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该以黄河流域四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10年验收资料为基础,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区,各种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及保存率与保存年限、治理进度,治理造价的关系,并对提高治理措施保存率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为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及面上治理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人均纯收入”这一主要小康量化指标入手,通过对黄河流域四大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所列315条重点小流域的调查分析,表明:经过一期工程的10年治理,重点治理小流,一方面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另一方面,还存在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笔者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等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保持》2019,(11)
在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前提下,结合六盘水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六盘水市"两区"划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结果为:六盘水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498.56 km~2,其中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69.25 km~2、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429.31 km~2;六盘水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 318.03 km~2,其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 189.93 km~2、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28.10 km~2。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8年度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了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为中度侵蚀,强烈及以上侵蚀所占的比例较小;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结果相比,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同时呈现侵蚀强度由高强度向低强度明显转化的趋势,反映了包括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内的生态治理效果良好。在下一步工作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治理上补短板。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前提下,结合库车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库车县“两区”划分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库车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了总体布局,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措施,为夯实库车县水土保持工作基础、加快库车县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7.
8.
9.
阜新市柳河上游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柳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奈曼旗,是辽河右岸的一条支流,全长为297km,流域总面积5791km~2,其中在阜新境内为188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6%。由于柳河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河水含沙量很大,素有“小黄河”之称。据闹德海水文站观测资料,柳河每年向下游输沙约2000万t,其中约1000万t泥沙淤积在彰武县境内河段上,致使彰武县铁路大桥处的河床高出彰武县城地面1.0m;1000万t泥沙进入辽河干流。一到雨季,经常出现水灾,威胁着辽河平原、辽河油田和沈山、郑大两条铁路的安全。加之柳河流经的各乡自然条件差,气候干旱,土地瘠薄,都是全省的贫困乡。为此,国家于1983年将我市闹德海水库以上的柳河流域列为国家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以嘉峪关市为例,以村为基本划分单元,利用GIS技术,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提出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敏感性指标(敏感区)等划分指标,构建了嘉峪关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并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划分,共划分出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戈壁公益林等4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及嘉西光伏产业园、嘉峪关城区外围等2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状况,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建议。[方法] 利用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1985,1999年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开展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结果] ①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22%,高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90.80%,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1985—1999年和1999—2020年两个时段,前时段变化相对较小,后时段变化较大。②两个时段内水土流失强度均降低,1999—2020年降低幅度明显大于1985—1999年且高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1985—1999年以剧烈侵蚀面积减少为主,1999—2020年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等高强度侵蚀面积下降明显。[结论] 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主要驱动力是区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预防保护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协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政策的引导等。虽然研究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态势得到了遏制,但其依然是黄土高原乃至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后续仍需持续采取适宜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13.
黄河流域的无定河、三川河、黄甫川和定西县四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4129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6094.2km2。四大片1983~1995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14385.9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9.16%。重点治理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减沙率均在50%以上,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人均纯收入增加1.3~2倍,农户脱贫率达91%。今后应加强区域内的预防监督和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注重深度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4.
黄河泥沙对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将溶解于水相中的化学性污染物质吸附而转移到固体中来。据对无定河、窟野河以及黄河府谷等河流(段)水体泥沙与有害污染物汞、砷、化学耗氧量进行的分析,有害物质与原状水含沙量的多少呈正相关。三川河后大成河段,当含沙量为396kg/m~3时,汞的含量为0.0059mg/L,超标4.9倍。黄河吴堡河段含沙量为28.2kg/m~3时,化学耗氧量为62.3mg/L,超标9.4倍。在汛期含沙量较高的水体中,砷的超标现象更为突出。应加强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以减少泥沙对河流水质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侵蚀动力学、地貌学、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为基础,以黄河多沙粗沙区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构建了黄河多沙粗沙区小流域分布式土壤流失数学模型,可用于计算小流域梁峁坡、沟坡和沟槽三部分的土壤流失量,并达到了产汇流模型与产输沙模型的紧密耦合;提出了当量糙率系数的概念,初步解决了定量表达水土保持工程对产汇流的影响,使模型具备了预测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效益的功能;利用3S技术实现了土壤流失预测模拟信息系统的自动提取。通过对岔巴沟流域和杏子河流域土壤流失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模型能基本正确反映黄河多沙粗沙区流域土壤流失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 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已建成淤地坝近10万座,淤地面积27万hm~2,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等问题。治沟骨干工程是在总结过去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一项重要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措施,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从1986年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安排了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试点。经实践证明,治沟骨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黄河中游典型的粗泥沙支流无定河的水土流失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无定河流域为例,基于1985,1999,2011年3次普查和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提取年度水土流失强度、面积,分析其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基于水文数据,分析1980—2018年流域水沙变化特征。[结果] 2019年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20×104 km2,以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北部的风沙区。下游干流(白家川—绥德+丁家沟段)、小黑河绥德以上的输沙模数超过流域平均水平的3倍,是主要的泥沙策源地;水土流失面积较1985年减少1.40×104 km2,减幅为53.87%,输沙量和径流量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1996年。空间上,风力侵蚀由1985年的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分布,水力侵蚀空间位置分布与1985年相比基本无变化,但干流赵石窑至流域出口段左岸侵蚀强度有所降低。[结论] 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有效遏制了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整体向好。但流域水土流失依旧严重,未来工作中,应结合历史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淤地坝防洪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程自身的防洪能力(即防御标准);二是坝地生产的防洪能力(即指坝地的防洪保收标准).淤地坝工程自身的防御标准,在有关规范中已有过明确规定和要求.而坝地生产的保收能力、保收标准,则是随着大规模坝地的形成和生产利用逐渐提出来的.从坝地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及淤积厚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考虑,提出了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的标准为:洪水频率5%、作物保收率80%以上.通过淤地坝防洪保收指标和临界值的分析计算,得到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条件:坝地淹水深度小于作物株高的1/3,淹水历时在7天之内,淤泥厚小于作物株高的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