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保持是江河防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泥沙是水患的重要原因1998年洪水,除汉口外,长江宜昌以下各站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如监利8月18日最高水位3831m,比1954年最高水位3656m高出175m,而最大流量却比1954年少144万m3/s;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出口站水位从第...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建设在防洪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的以来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其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洪峰次数之多,抗洪抢险投入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分析了此次洪灾,除气候异常、降雨集中外、长江中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洪水造成的险情和灾情。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10年成效论述了水土保持在长江防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库容”分析1998洪水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其汛情仅次于1954年,比如武汉最高水位达2943m,仅比1954年的2973m的历史最高记录低030m。然而,对长江中、下游来说,其抗洪难度却大大超过了1954年。究其原因,强大的暴雨是主要直接原因外,长江上...  相似文献   

4.
抓紧水土流失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及其原因1998年入汛以来,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由于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5.
提高水患意识 加快水利水土保持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旱涝灾害频繁,黄河断流,长江洪水成为热门话题。水多成患,水少亦为患。1998年的水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全...  相似文献   

6.
保持水土 防洪减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黄河是我国最大的两条多沙河流,尽管其流域情况不尽相同,但造成洪水灾害的成因却大致相似。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继1954年以来的第二次特大洪水,给黄河提出了警示。大灾之后,痛定思痛,反思在黄河水利水保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刻总结经验教...  相似文献   

7.
加强水土保持 治理洪涝灾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大量数据分析比较了1998年和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2次特大洪水特征,指出造成998年长江洪水超历史最高水位,即长江洪峰水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长江流域森林遭受破坏,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进而指出要从根本上治理洪水,单靠水利工程水能完全奏效,要把工程治水与治理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林水结合,才能真正治理洪水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年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全流域的大洪水,长江下游的大部分江段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嫩江的洪水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标准,其水位和流量均创历史新高。在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前,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流域水保治理水沙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嘉陵江是上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是长江三峡水库重要的洪水和泥沙来源地,也是“长治 “工程重点实施对象.通过对典型支流和干流沿程主要站降雨径流和降雨输沙模型的应用研 究,分析了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同时应用统计预测模型、BP网络模型、双累积曲线预测模型,对嘉陵江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陈世俭  马毅杰 《土壤学报》2001,38(4):575-578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地势低洼、洪涝频繁,历史上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是该区土壤母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泥沙沉积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庭湖是一个吞吐型的过水湖泊,其泥沙沉积量大,1951~1983年累计沉积泥沙约48.07亿t,年平均沉积1.5亿t。泥沙沉积于汛期,多为长江冲积物。严重的泥沙淤积,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泥沙沉积灾害发生在湖区,突出表现为洪涝、土壤潜育化和血吸虫感染。侵蚀灾害发生在山丘区,它导致土壤退化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剧。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提高人均产值,消除或减轻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灾害。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水文泥沙的影响是很大的。长江上游地区,人口剧增,破坏频繁,恶化了丰枯比,大量的泥沙输入长江干流,加大江水浑浊度,延长浑浊时间,沿江的水文站竟检测不出来。八十年代宜昌站的泥沙量完全同五十年代初等量,5.2亿吨。由此得出了“30多年来,长江上游的沙量没有变化,往后也不会出现本质变化”的凝固结论。本文仅就人类活动影响三峡工程增沙值作点初探,得到目前宜昌站平均沙量为6.59亿吨,50年后则为6.85亿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的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的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地面侵蚀和河流泥沙两个系统。认为长江上游地面侵蚀的发展主要受人类在农业耕作、林业开采、草原开发、修路、基建等方面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作者还分析和预测了在禁止各种新的破坏情况下,预计到2000年按现有的治理速度,上游地区侵蚀量将由15.68亿t降到10.22亿t。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地区输移比远小于1,且受流域面积、地质地貌、地面物质组成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分区预测地面侵蚀对河流泥沙的影响,认为今后在上游通过治理,使地面侵蚀量虽有较大减少,但河流泥沙的变化仍然较小,到2000年宜昌站平均悬移质输沙量将在4.88~5.02亿t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流域输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主要控制水站径流泥沙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述了金沙江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沿程分配、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以及泥沙形成的原因。为研究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输移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广泛深入调查认为,以水电建设为龙头,加快长江上游和支流综合开发治理的步伐,对于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减轻中上游地区洪水危害,充分发挥长江水系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推动整个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全流域带来了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两大环境间题。要解决这两大严重问题,关键是:一要保护和发展植被,保持水土,二要改变能源生产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源。而先期开发长江上游和支流,将会获得保持水土和改善大气质量两大好处。  相似文献   

16.
大力加强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汛期,长江发生继1954年之后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水。在党中央、国务院英明领导下,在沿江百万军民严密防守下,我们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确保了沿江两岸重要城市、交通干线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可能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出发 ,重点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流域 2个主要产沙区地表侵蚀和河流泥沙输移特征、来水来沙条件 ,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 ,分析了长江上游成为第 2条黄河的可能性。认为气象因素是影响重点产沙区沙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而长江上游地面物质侵蚀量和河流泥沙的发展主要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考虑“长治”工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的河流泥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最后还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进一步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防总、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防洪工程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长江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2008年5月13日,针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等因受四川汶川地震影响可能加剧发生的情况,长江委  相似文献   

19.
今年7、8月间,四川连续两次遭到洪水泥砂的巨大危害。洪峰到达重庆时,长江流量8万多立方米/秒,含沙量达0.7%以上。即洪峰期间,每秒钟有500多立方米的泥沙流出三峡,淤到长江中下游。这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痛损失,给长江中下游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实在惊人! 洪水过后,到处留下无数泥砂砾石,一般厚尺许,有的厚达2尺以上。沿江两岸那  相似文献   

20.
秃尾河流域暴雨洪水产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秃尾河流域实测降雨洪水泥沙资料 ,对流域的暴雨洪水泥沙特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阐明了秃尾河流域泥沙来源 ,揭示了冻融侵蚀、风蚀和水蚀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高含沙水流发生的机理 ,以及次暴雨洪水泥沙输移比小于 1的特性 ,为多沙粗沙区流域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