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花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其抗虫能力强、节本增效的重要作用。但是,转Bt基因抗虫棉不是无虫棉,那种认为种植了转Bt基因抗虫棉便可免去农药防治虫害的看法是很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入棉花体内的外来Bt基因可以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在各组织器官中高效表达,合成对磷翅目害虫具有高效毒杀作用的Bt蛋白,使棉铃虫取食后中毒致死或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种植抗虫棉可节省农药用量50%~60%,每666.7m2节省农药投资60元,大量减少管理用工,有利于保护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1995年山东省试种抗虫棉约1.1×104hm2,至1999年达28×104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3.7%,估计2000年全省抗虫棉种植面积占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以期为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市推广种植,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由主要害虫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等刺吸性害虫却上升为主要害虫.根据这一情况变化,我站通过几年的摸索,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转Bt基因抗虫棉,使我国的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与推广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卞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41-641,643
通过实证分析相关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差别,阐明并具体评价转Bt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分析农户采用Bt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以及该项技术采用之后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ELISA方法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ELISA(酶联免疫)方法,对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子叶及苗期叶片中Bt毒蛋白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比较了两种不同pH值的样品提取缓冲液及不同的提取时间对测定棉花叶片中Bt毒蛋白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完善测定转Bt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含量的ELISA方法,并探讨了ELISA方法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抗虫棉外源Bt蛋白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外源Bt蛋白表达的时空规律,明确Bt蛋白表达量和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内在联系,更加有效降低靶标害虫危害。【方法】采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蛋白定量检测方法,以转Bt基因抗虫棉鄂抗虫棉1号(GK19)为研究材料,对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长时期主茎功能叶和不同生长时期主茎不同叶位叶片的Bt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组织器官Bt蛋白含量存在差异,苗期叶片最高,花、蕾、铃次之,根、茎较低;不同生长时期主茎功能叶Bt蛋白含量呈现出随生长发育时间推进而降低的趋势;不同生长时期主茎不同叶位叶片Bt蛋白含量差异较大,苗期和盛蕾期第1~7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盛花期和盛铃期第1~7叶呈现出先缓慢升高后逐渐稳定的趋势。【结论】Bt蛋白在转Bt基因抗虫棉各生长时期,各组织器官都有表达,且表达量呈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国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是我国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 ,棉铃虫在我国大部分棉区持续大暴发 ,仅 1992年 ,长江流域棉区净减产 10× 10 4t,黄河流域棉区净减产 152× 10 4t,棉铃虫造成的棉花减产幅度达 17%~50 %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 50~ 10 0× 10 8元人民币〔1〕。棉铃虫的大暴发 ,使化学农药用量急剧增加 ,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 ,破坏了生态平衡 ,人畜安全受到威胁 ,而且也逐渐地使棉铃虫产生了抗药性。80年代中后期 ,我国相继开始了转Bt基因的研制及转化研究 ,并获得了转基因…  相似文献   

12.
13.
2000年调查了无为县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抗29、保铃棉32B、惠抗2号)、常规棉(品种:苏棉12号、皖杂40、泗棉331)上棉铃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比百株累计卵量无显著差异;百株幼虫量、棉花蕾铃被害率、残虫量显著低;百株幼虫量2、3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5代差异不明显;蕾铃被害率各代差异均显著;残虫量2~4代差异显著,5代差异不显著;说明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前期效果较好,后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产品,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世界上许多棉花主产国通过严格的试验从基因漂移、靶标害虫对Bt蛋白的抗性产生及治理对策、抗虫棉种植对非靶标昆虫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转Bt基因抗虫棉产品的食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有效控制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转Bt基因抗虫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对维持世界棉花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棉花害虫猖獗,造成世界各生产棉国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决棉虫给棉花带来的严重危害,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产棉大国先后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了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本文阐述了①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与应用进展;②转Bt基因抗虫棉的配套栽培技术;③种植抗虫棉的优点;④我国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棉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转Bt基因泗棉三号后代材料的连续3代鉴定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系均有显著程度的抗棉铃虫特性;它们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株形松散,营养生长较旺,结铃较缓,吐絮期之后易发生红叶茎枯病;衣分明显下降,子指增大,大多数材料铃重增大;显著的抗虫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广泛变异为培育丰产抗虫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分析了棉田棉盲蝽象的为害特点,对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近几年影响棉盲蝽象发生的周围环境详细地研究,分析出了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棉盲蝽象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棉花常年播种面积60~70万公顷。近年主要栽种品种为转Bt基因抗虫棉及其衍生系,如33B、99B等,其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5%~80%。为合理利用这类品种和有效防治棉田虫害,了解它们的抗虫特性及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Bt基因棉的抗虫特性 1.抗虫性比较单一。由Bt基因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Bt基因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转Bt基因棉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是造成棉花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使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2代百株累计卵量在400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时间应在300粒左右,随后如百株幼虫超过5头时应进行第2次防治;3代百株累计85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应在50~70粒开始,第2次应在百株幼虫45头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