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县于1974年开始试制白僵菌,四年来共生产麦皮固体菌粉15583斤,防治木麻黄木毒蛾害虫已用去13933斤,防治面积达13万多亩,支援兄弟县1600斤。几年来生产和应用取得良好成果,深受群众欢迎。但是,生产白僵菌要用麦皮作原料,我县麦  相似文献   

2.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由于各级党委重视,充分依靠群众,近两年来,我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工作发展较快,防治面积逐年增加,治虫效果不断提高.全省由一九七二年的二个点生产白僵菌四千多斤,发展到一九七四年有二十个县三十个国营林场生产白僵菌原粉十一万五千八百多斤(含孢量一般在150-200亿/克),防治面积达十九万八千六百多亩.几年的实践证明,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以下几个优点:  相似文献   

3.
在山桂花育苗过程中,为了解苗木对养分的需求,1987年我们对山桂花苗木施肥的效应作了试验研究。试验在普文林场苗圃地内进行,当地年平均气温20.2℃,≥10℃积温7459℃,年降水量16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苗圃地为冲积台地,砂壤土,土壤团粒结构差,表土易板结,肥力较低。种子于1986年9月经沙藏催芽20天后播于试验苗床,待幼苗出现一对真叶时,同时移入塑料营养袋内,(袋径16厘米,高20厘米)。为单因素四水平试验,四次重复。各水平的措施如下: 1.袋土为森林土,不施肥。 2.袋土为20%火土,80%森林土,不施肥。 3.袋土为苗圃土,不施肥。 4.袋土为100斤森林土拌0.5斤钙镁磷肥,每月追施0.3%尿素水溶液一次,8斤/亩。移入袋内的苗木大小基本一致,以后的管理措施一致,苗木培育8.5个月后分别测量苗高、地径如表1:  相似文献   

4.
1、白僵菌防治稻叶蝉效果显著。当第三代稻叶蝉孵化高峰期,于八月五日第一次在大田施用白僵菌,具体用法是将一斤白僵菌粉加清水180斤,浸泡1.5小时后过滤,天黑时喷务,两天后检查药效,叶蝉成虫死亡率77.07%—82.2%,若虫虽有所上升,主要是刚孵化的低龄若虫增加,但孵化高峰期过后,总虫数一直下降。同时,在田间随处都可看到大量死虫,虫体上长满白色菌粉,证明白僵菌对叶蝉有显著的毒杀力,在此后的几次施菌中也发生同样情况,效果一  相似文献   

5.
1.本省安吉县东风林场连续六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生产实践以及放菌和养蚕的实际试验证明: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即使放菌的松林相邻桑园和蚕室,都未发现松毛虫的白僵病和家蚕的白僵病有因果关系。东风林场六年来用5万余斤白僵菌粉防治了4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一大主要害虫,目前,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是主要防治手段。当前主要采用三级发酵培养法生产白僵菌。我区目前年产白僵菌粉70—80万斤。由于白僵菌原粉体积大,不易干燥,含水量10—15%,故有效保存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如不及时使用就会造成浪费,而在生产实际上,目前既无法准确测报虫灾发生面积,又不能不生产足够数  相似文献   

7.
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但采用飞机喷菌液大面积防治松毛虫还是少有。为了摸索在南京地区使用飞机喷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经验,我们于1979年4月9日在紫金山东部松林区进行飞机喷施白僵菌液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一、供试菌粉:安徽省来安县长山林场生产的白僵菌,每克含活孢子47亿。 二、菌液配制:每架次使用200斤菌粉+200斤水喷前进行浸泡过滤并加入0.1%洗衣粉。 三、飞行方式:在试验区四周及中间插信号旗,使用运五型飞机自东向西依次飞行喷药,每架次喷布面积约180亩,共6架次,防治1000余亩。  相似文献   

8.
三年来,我们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工作,是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共生产白僵菌43.8万斤(含孢子50亿/克),防治松毛虫100.4万亩,占防治松毛虫面积的45%。目前,全区普遍应用白僵菌治虫,效果较好,基本控制了松毛虫为害。现将防治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应用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已成为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的重要生物防治手段。近年来,南方许多省区及北方部分省区,都在积极地推广应用白僵菌防治多种森林害虫。每年全国大约生产白僵菌粉300-500万斤,防治森林害虫面积大约800-1,000万亩。为了充分利用白僵菌的优良特性,扩大其防治对象,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搜集到被白僵菌寄生的森林害虫120多种,这些害虫分别属于7目,45科。现将其寄主名录整理如下,供科研、教学及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白僵菌生产量的日益扩大,原料供应就成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过去,我们生产白僵菌主要是用麦麸,由粮食部门供应,一九七六年供应我们麦麸四万多斤,为了扩大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扩大白僵菌生产的需要,我场从实际出发,发动群众,努力挖掘潜力,寻找代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应用各种代料配方及其培养菌剂含孢量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雪松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又是优良的庭园绿化树种.1983年省农林厅分配我市较大数量的雪松种子育苗,取得成功,尤以芽苗移栽效果为佳.雪松芽移育苗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圃地选择和土壤处理雪松不耐水湿,苗圃地应选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酸性的壤土为宜.圃地要在冬季深耕,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饼肥200—300斤,把土壤和肥料均匀混合.做畦前半月可用粉碎的硫酸亚铁每亩30—40斤拌土消毒,每亩还可增施50—100斤磷肥.移栽前将圃地筑成高25—30厘米、宽100厘米的苗床,床间步进一般为50厘米,以方便操作.  相似文献   

12.
1.本省安吉县东风林场连续六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生产实践以及放菌和养蚕的实际试验证明: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即使放菌的松林相邻桑园和蚕室,都未发现松毛虫的白僵菌和家蚕的自僵病有因果关系。东风林场六年来用5万余斤自僵菌粉防治了4万余亩次松林内的松毛虫,防治效果在75-90%以上。周围蚕桑社队距林地300-1000公尺,未见农民的家蚕因林场放了白僵菌而发生白僵病。余杭县长乐林场和鄞县天童林  相似文献   

13.
1苗圃地选择 选择排灌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土(耕作层不浅于40 cm)作苗圃地.耕地前每667.7 m2,施入优质土杂肥5 000 kg,深耕细耙后打成畦宽0.80 m、垅宽0.35 m左右的畦田.  相似文献   

14.
我场从1970年以来,开展了以赤眼蜂为主,综合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在本场15000亩松林中,共歼灭松毛虫75.1272亿条(粒)。其中放蜂135610亩次,释放赤眼蜂141.7919亿头,寄生松毛虫卵62.9689亿粒,占82%。与此同时,采集松毛虫卵2529斤,撒白僵菌粉3200斤,喷药1400斤,点黑光灯388架次,  相似文献   

15.
水杉种子比杉木种子小,每市斤种子在24万粒左右,发芽力较低,一般只有12-20%,水杉幼苗抗旱力也较弱,故水杉育苗比杉木育苗要求更严格.必须选好苗圃地、细致整地和播种,搞好幼苗培育管理等工作.(一)选择苗圃地,水杉幼苗在整个生长期要求有良好的水、肥、土条件,要选土壤深厚肥沃、半阴半阳的地方作苗圃.我区低山苗圃常选择有水源的地方,而又不当西晒的(土曹)土.若无水源又土地板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林校教育革命小分队的师生,遵照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伟大指示,1975年5月到钟祥县盘石岭林场和大口林场进行开门办学.在校党委和地、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同两个林场白僵菌厂的工人、技术员一起研究,改革了白僵菌的生产工艺,将白僵菌室内接种培养改革为露天接种、露天发酵和土床发酵,为白僵菌土法生产开辟了新途径.目前,这一新工艺已在全省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们分别与县林科所、国营林场共同协作,进行了白僵菌生产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革,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了白僵菌土床培养的一些规律。事实证明,只要人为地创造白僵菌发酵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完全可以取得优质高产的菌粉。现将我们试验过程中,有关的几个问题,初步分析如下: 一、试验地的设置与原理白僵菌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供给一定营养物质外,还需要一定环境因素才能正常生  相似文献   

18.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方针指引下,为认真落实毛主席“绿化祖国”、“同病虫害作斗争”的伟大指示,根据七六年省松毛虫防治科技协作网会议精神,我们学习外省先进经验,用石灰作抑菌剂,进行了白僵菌的土法生产。通过几个月来的努力,因陋就简,土法上马,2—4月份生产白僵菌粉500余斤,成品每克含菌量50亿(经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林校教育革命小分队的师生,遵照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伟大指示,1975年5月到钟祥县盘石岭林场和大口林场进行开门办学。在校党委和地、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两个林场白僵菌厂的工人、技术员一起对白僵菌生产和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改革了白僵菌的生产工艺,将白僵菌室内接种培养改革为露天接种、露天发酵和土床发酵,为白僵菌土法生产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开来。这项三结合成果的产生,有力地回击了教育界右倾翻案风鼓吹者把开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近十年来,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各省(区)普遍开展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它具有使用方便,防治费用低、杀虫效果好、能扩散蔓延、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毒害小等优点。我区各有关单位,已推广应用这一方法,目前年产菌粉达70万斤以上。但是,白僵菌土法生产易受污染,产品含孢量低,高温季节难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