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地带性自然坡被下丘陵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下丘陵赤红壤水分笥能变劣,表现在导水性降低,120min饱和渗水量减少,自然赤红壤比耕型赤红壤的减幅大,持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水力下,土壤持水量较少,供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力段,表土释放的水量较少,亚表土在低吸力段释放水量较少,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贫疹化,特别是贫有机质化,是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降低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宗盛 《土壤》1976,8(1):32-35
江西赣州地区低丘陵红壤面积大,分布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丘陵红壤柑桔园在绿肥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5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高温干旱季节,丘陵红壤柑桔园绿肥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提高柑桔产量和品质,是解决我国南方红壤旱地柑桔园夏秋高温干旱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植被、不同利用方式下广东丘陵红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地带性植被下的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导水性、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一般均较低.在同样的吸力下,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持水量较少,在同样吸力段.土壤释放的水量较少.玄武岩砖红壤持水量较大,但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研究表明.广东丘陵旱地土壤局部干旱的发生,与其本身的土壤水分性能有密切关系,改良土壤水分性状,是调控广东丘陵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台地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通透库容的占有情况,探讨了水库容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的赤红壤有效水库容与无效库容的差异,并对影响赤红壤水分有效性的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红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有效水库容小,赤红壤水分有效性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相关。  相似文献   

6.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丘陵缓坡地和低丘梯地的系统观测资料 ,阐明了赤红壤贮水库容、有效贮水库容较小 ,而通透库容较大 ;降雨集中 ,地表径流明显 ;赤红壤贮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 ,有效贮水量低等特征 ;同时对SPAC连续体系中的水分势能和水流阻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7.
红壤山丘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研究杨端生(湖南衡山县水利水电局,421300)红壤主要发育于第四纪红土、红色砂岩、花岗岩、板页岩,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广泛分布。红壤士的共同特性是呈酸性反应,有机质较少,磷、氮偏缺;不同之处是发育于花岗岩、红砂...  相似文献   

8.
沼气生态工程的土壤改良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红壤丘陵岗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用轻养现象,以江西省上高南方果园科研示范基地为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统计分析了在红壤丘陵岗地开发利用中通过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实施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研究表明,通过绿肥套种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而开展沼气工程,施用沼肥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较大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根据定位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丘陵红壤水分循环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贮水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雨季(4~9月)土壤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90%以上,个别月甚至超过同藏水库容量,但旱季月土壤贮水量低,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80%,需要补充水分才能及时满足植物所需的水分。  相似文献   

10.
作物残体还田对赤红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玲 《土壤学报》1999,36(1):137-142
闽东南沿海丘陵地上的赤红壤旱地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是农业生态环境较恶劣,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相当低,土壤肥力性状很差,这也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库中物质和能量的贮量水平,提高土壤肥力[1-3],首先必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是土壤肥力的稳定指标.因此本试验试图寻找适合在沿海赤红壤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几种途径,以便推广应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魏孝孚  冯志高  徐祖祥 《土壤》1988,20(2):93-96,82
近几年来,笔者在参加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土壤调查时发现,沿海岛屿丘陵地上的红壤,其基本属性与典型红壤有较大的差异。为此,研究海岛丘陵地红壤的理化属性,恰当地确定其在土壤分类中的地位(级别),对充实和完善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防护林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荔枝、龙跟、香蕉、芒果等岭南佳果基地和高效益的蔬菜基地,是广东省以至全国的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分析了南亚热带的自然概况、广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资源优势及丘陵赤红壤的特征。研究了广东省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土壤贮水库容和有效库容小,下层非饱和导水率及土壤水力扩散度低等水分特性及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利用生物或工程措施截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流率从而增加土壤贮水量和有效贮水量。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土壤供水能力,采取防止或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措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土壤水分调控与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产流模型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分析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基础上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 ,建立了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产流数学模型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地表径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丘陵赤红壤区 ,4~ 9月每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变化范围为 0 .2~ 5 1.0 4m m,径流率变化范围为 0 .5 6 %~ 47.5 8% ,10月至次年 3月一般不产生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拟合关系式为 R0 =0 .0 2 5 9.Pn1 .40 34 ,径流率与土壤表层初始含水量拟合关系式为 R′0 =9.8788W7.770 2 ,而降雨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要比降雨量、土壤表层初始含水量小得多。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花岗岩侵蚀红壤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亚热带花岗岩红壤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认为亚热带花岗岩红壤生态系统的潜在脆弱性是退化的内因,植被的破坏是诱因,而频繁的人为干扰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可逆退化。把亚热带山地丘陵花岗岩红壤生态退化过程简化成轻度、中度和严重退化3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总结和提出了亚热带山地丘陵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家站垦殖场座落在余江县境内,位于赣江支流信江、抚河之间的低丘陵红壤地带,海拔38-51米,成土母质以第三纪红砂岩风化物为主,少部分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场区纵横数十里,地势平缓。  相似文献   

16.
长期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存在马尾松严重退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福建省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老头松"改造的良好经验。本文通过分析马尾松退化机理,在总结以往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范、提升,对推进南方红壤区"老头松"改造及类似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有较大的示范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抚州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区总土地面积18831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台地、盆地广布。红壤是我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全区红壤面积1982.8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19%,其中海拔在500m以下的红壤草地有537.94厅亩,占全区红壤面积的27.12%。这些荒山草地坡度在15以下,可供近期农业开发的面积就有196.9万亩,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为了治理开发红壤丘陵山地,在上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低丘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99,自引:4,他引:99  
孙波  赵其国  闾国年 《土壤学报》2002,39(2):190-198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异。1 985年和 1 997年 ,在 1 .35km2 的区域内以 1 0 0m× 1 0 0m的网格采集了 1 0 5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性质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 ,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高 ,而pH的变异系数最低。土壤pH空间相关性强 ,而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空间相关性中等。未开垦前 ,土壤肥力性质的空间相关间距大于等于红壤丘陵的直径 ;开垦 1 2年后 ,土壤肥力性质的相关间距减少 ,其中pH和速效钾的相关间距与红壤丘陵的半径相当。土壤肥力性质及其变化值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 ,说明地统计学方法可以同时分析土壤肥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减缓丘陵红壤旱地季节性干旱影响的综合配套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低丘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减缓季节性干旱影响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和建议。试验结果证明,在丘陵缓坡地下部打井、建蓄水池、营建农田防护林、等高种植、修梯田、轮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俊祥  胡罗生  钟颜胜 《土壤》1986,18(4):203-207
徽州地区位于皖南丘陵山区(包括七县二市)。为我国红壤地区北部边缘的黄红壤,农业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我国红壤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已有专著全面介绍[1]。就现有资料来看,徽州地区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