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猪PGC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以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第8外显子序列经Alu I酶切后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而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相关发现,AA基因型猪的肉色L、失水率均极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1);TT基因型猪的蒸煮损失、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以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为研究材料,用PCR-SSCP方法检测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片段,并分析了猪HGD基因型间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了3种基因型(CC、CT和TT)。对纯合子个体测序检测发现,在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序列EF011080 143 bp处存在C→T的单核苷酸变异,这一变异导致相应的蛋白质序列中脯氨酸(Pro)到丝氨酸(Ser)的替换。在试验猪群中,等位基因C的频率比等位基因T高,为78.3%;CC基因型个体占多数,达67.3%;适合性χ2检验表明,该座位在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群体中处于非遗传平衡状态。CT基因型猪腿臀重分别较CC和TT基因型猪高0.33和0.45 kg(P<0.05);CT基因型猪臀背膘厚、眼肌面积、肌肉粗蛋白含量和眼肌电导率分别较CC基因型猪高0.31 cm,3.29 cm2,0.73%和1.38(P<0.05);CT基因型猪的眼肌pH45、腿臀肌肉pH45和腿臀肌温度分别较CC基因型猪低0.26,0.23和1.21℃(P<0.05)。【结论】HGD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3.
槐猪FTO 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杭槐猪为试验材料,对FTO基因5′上游区域SNPg.-167TG、第一内含子SNPc.46-139AT和第三外显子同义突变SNPc.594CG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等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3个突变分别产生Eco RⅠ、XapⅠ和Bsh1236I等3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结果表明:被测猪群在3个位点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态性,PIC值分别为0.276、0.343和0.235,各位点等位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67TG位点,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791,然而,T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c.46-139AT位点,等位基因T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674,相对于AA基因型,TT基因型显著降低了背膘厚度;c.594CG位点,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837,各基因型个体之间在3个被测性状中差异均不显著。因此,FTO基因g.-167TG和c.46-139AT可作为槐猪肉质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4.
猪MyoD1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及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方法对通城、大白和长白3个纯种及长大通和大长通2个三元杂种共5个群体MyoD1基因第1内含子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多态位点与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第1内含子第257位存在1个A/C颠换,引起DdeⅠ酶切位点的改变。PCR产物经DdeⅠ酶切后,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其中通城猪中C等位基因的分布占主要优势,大白、长白猪中2种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相近。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基因型与肉色评分和失水率相关(P0.05或P0.01);CC基因型个体的肉色评分显著高于AA和AC基因型个体;而CC基因型个体的失水率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MyoD1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第1内含子第257位被DdeⅠ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多态位点为猪肉质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分子标记,CC基因型猪具有优良的肉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探究苏姜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质(H-FABP)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采用2种内切酶HinfⅠ和HaeⅢ的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40头苏姜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猪群5'-上游区HinfⅠ酶切位点存在多态性,酶切得到HH、Hh、hh 3种基因型,H等位基因频率为0.65,表现为中度多态(PIC=0.351 5),第2内含子区HaeⅢ酶切位点存在多态性,酶切得到DD、Dd、dd 3种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为0.70,表现为中度多态(PIC=0.331 8);苏姜猪群的HinfⅠ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H-FABP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表现为HH基因型﹥Hh基因型﹥hh基因型及dd基因型﹥Dd基因型﹥DD基因型(P0.05),对大理石纹的影响表现为HH基因型﹥Hh基因型﹥hh基因型及Dd基因型﹥dd基因型﹥DD基因型(P0.05)。表明苏姜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多态性对其肉质性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肉质性状与胴体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取长白、约克、荣昌猪和约长猪等 4个代表性品种和组合的猪只 6 7头 ,收集其屠宰后的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测定结果。分析肉质性状间、胴体性状间及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肉质性状间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表型相关 ,尤其以失水率和贮藏损失间的相关系数最高 (r=0 6 4 4 2 ;Pr =0 0 0 0 1)。胴体性状间也存在较高的表型相关 ,以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间的相关系数最高 (r =0 8810 ;Pr =0 0 0 0 1)。而且 ,肉质性状与胴体性状间在总体上存在中等偏低的颉颃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个不同基因型猪胴体糖酵解潜能(GP)、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差异,分析胴体GP与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7头汉普夏纯种阉公猪(体质量为(19.48±1.136)kg)和6头长撒公猪(体质量为(20.5±1.500)kg)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圈饲养,待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屠宰,测定胴体GP、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结果】长撒猪的背膘厚、熟肉率和b值极显著高于汉普夏猪(P<0.01),pH2和剪切力显著高于汉普夏猪(P<0.05);长撒猪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极显著低于汉普夏猪(P<0.01),胴体GP、屠宰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低于汉普夏猪(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考虑2个猪品种的综合效应,胴体GP与瘦肉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背膘厚、pH2和b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眼肌面积、屠宰率、平均日增质量和失水率呈正相关,与pH1、剪切力、L值和a值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大。【结论】猪胴体糖酵解潜能是影响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 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及大通牦牛钙蛋白酶1(CAP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对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在CAPN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g.100+606G>T突变,形成了AA、BB和AB 3种基因型,检测区域表现为中度多态; CAPN1基因第1内含子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肌肉嫩度、失水率和眼肌面积,AA基因型个体嫩度剪切力值较低而眼肌面积较高,其中3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嫩度剪切力显著低于BB或AB型(P<005),4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眼肌面积显著高于BB或AB型(P<005);另外6岁牦牛AA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和AB型(P<005)。CAPN1基因g.100+606G>T突变可用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潜在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9.
半胱胺对育肥后期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将 12 0头育肥后期杜× (长×梅 )去势三元杂交商品猪均分为 3组 ,分别饲喂基础日粮 (组Ⅰ )、基础日粮 + 30 0mg·kg-1半胱胺 (组Ⅱ )、基础日粮 + 6 0 0mg·kg-1半胱胺 (组Ⅲ )。结果表明 ,组Ⅲ胴体瘦肉率比组Ⅰ和组Ⅱ分别高 1 5 2和 1 77个百分点 ,胴体中骨骼比率高 1 5 6和 0 5 3个百分点 ,脂肪比率低 2 6 5和 2 6 9个百分点 ,6和 7肋膘厚降低 0 5 9和 0 2 9cm ,差异均显著 (P <0 0 5 )。饲料中添加半胱胺可改善肉色 ,而肌肉PH1值、嫩度、肌内脂和系水力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提示 :在育肥后期猪日粮中添加半胱胺可提高胴体瘦肉率和骨骼比率 ,降低脂肪比率 ,改善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10.
 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的表达产物对肌细胞的分化和肌纤维的生成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以MYOG基因作为撒坝猪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在通过PCR-RFLPs技术对其MspI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的基础上,对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与5个阶段体重和日增重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撒坝猪MYOG基因MspI酶切位点2个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均有不同频率的分布,在经历多年的开放核心群选育后仍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态性;MYOG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撒坝猪4月龄体重和45日龄~6月龄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以AB型最高,AA型最低。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可初步推断,MYOG基因对猪的部分生长性状确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序列经AulI酶切后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相关性发现,AA基因型猪的脂肪重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倒数第三四腰椎间背膘厚AA基因型猪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2.
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猪肉质性状的评定指标以及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几个基因.即氟烷基因、RN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钙蛋白酶家族的相关基因、MyoD基因家族和黑素皮质素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反转录转座子1基因(retrotransposon-like-1,RTL1)潜在的变异与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测序发现在猪RTL1基因编码区1 209 bp处存在G/A突变,利用PCR-Fnu4H I-RFLP方法在9个猪种中进行了基因分型,并且在360头大白猪×梅山猪F2代群体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与皮率、内脂率、6-7腰椎间膘厚、胸腰椎间膘厚、背最长肌pH、股二头肌肌肉色值呈显著相关(P0.05),与骨率、肩部膘厚、臀部膘厚、平均背膘厚、背最长肌失水率、背最长肌系水力、背最长肌肌肉色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与瑶山鸡体尺、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的关联性,从分子标记角度对瑶山鸡进行选育,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瑶山鸡,同时为家禽MyoG基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50日龄出栏的健康瑶山鸡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对瑶山鸡MyoG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利用DNAStar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MyoG基因SNP位点,通过RNAfold对瑶山鸡MyoG基因突变前后的mRNA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并以SPSS 18.0分析SNP位点与瑶山鸡体尺、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瑶山鸡MyoG基因第3外显子上发现1个SNP位点(T17C位点),属于同义突变,存在3种基因型(CC型、CT型和TT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CT为优势基因型;有效等位基因数(Ne)接近2.0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呈中度多态(0.25P>0.05)。MyoG基因T17C位点突变致使其mRNA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其最小自由能由-452.60 kcal/mol降至-465.24 kcal/mol。不同基因型瑶山鸡生长、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基因型瑶山鸡在体尺、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大部分呈现相同规律,其中胸宽与胸深在不同基因型瑶山鸡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瑶山鸡MyoG基因T17C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属于同义突变,并未引起氨基酸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明显变化,但其多态性对瑶山鸡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作为瑶山鸡分子选育的候选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5.
猪MyoD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yoD基因家族能促使肌肉转化,影响着肉质品质.为了研究MyoD1与肉质性状间的关系,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杜长大三元杂交猪MyoD1基因第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为了将第1外显子(长630 bp)全部扩出,故将第1对引物设在MyoD1基因的5'UTR上.结果显示:MyoD1基因5'UTR的119 bp处发现G>A的突变,第1外显子387 bp处发现C>T突变,经检测这2个突变均为AA和AB基因型,2个变异位点在群体中都是AA型为优势基因型,且都处于Hardy Weinberg平衡状态.在5'UTR上的突变对猪肌肉的肌内脂肪和pH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而在第1外显子上突变对本试验所研究的肉质性状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与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准确评估,并分析不同杂交组合、性别对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方法】共选取同一批次杜洛克三元杂交猪203头,其中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118头,包含50头阉公猪和68头母猪;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85头,包含57头阉公猪和28头母猪。统一饲养至(110±5)kg,在同一屠宰场屠宰,并测其宰前活体质量、胴体净质量、眼肌面积、背膘厚、眼肌厚度等胴体性状指标和肉色、大理石纹、PSE(Pale,soft,exudative)值、电导率等肉质性状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除瘦肉率以外的胴体性状均极显著优于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P0.01),且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肉色主观评分、电导率、a*值也显著高于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P0.05);而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的PSE值、剪切力均优于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P0.05)。就性别而言,阉公猪较母猪具有更高的背膘(P0.01)和更低的瘦肉率(P0.05);此外,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母猪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和L*值(P0.05),而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阉公猪的大理石纹则显著高于母猪、且眼肌面积更小(P0.05)。【结论】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胴体性状整体上优于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而美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的肉品质部分优于台系杜洛克三元杂交猪。就性别而言,上述2种群体母猪的胴体性状整体优于阉公猪。  相似文献   

17.
以6个牛品种(秦川牛、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安格斯和夏南牛)共计717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PPARδ基因全部编码区及部分内含子区域的SNPs位点进行检测,并分析了SNPs位点与秦川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检测样本中,未检测到编码区的突变,仅在PPARδ基因第2内含子上发现了1个61 C→T的突变。χ2检验显示,在该位点,南阳牛和夏南牛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余4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除夏南牛群体处于中度多态,其余5个群体均属于低度多态;相关分析表明,61 C→T突变与秦川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相关(P<0.05),KK基因型个体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KL和LL基因型个体;KK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重也显著高于LL基因型个体。该位点突变可能是影响牛产肉性状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8.
乐平猪和萍乡猪胴体品质及肉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方猪种萍乡猪和乐平猪及作对照的丹麦长白猪胴体品质、后腿肌肉发育、肌肉理化及组织学特性的研究表明:两个地方品种产肉力均较低.乐平猪则更易肥、瘦肉率低;后腿肌肉占半胴肌肉比例,3品种接近,但部分肌肉块占半胴及后腿肌肉的比例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肉质以乐平猪最好,萍乡猪次之,长白猪最差.因乐平猪表现为大理石纹好.pH_2和肌内脂含量高及失水率低;肌肉的微观及超微结构,除线粒体面积两个地方猪小于白猪外,3品种均无显著差异.另外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肉力与肉质有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克隆了大白、长白和梅山猪肌球蛋白轻链调控蛋白2基因(MRLC2)内含子2序列,经比对发现,在内含子2中18个碱基突变和8个碱基缺失,其中179bp处的C/T突变引起Hin6I酶切位点的改变,运用PCR-Hin6I-RFLP对179头大白×梅山F2代猪进行家系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酶切位点与屠宰率呈极显著相关,表现为加性效应,CC基因型个体比CT基因型、TT基因型个体有更高的屠宰率;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相关,CC基因型个体评分比CT基因型、TT基因型个体高。  相似文献   

20.
猪肉质性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肉质性状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对肉质性状的改良是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概述了猪肉质性状的定义与测定方法;评述了肉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和已确定的主效基因及候选基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猪肉质性状改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