上还活生生的树根所制成。这些半枯半生的树根所制成的作品,还不仍然是根艺品嘛?怎能说是“枯艺”呢?凡进山觅过树根的人们都知道,完全地道的枯死干朽的树根是少之又少,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相千  相似文献   

18.
本作品(见彩页)画面主体山石为“钟乳石”,钟乳石的性格“柔中有刚”,适宜特写山水。此作品的构图为山水盆景中常见格局。图中山石的坚凝,黑松的横空,使两者既有对比,又统一在整体和谐之中。特别黑松的秀劲清隽,虬枝盘曲,其横斜之意富有情趣,又充满力度。使整个作品的构图布局,达到了立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艺,有别于木雕,它巧借天然,不宜过多的人工雕凿。如果雕凿得过多,则失去其天然野趣。同时要“因材施艺”,造型要“顺理成章”,服从于树根韵自然形态。允许以夸张、变形等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献寿图》的人物造型,就是充分“巧借”树根的天然形态,加上对头部及右手稍事加工而成。由于有了这束“天然”的长须,使整件作品显得生动传神,而又“野趣”横生。又因配上一个夸张的“大寿桃”,更使作品主题突出,寓意深刻。寿星公负重吃力的神态,使人心领似的接受寿星公献给人们这份祝福“重”礼——“大寿”。作品表  相似文献   

20.
根艺作品的质量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而内在质量往往被人所忽视。根艺作品的外观质量是直观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内在质量是蕴涵的,关系到作品是否能保持长久。外观质量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美在自然、贵在自然,人工创意如何巧借天然,纹理是否清晰,造型是否美观,色泽和光洁是否剔透,命名是否贴切等等)。多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很少有忽视外观质量的。这是因为作品主要通过外观去打动观赏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