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及米槠等阔叶树,经8年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能明显提高阔叶树种造林成活率和阔叶树生长量,套种不同阔叶树其生长差异较大,表现为: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米槠。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还有较好的改良地力效果,因此,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红锥纯林造林与杉木林、马尾松林林下套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活率、保存率、地径与抽梢生长均有明显差异,以红锥纯林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林下套种次之,而杉木林下套种成活率、保存率最差。永安市妍岭林木种植试验场红锥容器苗纯林造林与林下混交套种均较成功,可在今后较大量引种红锥容器造林与林下套种,从而提高永安及周边地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解决马尾松纯林火灾风险大的问题,采用强度间伐马尾松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对改造20年后的林分进行生物量、林下植被、冠层结构、小气候特征、抗火性能特征值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易燃可燃物,马尾松纯林为37.91±4.55 t/hm~2,而马尾松细柄阿丁枫、马尾松木荷、马尾松闽楠混交林分别为23.71±2.36,22.54±1.85,21.58±2.03 t/hm~2;林下植被,马尾松纯林以芒萁和杂竹类为主,而混交林以一、二年生的荫性草本为主;在空间结构上,马尾松纯林由马尾松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组成,而混交林由马尾松林冠层、阔叶树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组成;马尾松叶子的着火温度比阔叶树低,油脂含量比阔叶树高;马尾松林分的林内温度比混交林高,林内湿度比混交林低。马尾松林分套种阔叶树后,防火风险显著降低,防火效能从高到低分别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马尾松木荷、马尾松闽楠、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马尾松林下套种福建柏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可以在马尾松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马尾松进行抚育间伐,保留适当的密度;马尾松间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福建柏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福建柏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3.9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不同坡位对福建柏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窝部林下套种福建柏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4.2m,福建柏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大小依次是窝部﹥中部﹥上部。  相似文献   

5.
在30年生马尾松林下进行了不同阔叶树种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不同阔叶树种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蓄积大小排序为拉氏栲>格氏栲>青栲>苦槠,其中20年生拉氏栲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分别是格氏栲、青栲和苦槠的1.06、1.26和1.49倍;拉氏栲和格氏栲是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的首选树种,生长中等的树种有青栲,苦槠生长较差,不适宜作为马尾松林冠下造林树种;利用马尾松林分具有林冠稀疏和透光度大的特点,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拉氏栲、格氏栲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分地上和地下的空间,而且对于减轻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林冠下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开汉 《绿色科技》2013,(1):193-194
指出了杉木是我国南方的常见树种,用途广,经济效益大。但是长期单一的杉木栽种,会导致林木土壤肥力退化,生产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我国南方的一些国有林场已经开始在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套种其他的树种,以调整土壤的结构,提高生产力。研究了杉木林下套种红锥的效果,通过分析套种红锥后林分生长量情况,得出了适合杉木套种红锥的最佳郁闭度和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7.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一年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5年生)的小气候效应。得出初步结论,林下1.5米高处气温,混交林比纯林偏高0.1—0.2℃,地面及地中温度(除地面最低温度外)混交林比纯林偏高0.1—0.5℃,林中相对温度在夏季混交林略偏高1—2%,其它季节不明显。对降雨的截留,纯林比混交林大。总的来说幼龄期,混交林的优势效应在小气候方面还没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马尾松林下套种枫香,构建针阔异龄复层林,开展了不同保留密度(郁闭度)和坡位马尾松林下套种5年生枫香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和不同坡位对马尾松林下套种枫香的胸径、树高、冠幅、侧枝总数和最大侧枝夹角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郁闭度的马尾松林下套种的枫香,其胸径、树高、冠幅、侧枝总数和最大侧枝夹角大小表现为低郁闭>中度...  相似文献   

10.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1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促进马尾松和红锥的生长,特别对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促进了马尾松胸径的生长。混交林分种问关系协调,马尾松生长尚未受到处于林冠上层...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林业科技》1992,21(1):20-23
  相似文献   

12.
以种植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的牛大力(Millettia specisoa)种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年生的生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马尾松林下牛大力的生长情况,并初选适于南宁地区种植的优良种源。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2年生牛大力地上部分蔓长平均值为445.82 cm,地径平均值为1.06 cm,蔓重平均值为1.31 kg;地下部分平均根数为5.91根,平均根长为85.02 cm,单株最大根径平均为1.80 cm,单株总根重量平均为440.22 g,单根平均重量的均值为79.58 g,牛大力在马尾松林下生长良好,牛大力不同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将9个生长指标综合为地下部分生长量、蔓长生长指标、器官分生能力指标、水分及干物质积累指标4个主成分。基于此初选出上林种源、浦北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冠结构及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分两树种的林冠是镶嵌分布,林分总叶量平均比松纯林的高40.2%,林冠长比松纯林长69.13%,透光率只占松纯林的26.35%—66.62%,提高了叶面积指数,比松纯林的高64.59%。说明混交林比纯林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林分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以未采取任何措施的马尾松林分为对照,分析间伐保留上层马尾松450~600株/hm^(2)、林下套种米槠后的米槠和马尾松林木的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米槠平均成活率91.1%~92.4%,平均保存率达到88.66%~88.72%。8年生米槠平均树高5.02~5.24m,平均胸径4.9~5.1cm,蓄积8.1332~8.3111m^(3)/hm^(2),造林效果良好。间伐后马尾松保留木的胸径、树高与单株材积生长均极显著地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且林下套种的米槠生长良好。间伐改善了马尾松林分结构,为林分向常绿阔叶林顺向演替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林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调查长江中上游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种类,特征及其生物量,将该流域的马尾松纯林划分为9种林分类型,并分别提出其生物量的预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19.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 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 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 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 m和20~22 m);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 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 m)。  相似文献   

20.
在13年生马尾松林分中,通过间伐,在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等3种珍贵阔叶树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主处理,分别设0(裸地)、600、900、1125株·hm-24个水平;副处理为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3种栲属树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苦槠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保留的马尾松生长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上层林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为宜。异龄复层林枯枝落叶量大,同时可以改善林分小气候,有利于早期较耐荫鹿角栲、格氏栲、苦槠树的生长,促进枯枝落叶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栲属阔叶树种是一条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同时提高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