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以赫章县草地为例,运用"3S"技术,获取不同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南部,草地分布平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占70.11%,是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多发区。各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面积占比、草地退化占比和草地石漠化占比分布走向一致。随着坡度的上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草地退化发生率和不同退化等级的草地石漠化发生率逐渐增加,坡度是影响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草地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指出大搞草地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并根据古浪县实际情况,提出加快草地建设要抓好中部丘陵草地建设区、北部风沙草地建设区、南部高山草地建设区三大区域建设,要开展繁育草种、飞播牧草、退耕种草、草地改良、草地保护五个重点工作,这对与草原建设和荒漠化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南州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草地植被具有覆盖地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多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无节制的赢利活动,可利用草地面积减少,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生产力下降。本文主要对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分。长期以来,因草地干旱、严重过载放牧、滥垦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使得优良牧草逐年减少。毒草趁机大量滋生繁衍,草地逆向演替,造成草地毒草化,草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且每年引起大量家畜误食毒草中毒,甚至死亡。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草地毒草的快速蔓延,造成草地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草地不同程度退化和毒草化,严重制约草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给草地生态环境平衡及牧区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已报道文献资料分析与归纳,分别对中国天然草地毒草种类、灾害状况、地理分布、毒草防控技术进行综述,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西部天然草地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其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对维护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草地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草地干旱、超载过牧、盲目开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草地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导致草地大面积沙化和毒草化。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草地毒害草的迅速蔓延,造成草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植被单一,沙漠化等生态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地生态平衡以及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疯草”已成为西部天然草地主要毒害草之首,每年给畜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几十亿元。本文就中国西部天然草地疯草研究历史、种类与生态分布、毒性灾害状况、毒性成分与毒性机理、灾害及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疯草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认识疯草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和疯草灾害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豫西是河南省草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河南省天然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地资源清查工作对豫西天然草地分布和主要草地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调查数据表明,黄背草、扭黄茅、白羊草、白茅、草地早熟禾、鸡眼草、胡枝子、荩草、野大豆等一些野生种在豫西分布广,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是值得驯化和推广的优良草种;黄背草、扭黄茅、白羊草与白茅是豫西山地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建群种;豫西天然草地的利用效率很低,天然草地载畜量远远大于家畜饲养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饲草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7.
退化草地的系统性恢复:概念、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草地是地球陆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多功能生态系统,长期以来过高的家畜数量使草地超载过牧,同时气候变化也对草地的生态稳定性产生负向作用,导致世界及我国的草地出现普遍性退化。草地退化是制约草地实现生产、生态功能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使退化草地恢复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科学与技术挑战。迄今对草地恢复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这些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实践多于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有共识的草地恢复理论。只有深刻认识草地恢复的过程、机制及途径等理论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建立其相关的技术基础,进而研发出行之有效的草地恢复技术。本文作者针对草地恢复问题,分析总结了以往建立的草地恢复模型,即恢复演替理论、阈值模型、选择状态模型及过滤模型等,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草地的系统性恢复概念,即通过构建基本的草地关键组分(植被-动物-微生物的营养级物种与优势种)激发草地生态(跨营养级的养分-水分联系、地上-地下耦合等)的自组织过程,实现以系统稳定平衡和多功能协同为目标的恢复方式。草地的系统性恢复强调:恢复目标是接近或达到新的稳定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保证维持草地主体功能即可。草地的恢复方式是从营养结构到生态过程和多功能的“系统化”,实际上是从“系统”角度定义、实施草地恢复;草地结构的恢复,即需要恢复草地的优势种或营养级物种,以此构建的生物多样性、食物网或生态网络之框架;草地过程的恢复是实现其自组织性,即依赖草地的内源动力,促发草地过程“自然地”达到稳定状态,这种内源动力源于草地系统存在的生物组分,由于生物可以进行新陈代谢而产生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反馈;草地功能的恢复主要是恢复草地的多功能(产品生产与生态服务),并使多功能之间形成协同与耦合,最终体现的是草地恢复的结构整体性、过程自组织性和功能完整性。文中还阐释了草地系统性恢复的相关机制,同时,对草地系统性恢复的主要方式或途径——封育式自然恢复、人工辅助式干预恢复、适度利用式激发恢复等,进行了深刻解析。鉴于我国牧区的草地面积、家畜数量基数、以及社会生产状况,草地的适度利用恢复可能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恢复途径。尽管草地恢复与草地退化密切关联,然而,草地恢复的过程与机制远比想象得更加复杂。本文构建了草地系统性恢复的概念框架,试图丰富、推动发展草地恢复的一般性理论。今后,仍然需要在不同的退化草地上,开展更多的长期试验与技术实践来检验、修正及发展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东北西部的天然草地位于北纬 4 1°0 ~ 4 3°5 ,东经 117°0 ~ 12 7°5 ,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西部地区的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流域。大约在 130年前 ,该草原地区分布有富饶的草地资源 ,拥有 2 6 6 6 .6 6万公顷草地。自清朝末年以来 ,遭到 3次草地大破坏。到目前为止 ,该草地尚存 5 33.33万公顷草地 ,其中有 333.33万公顷是沙化、退化和盐碱化草地。文章的研究证实 ,以往任何时期无论草地破坏和草地修复都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经济体制 ,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有关。目前 ,在草地建设中改良退化草原和建立人工草地主要采用下列农业经济技术对策 :1)退耕还牧的技术经济对策 ;2 )旨在封育沙化、退化和盐碱化草地的技术经济对策 ;3)发展草地农业和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9.
草地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资源 ,在我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草地是我县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 ,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3 2 .7% ,是绿化土地的主体 ,保护和建设好草地 ,是西部大开发和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地处黄河中上游沿黄区 ,保护和建设好草地事关国土治理和生态安全。草地又是我县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草地畜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因此 ,依法强化草地管理 ,有效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地 ,才能做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快畜牧业发展 ,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新疆是畜牧业大省,有天然草地面积48万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天然草地面积仅次于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地分布区之一。新疆昌吉是畜牧业大洲,天然草地819万(667m2),可利用面积726万(667m2),占草地总面积的89%。近年来,昌吉市深入实施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加大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工作力度,在天然草地休养生息、自我修复、生态环境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三江源草地退化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草地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为1247.83×104hm2,约占该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60%以上,退化草地类型主要分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沙化型退化草地和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在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尤其是超载过牧,迫使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荒漠化,再加上鼠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了草地"三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草地资源是畜牧业生产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共和县草地资源受超载放牧、鼠害严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草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是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草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因此: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来支援;草地是草地畜牧业的基础,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草地畜牧业是检验草地建设的一面镜子,草地建设可以充分地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表现出来。认真落实草畜生产管理责任,积极开展草地建设,开展草地区域治理,加强草地畜牧业科技工作和切实增加投入种草养畜,是为我县草食畜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地资源丰富。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草原面积锐减、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对黑龙江省草地生态系统现状以及保护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探讨了黑龙江省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提出:树立“立草为业”思想,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建立;健全草地生态系统开发利用保障体系;明确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目标,建立草地恢复建设技术;切实加强法制管理,坚决制止各种非持续利用形式的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畜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我国草地类型多样、地理背景复杂、覆盖度低等特点制约了在大尺度上草地的高精度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草地监测能力,在草地碳循环、生产力、生物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方法】文章在回顾国内外草地碳循环遥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从草地遥感观测手段、碳循环及其关键参数(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分量、光能利用率和物候)反演等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各种遥感影像在草地碳循环监测中的价值,对比和分析了草地关键参数遥感监测方法优缺点及应用前景。【结果】遥感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草地碳循环监测能力的提升,结合遥感技术开展草地生态研究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结论】随着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和遥感建模及反演理论的深入发展,遥感手段将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及应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牧民是草地利用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其行为和态度是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微观基础。本文以川西北牧区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为例,通过部门访谈和对牧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定性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牧民追求牲畜数量增长、对草地过度索取而基本没有投入的草地利用行为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基本生存需求、支出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变、收入来源单一和素质偏低是影响牧民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草地土壤机械组成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当前国内在天然草地利用与退化方面的研究动态,从放牧、开垦和围封三个方面,对我国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机械组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因开垦和放牧特别是自由放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开垦和自由放牧使草地土壤砂粒增加,粘粒减少;而围封则使草地粘粒增减,砂粒比例下降。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含水量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草地,改善草地土壤状况对广大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拉萨河上游地区高寒草地的退化情况,为该地区草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方法调查拉萨河上游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研究该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该区域草地由18科31属40种植物组成。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优势种由苔草(Carexsp.)向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过渡;中度退化草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最高(P0.05),分别为1.566 6和0.734 6;Simpson指数则是轻度退化草地最高(P0.05),为0.988 1;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总盖度下降,草地地上生物量降低,轻、中和重度退化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78.26g/m2,228.32g/m2和37.46g/m2,草地质量和生产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563.47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