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通过连续3年定位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究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商品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开始于2011年,于山东禹城设置3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T1);单施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T3)(氮、磷和钾替代比例分别为11.3%、13.7%和58.8%)。于2011-2014年连续3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1)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冬小麦和夏玉米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7 700和9 175 kg·hm-2,与当地栽培条件下高产水平相当,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2)与单施化肥相比,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未表现出显著影响。(3)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3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9.5%、土壤全氮提高了12.3%,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结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保证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作物稳产、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黄河故道低肥力土壤条件下,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明确低肥力土壤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规律和潜力。田间试验于2017年10月布置,设置6个不同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常量化肥(F)、常量化肥+40%有机肥(FM_(0.4))、NPK总养分相等情况下分别用有机肥替代20%(F_(0.8)M_(0.2))、40%(F_(0.6)M_(0.4))及60%(F_(0.4)M_(0.6))化肥。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在小麦季产量明显降低,其中有机肥替代60%化肥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而在玉米季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2)施肥提升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有机质提升8.07%~36.61%,水稻小麦轮作体系土壤有机质提升7.69%~40.22%。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全氮及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磷素及碱解氮含量逐渐升高;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土壤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土壤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黄河故道地区由于基础地力较低,有机肥替代化肥并未表现出对作物的增产作用,但有机肥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因此该区低肥力土壤在作物栽培中应当维持化肥用量并增施有机肥,以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3.
连续2 a(2018—2019、2019—2020)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研究牛粪秸秆堆肥6 000(M1-20%F)、9 000(M2-20%F)kg/hm2施用量下,小麦、玉米两季替代20%全量化肥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M1-20%F、M2-20%F处理小麦分别增产0.52%、13.90%,玉米分别增产17.65%、50.28%。轮作第2年,替代处理小麦产量略有下降;M1-20%F处理玉米产量略有下降,M2-20%F处理玉米增产8.21%。替代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M2-20%F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增加趋势明显;土壤全钾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季成熟期总体上增加,在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成熟期略有下降。与各处理当季播种时耕层养分含量相比,所有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均减少,第2季均增加;M1-20%F处理玉米季全氮含量减少,M2-20%F处理增加。耕层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减少;玉米第2季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均增加。轮作第1年,与各处理对应轮作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有机肥氮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有机-化学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一定参考。以甜玉米品种超甜金银粟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CK(不施氮肥)、CF(单施化肥氮)、MF1(20%有机肥氮+80%化肥氮)、MF2(40%有机肥氮+60%化肥氮)、MF3(60%有机肥氮+40%化肥氮),研究不同处理下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提高甜玉米鲜穗产量。与CF处理相比,MF1~MF3处理甜玉米鲜穗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MF1处理增幅最大,为11.74%,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鲜穗产量呈降低趋势,但MF1~M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改善甜玉米品质。与CF处理相比,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增加了甜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淀粉含量逐渐升高,最大值为6.00%(MF3处理)。同时,相比于CF处理,有机肥替代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升了13.52%、15.76%、11.73%。供试条件下,在甜玉米生产上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以20%~40%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套灌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而较少施用有机肥的现状,探讨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探讨河套灌区化肥氮减量与有机肥氮配合施用的可行性及化肥减量比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农民常规施肥(CF)、减量施肥(TS)、TS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MF)、TS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OF)5种施肥模式,探讨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以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F、OF)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抽雄期MF、OF处理叶面积指数达到最高,分别较CK、CF、TS处理高60.4%、11.1%、35.6%,60.1%、10.9%、35.3%,成熟期O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CK的2.6倍,并分别比CF、TS、MF处理高45.1%、43.0%、57.7%。相同施氮量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单施化肥氮(TS处理)更能提高玉米的氮素效率及产量,且MF处理提高玉米光合特性的效果较明显。MF、OF处理产量与CF处理没有明显差异,但较CK分别提高162.1%、161.7%,较TS处理分别提高32.6%、32.4%。综合分析,相同施氮量下,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明显提高玉米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改善光合性能,提高氮素效率及产量,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增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小麦生长的水分亏缺敏感期和合理施氮量。【方法】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11个水分亏缺处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影响。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7.7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4.95%和7.56%;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3.69%,15.88%,产量显著降低了5.69%,8.06%,且对有效穗数、穗粒数也有显著降低作用;灌浆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但耗水量显著减少了5.44%,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8.02%。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拔节期、返青期+抽穗期、返青期+灌浆期、拔节期+抽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抽穗期+灌浆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和产量均有显著降低,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7.44%,17.57%,产量显著降低了11.60%和14.52%,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了8.02%和7.56%,且对有效穗数、穗粒数也有显著降低作用。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氮处理(0.3 g/kg,N2)冬小麦产量最高,耗水量较低,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结论】冬小麦对拔节期、抽穗期、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很敏感,中氮处理具有最高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进程、旗叶光合色素、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有机肥替代25%化肥(CF+M25)、有机肥替代50%化肥(CF+M50)、有机肥替代75%化肥(CF+M75)5种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在一定范围内配施有机肥可提高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但过高的有机肥配比不利于籽粒质量的增加。在0%~50%有机肥配施处理可增加快增期最大灌浆速率,在有机肥替代75%化肥时快增期最大灌浆速率减缓。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与CF处理相比,CF+M25和CF+M50处理使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增加,CF+M75处理产量降低10.1%。综上,合理范围内有机无机配施可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浙南地区黄红壤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氮磷钾肥处理(NPK)、磷钾肥处理(PK)、15%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T15)、30%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T30)处理。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T30处理的秸秆产量降低17.11%,T15和T30处理的籽粒氮含量分别降低16.73%和17.83%,T15和T30处理的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15.00%和20.30%,T30处理的秸秆吸氮量降低31.75%,T15和T30处理的氮素内部利用率分别提高23.10%和28.61%,T30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24.61%。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氮替代15%~30%化肥氮可保持玉米不减产,提高土壤肥力和氮素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适宜在浙南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基三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一次基肥和一次追肥(简称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季,与CK1相比,100%缓释尿素处理(T1)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80%-2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60%-4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处理(T2、T3)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CK1;夏玉米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均不低于CK1,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应,其中T2处理两年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达最高。与CK1相比,在冬小麦季,T1在灌浆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在夏玉米季,T2在吐丝后15 d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且在吐丝期土壤无机氮水平亦高于其它缓释尿素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采用T1、T2处理一基一追模式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1,总产量均超过22 5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甜玉米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有机肥在甜玉米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总氮量一定(纯氮量180 kg/hm2)条件下,按总氮量控制替代原则,设置有机肥替代氮肥(按氮肥量计)比例为10%、20%、30%、40%和50%的替代处理,研究不同处理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及产量、光温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显著影响甜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穗部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鲜穗产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有机肥替代比例为30%时达最大值,该处理甜玉米的鲜穗产量达17 646.59 kg/hm2,比对照(纯施化肥)高19.9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能够提高甜玉米光能生产效率、降水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并能显著提高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均以替代比例为30%的处理最大。【结论】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30%时,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多、鲜穗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2(N240+157.5)或者冬小麦季不施氮前茬夏玉米季施氮360 kg•hm-2(N360+0)都能满足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产量、吸氮量和周年氮肥利用率相近且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夏玉米季高施氮处理,当季氮存在很大的淋洗等损失风险。【结论】夏玉米季施入的氮肥对后茬冬小麦有很强的有效性,小麦季采取节水省肥栽培,能显著减少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的NO3--N,减缓其淋洗,同时保障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生产中氮肥的合理分配应充分考虑前茬残留氮素对后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合理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探索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典型农区,采取大田小区试验,设5个施肥处理:(1)100%有机肥(M),(2)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MNPK1),(3)50%有机肥+50%化肥配施(MNPK2),(4)25%有机肥+75%化肥配施(MNPK3),(5)100%化肥(NPK),以不施任何肥料的地块为对照(CK)。结果显示:以MNPK3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达12 565.95 kg/hm2(其中,冬小麦6 188.15 kg/hm2、夏玉米6 377.79 kg/hm2),较对照提高1.20倍(其中,冬小麦90.5%、夏玉米1.59倍),与NP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比处理,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以成熟期籽粒粗蛋白含量为例,75%有机肥与25%的化肥配比处理效果显著,冬小麦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1.29倍,较化肥提高3%,夏玉米粗蛋白较对照提高53%,较化肥提高7%。100%有机肥处理冬小麦籽粒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值均明显改善,较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3.95%、4.32%、降低2.55%。在兼顾产量和籽粒品质等因素下,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75%其余亏缺的养分用有机肥补充,能获得比单施化肥处理更高的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作物品质,减少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深松对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冬小麦季设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0%(M0)、10%(M1)、20%(M2)3个主区,夏玉米季设置传统耕作(P)和深松耕作(S)2个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与作物产量等。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M0P)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深松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03%和6.57%,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高46.12%和28.01%;pH由8.17降到7.94和8.00;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深松耕作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在小麦季分别增加15.77%和17.28%,夏玉米季分别提高66.49%和55.30%;作物总产量分别达到39 256和36 618 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3.20%和10.46%。综上所述,冬小麦季采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夏玉米季深松播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微生物量,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改良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超高产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氮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按分配比例不同设6个处理:N1.底肥100%;N2.底肥80%,拔节期追施20%;N3.底肥80%,拔节期追施10%,吐丝期追施10%;N4.底肥60%,拔节期追施40%;N5.底肥60%,拔节期追施30%,吐丝期追施10%;N6.底肥60%,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研究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玉米产量、叶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N6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处理玉米产量最低,N6处理比N4、N1、N2处理分别增产7.3%,10.2%,11.1%。在灌浆期以前,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以后,N6、N5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4、N1、N2处理。在吐丝期以前,各处理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吐丝期以后N6、N5处理的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N4、N1、N2处理,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N4、N1、N2处理。【结论】氮肥不同比例分期追施使玉米叶片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增强,延缓了玉米叶片的衰老速度,提高了产量。氮肥最佳施用模式为60%作底肥,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玉米产量最高可达14 852.2 kg/hm2。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田实际生产中化肥施用过量的情况,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既能解决我国有机废弃物过剩的现状,又能缓解施肥不合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辽宁省沈阳市稻田以沈稻7号、沈稻505和沈稻47等3个省内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不施氮肥(CK)、全化肥(CF)、有机肥替代10%化肥(OR10)、有机肥替代20%化肥(OR20)、有机肥替代30%化肥(OR30),所有处理的施氮量均为150 kg/hm2,研究有机肥等量替代化肥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探明不同粳稻品种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案。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与全化肥处理相比均有增产的效果,增产幅度在2.65%~9.97%。弯曲穗型品种沈稻7号OR30处理、直立穗品种沈稻505OR20处理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高于同一品种其他处理,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47 OR10处理的茎蘖数、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高于同一品种其他处理。即OR...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对盐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盐碱地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措施,以青麦6号为材料,在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4种处理,于开花期(花后每7d取样1次)分别测定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和灌浆速率,挑旗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每7d取样1次)、成熟期按茎+鞘+叶、穗轴+颖壳和籽粒分别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分配率,成熟期调查穗数、穗粒数,收获后风干、脱粒测千粒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3处理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灌浆期均处于最高水平;T3处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1901.85kg·hm~(-2))、转运率(15.29%)和对籽粒的贡献率(21.93%)均较低,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729.19kg·hm~(-2))及对籽粒的贡献率(78.0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干物质向茎鞘叶(42.01%)、穗轴+颖壳(19.29%)的分配比率较其他处理均低,而干物质向籽粒(38.69%)的转移比例较高;T3处理的灌浆速率在前期虽然较低,但花后14d开始高于其他处理,且在后期仍能维持较高的灌浆速率;T3处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分别达到7.12×106·hm~(-2)、33.55、42.01g和8523.32kg·hm~(-2),与其他处理相比,均表现为最高。综上,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处理)是盐碱地冬小麦获得高产的合理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王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 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 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 63.6 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生长季氮肥的优化施用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残留无机氮量。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中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利用在紫色土上8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氮连续替代化肥氮玉米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为紫色土区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玉米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8年定位试验,试验施肥模式有5种: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常规施肥(FP)、化肥优化施用(OP)、在化肥优化的基础上有机肥(鸡粪)氮替代50%化肥氮(MF)、有机肥(鸡粪)氮替代100%化肥氮(OM)。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相比常规施肥(FP)、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和化肥优化施用(OP),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8年玉米籽粒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3.7%、13.5%和12.5%,地上部生物量增产11.3%、7.0%和8.6%。与对照相比,各施肥模式均降低了玉米产量年度变异系数,提高了可持续指数和收获系数,其中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年度变异最小、可持续指数和收获指数最高。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累积和向籽粒的转运。与化肥优化施(OP)和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处理相比,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处理(MF)籽粒中氮素累积吸收量增加7.0%和29.6%,氮的总表观利用率提高2.5个百分点和26.5个百分点。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和氮肥贡献率分别比OP提高6.2 kg·kg~(-1)、3.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比OM提高6.6 kg·kg~(-1)、0.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每生产1 t玉米对氮素的需求量存在明显差异,化肥优化(OP)和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MF)处理生产1 t玉米籽粒对氮素的需求量(9.4 kg和10.8 kg)明显低于FP和OM处理(14.5 kg和12.9 kg),提高了氮素的生产效率。【结论】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了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氮的利用效率。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是西南紫色土地区玉米增产稳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定西马铃薯生产集约化种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马铃薯块茎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覆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延迟了马铃薯生育进程,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马铃薯干重平衡期推迟12~16d;施用有机肥增加了马铃薯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Δt,与不施肥相比,10%、20%、30%和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马铃薯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Δt分别增加5、5、7和5d,同时,也增加了马铃薯生育期内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ax和马铃薯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干物质平均增长速度v mean,与不施肥相比,分别增加37.01%、46.46%、51.18%和35.43%以及51.09%、64.23%、77.37%和72.26%;马铃薯整株干物质积累呈现明显“S”型曲线特征;在成熟期,有机肥显著影响干物质有“源”向“库”的转移。综上所述,在干旱半干旱定西,3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是最佳有机-无机配合比例。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河北省低平原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替代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推荐施氮量240 kg/hm2时,有机肥氮替代15%化肥氮(OPT-15%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达6 145.7 kg/hm2,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OPT-30%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为5 918.8 kg/hm2,均与单施化肥OPT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有机肥氮处理中,随有机肥氮比例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降低。OPT-15%M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较OPT处理低5.2%~13.9%,但较其余有机肥氮替代处理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可以保证小麦对氮素的需求。OPT-15%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11.5 kg/hm2,与OPT处理几乎无差异,OPT-30%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03.6 kg/hm2,与FP处理几乎无差异,且OPT-15%M处理和OPT-30%M处理的冬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