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人都见过、食过黄花菜,他的学名叫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在我国古代的书籍里,萱草的称谓颇多。如《诗经》里称为“谖草”、《说文》又叫“忘忧草”、《本草纲目》则叫“疗草”、“丹棘”等。自古以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给黄花菜封赠了这样好听的名字——“忘忧”,说他能给人忘忧解闷。嵇康的《养生论》说:“合欢益蜀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时针的《本草纲目》写道:  相似文献   

2.
萱草忘忧     
有一种草,又是一种花,它长在山野荒郊间,也长在庭院园林中,还深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诗经》中称之为“谖草”,《古今注》中尊其为“丹棘”,《救荒本草》中称它为“川草花”,《本草纲目》中称其为“疗愁”,《说文》中称为忘忧草”,人们又俗称其为“山丹花”。它的名字还出现在《养生论》、《群芳谱》等书中。曹植为之作文,夏侯湛为之作赋,唐、宋诗人李白、孟郊、苏东坡、温庭均等都不吝笔墨歌吟过它。这引得古往今来多情才子如此,为的便是集美丽幽香于一身,无忧无虑的化身——萱草。从古至今,人们把它当作忘忧的象征,说它能解忧、…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祁东县,盛产一种以花作案的特产——黄花菜。它是生活中常见的以花入菜的佼佼者之一,学名叫萱草、又称萱花,谖草、忘忧、疗愁、鹿剑、丹棘、宜男。我们中国人与萱草相处了几千年,早在《诗经·伯兮》中就行“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这句话解释为“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谓忘忧草。妇人有孕,佩其花生男,亦名宜男草。故称母萱堂。”以萱草象征母亲,并表示敬重,这是我国传统的社会美德。“朝饮木兰之…  相似文献   

4.
臭椿,又叫樗树、白椿、红椿、椿树,为苦木科落叶乔木。臭椿的花、叶和嫩枝都带有明显的臭味,树名因此而得,并常常受到人们的轻视。特别是在古书中,人们常用微词形容它。如《诗经》说它是贱劣的“恶木”,只能做薪柴;《庄子》说它树干疏松、枝叉弯曲,根本不能当木材用;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是借树喻情,在《林下樗》中用  相似文献   

5.
黄花菜史话     
黄花菜史话马彦章黄化菜,学名叫‘萱草’,俗名川草花,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古时称谖草、宜男花、忘忧草等名称,是我国传统食品之一。《诗经》中有‘永矢弗谖’句,‘谖’,看来就是‘忘优’,‘疗愁’的立意了。直草之所以有‘忘忧,、‘疗愁’的美誉,首先在...  相似文献   

6.
丽丽 《湖南林业》2002,(1):34-34
香花疗法,主要是指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院,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在我国,有关香花疗法的记载甚多,应用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嵇康(公元224~263年)的《养生论》中,就有“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的说法,可见那时人们已认识到不同的香花作用于人的神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康复大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以兰除其陈气”。还用桃花使病人“神日昌,气血日和”。清代刘灏《广群芳谱》集《种兰》诗云:“知有芳香能解秽”。说明已认识到香花不仅能调节神情,…  相似文献   

7.
林业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从事林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它的语言精炼、节奏鲜明、比喻恰当.人们赞誉谚语是生活经验之果,是语言艺术之花.早在《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而今“五九六九、沿河栽柳”的林谚更为大家所熟悉.西汉时《说苑》中有“松柏之地,其土不肥”的说法,它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旱枣、涝栗”等都是人们对林木生态习性的高度概括.《记胜之书》记载的古林谚“种树无时、莫让树知、多留宿土、记取南枝”更传诵至今,与“西北风、莫栽松”和“春栽早、夏栽巧、冬到霜降栽正好”等当代林谚都是对造林经验的科学总结.林业谚语来自实践、来自民间,生动活泼、朴实浑厚,饱含着林业工作者和劳动人民的情愫,具  相似文献   

8.
手帕     
手帕,曾经被视为才子佳人的信物,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说的就是它。如今,随着现代生活中许多原生态  相似文献   

9.
行乞仁认徽牡1一…_1旧尽份砂续裹—-一一----一-气~一一一一一一一有1 10篇名为: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据前书《韩非子·卷十三》.1162页.一‘一一《文子·上德》:冬冰可折,夏木可结,16{13一14无篇名、错字时难得而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两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 《淮南子·说林训》.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冤泳方茂盛.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风下霜,一夕而弹.》.《文子·上海古籍年。七.《淮南99页.!丁妇151无篇名篇名为:《荀子·致仕》:树落粪本据《百子全书》工.‘荀子中·致仕篇第十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6}丈8一19书名、标点…  相似文献   

10.
《湖南林业》2008,(10):20-20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世界首棵“合成树”,它“喝水”的方式与自然界中的树木相似。  相似文献   

11.
在最新出版的《室内植物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一书中,韩国建国大学生命环境科学院孙基哲教授说,室内植物如同我们的家人一样不可或缺,它是人们最忠实的"绿色宠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中说"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为我国林业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期国务院又及时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纲要》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棠梨(散文)     
阳春三月攀登昆明西山,正值棠梨花怒放。一树树,一丛丛,散布在丛中、村旁、道左,如繁霜初染,似残雪将融,把山野装点得分外妖娆。棠梨,作为一种常见树,许多书都说“各地均有”,但我那重庆市长寿县的家乡,却偏偏不见生长。以致,最初我只是在《诗经》中,才与它有缘相会。《诗经》中的《甘棠》《林杠》等篇,都是绿菜梨而触发诗兴的。《甘棠》见于《召南》;两篇《林杠》,则力别见于《唐风》和《小雅》。《甘棠》最能使人难以忘怀。因为,它反映了这样三则故事佐周斌王天局的政治家召公巡行乡邑,不烦地方接待,庆狱处事于一株棠树…  相似文献   

14.
檀木名实录     
在论述檀木的来历、国产檀树种类以及进口的檀木树种后 ,考证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中所说的檀 ,究竟是何树种。经查明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檀 ,似无定指。清 ,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定为黄檀 ,似论据不足。经多方考证 ,《诗经》中所说的檀应为青檀。  相似文献   

15.
桤木话古     
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ill)是四川重要乡土树种之一,古人以它“惟蜀有之”而有“蜀木”之称.桤木古亦作机木.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一书中就提及机木.距今一千六百年以前的东晋郭璞注释说,机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考证指出,机木“即今文桤也”.由此看来,古人早已认定桤木是四川主产树种,并有所利用.  相似文献   

16.
说桃     
说桃桃,别名仙桃、寿桃、寿果,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水果之一。桃原产于我国西北高原,后传至全国和世界各地,系蔷薇科李属果树。它源远流长,河南殷墟遗址出土文物中有桃核,古籍《诗经》里有记载,栽培历史达3000年以上。其品种繁多,《尔雅》载有"山桃"、"夏桃"...  相似文献   

17.
古樟掠影     
古樟掠影张宝贵《森林与人类》在1997年第三期刊登张天来先生的文章《绿在香港》,其中提到“香港樟树王”,经测量,它的干周长为9.50米,文中说:“说它是中国的‘樟树王’,我把握不准。”确实,“香港的樟树王”雄伟壮观,但它并不是我国的樟树之王。我国南方...  相似文献   

18.
元旦食俗     
我国元旦食俗丰富多彩,不仅食品味美可口,而且大多富有祝福康寿的吉祥含义. 饺子的前身是馄饨,馄饨是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到《陕西情报工作》1983年第1期有一篇很短的文章(见附录——编者),是祝贺我们国家的两个刊物《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创刊三周年的,它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以前对于情报工作,对于科技情报工作,我们主要是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待的,就是有这样一件事情,有这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是我们没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对待情报工作,没有把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一门学问来考虑。它说三年前,《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创刊,才标志着科技情报工作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如果有人说它普通但却独特,那就说明它已贴近了人的心灵。我阅读《云南林业》二十年,读得多了就受到了启发,于是,我开始写生态方面的文章,写完后并不多想,就像与《云南林业》早有约定,直接就寄到它的“杜鹃花”栏目。有自己的文章在杂志里印着,我对这本杂志更加钟爱,但我对它更多的情况却并不知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