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棉铃虫对丙溴磷抗性风险评估、预报及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用高浓度和低浓度丙溴磷对室内连续饲养29代的江苏东台棉铃虫连续筛选12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27.5%和46.5%,抗性分别上升了7.1倍和3.7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372和0.1171。用高浓度丙溴磷筛选的种群对氟氯氰菊酯、辛硫磷、久效磷及溴氰菊酯具有明显交互抗性(6.3~10.4倍);用Bt生物制剂Dipel和转Bt棉筛选的种群对丙溴磷无交互抗性,但用Bt棉筛选的高抗品系(>1000倍)对辛硫磷具低水平交互抗性(8.0倍)。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Bt可湿性粉剂标样和含单一Bt杀虫蛋白CryⅠA(c)的MVPⅡ水剂,研究改进了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测定方法.1996~1998年进行华北地区棉铃虫对Bt制剂的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河北省邱县、冀州市、山东省高密市、河南省西华县棉铃虫与敏感种群相比的抗性指数(RR)为1.3~5.3倍;用诊断剂量法测定,只在1998年检测到山东高密棉铃虫的抗性个体频率为0.9%,其余均为0.1998年测定棉铃虫对CryⅠA(c)敏感性,与室内种群相比,河北邱县、冀州和山东高密棉铃虫种群对CryⅠA(c)的相对RR值分别为4.9、3.9和3.8倍,对Bt粉剂的相对抗性指数(RR)分别为1.1、1.4和1.6倍;用转Bt基因棉叶直接测定,田间棉铃虫的死亡率降低,表明用CryⅠA(c)进行测定与用转Bt基因棉叶直接测定结果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对转Cry1Ac基因棉的抗性遗传及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Cry1Ac基因棉选育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遗传方式为不完全隐性,其回交后代(BC)用40μg.ml-1Cry1Ac的饲料饲喂5 d后,存活虫数∶死亡虫数的比例为1∶1(X2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面积分类系统调查、田间自然为害试验与罩笼接蛾试验 ,对棉铃虫主要寄主潜在适合度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寄主作物对棉铃虫的潜在适合度的表达程度都以生殖生长阶段优于营养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之间都以开花期适合度最高。影响同一寄主作物适合度的主要因素除生育期以外 ,还有品种抗性、寄主生长势、棉铃虫发生代次与种群数量、环境气候因素与作物布局等。感虫品种、寄主生长势强、棉铃虫主害代与发生基数大、环境气候适宜等 ,棉铃虫寄主适合度表达程度就高。据此 ,可进一步优化棉铃虫种群调查测报与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5.
6.
棉铃虫对辛硫磷抗性的选育、交互抗性及增效剂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991年采自河南偃师棉田的棉铃虫种群(简称 YS种群 )与敏感品系相比有 2 .7倍的抗性。该种群在室内经功夫菊酯 +辛硫磷 (1∶ 2 5 )筛选了 2 7代后 ,对辛硫磷的抗性达到 9.4倍 ,再单用辛硫磷对该种群筛选 2 1代 ,获得 6 3 .0倍的抗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 ,棉铃虫对辛硫磷产生高水平抗性后对灭多威具有比较明显的交互抗性 ,对久效磷具有一定程度交互抗性 ,对甲基对硫磷和丙溴磷只有较低水平的交互抗性。 3种增效剂 TPP、DEF和 PBO对辛硫磷的增效比分别为1 .4、2 4 .8和 1 .0 ,DEF的增效作用明显 ,使辛硫磷的抗性由 6 3倍降至 2 .5倍 ,初步证明酯酶是引起棉铃虫对辛硫磷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在棉铃虫抗药性治理措施中选择辛硫磷的轮换或替代品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室内以分别用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Cry1Ac+CpTI)、转单价基因棉中棉所44(Cry1Ac)和常规棉中棉所49(CK)连续筛选16代的AYBC、AYBT和AYCK棉铃虫种群为材料,分别继续用上述材料再连续筛选10代,研究抗虫棉对棉铃虫适合度及其抗药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室内连续筛选26代后,与AYCK对照种群相比,AYBC和AYBT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蛹重、产卵量、卵孵化率均明显降低,蛹历期和雌虫百分率差异不显著;与AYBT种群相比,AYBC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产卵量显著降低,蛹重、蛹历期、雌虫百分率和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17-26代,AYBC种群与AYBT种群同一筛选代数间对Cry1Ac毒素的抗性倍数差异不显著,并且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AYBC和AYBT种群的抗性倍数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胚轴切断法诱导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导抗虫棉株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发生动态的影响表明,在田间累积卵量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胚轴切断结合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303-1)诱导处理的棉株上棉铃虫二代、三代、四代幼虫发生量分别比在自然生长棉株上的幼虫量减少44.79%、37.98%和29.70%;而只用胚轴切断法处理的棉株上二代、三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减少25%和8.53%,四代幼虫发生量与自然生长棉株相近。棉铃虫幼虫在菌诱导棉株和无菌诱导棉株上的死亡率分别是自然生长棉株上的4.7l倍和3.01倍。诱导棉株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亦有影响,菌处理和无菌处理的棉株饲喂棉铃虫幼虫,其发育历期分别比对照延长17.17%和7.80%,虫重分别降低25.28%和15.63%,化蛹率分别降低14.94%和9.97%,蛹重分别降低19.80%和8.68%。菌处理和无菌处理后棉株体内多元酚和萜烯类物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菌处理的增幅要高于无菌处理。 相似文献
9.
10.
携带提高适合度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如果长期处于栽培系统之外,可能带来很大的生态问题。为了评价转CryIAb抗虫基因水稻的生态适合度,本研究以转CryIAb水稻Mfb及其非转基因对照MH86为材料,连续2年定点实验,通过常规栽培和半野生生长等不同生长方式以及虫害及杂草的自然压力下比较转CryIAb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的营养生长、繁殖能力、种子延续能力,评价转基因水稻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竞争能力。2年观测数据显示:常规栽培和模拟自然生长条件下,转CryIAb基因水稻的植株高度、分蘖数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繁殖能力则与栽培方式、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在常规栽培条件下,虫害发生较重的2011年,转基因稻单株总粒数、实粒数和穗重分别为1890.3、1182.6和30.1g,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稻的1402.8、864.5和23.6g;在虫害发生轻的2012年,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繁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半野生生长条件下,虫害发生重的年份,转基因稻繁殖能力指标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虫害发生轻的年份,转基因稻的大部分繁殖指标与非转基因稻相当或下降,其中结实率为57.3%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稻的73.2%,显示出一定的适合度成本。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的种子萌发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论何种种植方式,2年均未调查到田间自身苗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半野生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存在适合度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I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 Bt棉 GK-19和转 Bt美棉 BG-15 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 ,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 ,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 ,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 8月和 9月 ;田间调查 ,在对照田第 3和 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 14头和 2 8头密度下 ,Bt棉 GK-19和 BG-15 60对第 3和 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86.2 1%、87.89%、93 .10 %和 92 .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 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室内转Bt基因棉叶汰选的低抗种群及同源对照种群,测定对田间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叶及常规棉叶的反应.结果表明,抗性和敏感种群在常规棉叶上,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历期及蛹重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抗性种群的每雌产卵量降低.抗性种群在转基因棉花上存活随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出现差异.在7月下旬、8月下旬开始接虫的两代,第10天幼虫存活率,抗性种群比敏感种群提高;而在6月下旬开始接虫,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一样均不能化蛹,抗性种群化蛹率的提高仅在棉花生长后期(8月下旬开始接虫).比较敏感种群,抗性种群在转基因棉花上幼虫存活率提高,但存活幼虫生长缓慢,幼虫历期延长,蛹重明显减轻.结果表明,低水平抗性种群虽然对转基因棉花有一定适应性,但在转基因棉花上仍然生长发育不正常.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影响雄性棉铃虫生殖力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高温 ( 33℃ )影响棉铃虫雄性生殖力的生理机制 ,在明确棉铃虫对高温敏感期的基础上 ,用孚尔根涂片法通过光镜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了高温对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的影响 ,同时也对高温下精包腺和附腺的结构和功能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棉铃虫雄性 6龄幼虫至 3日龄蛹期以及成虫期对高温敏感 ,6龄幼虫和蛹前期对高温的敏感性是由于高温影响了真核和无核精子的形成过程 ,其中精细胞囊期对高温最敏感 ,精细胞囊经受高温后 ,不能充分伸长 ,导致蛹后期精巢中出现大量畸形精细胞囊 ,高温还导致畸形精子束的产生 ;成虫期对高温的敏感性可能与精包腺分泌蛋白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不存在多位点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花的抗性及其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花的抗性机制和抗性风险,重点讨论了基因策略包括转入多个杀虫基因、定向和器官特异表达、侵害诱导表达、调控表达、高杀死与低表达策略,田间策略如Bt棉品种的轮作混植、降低化学防治经济阈值、农艺措施和庇护所策略,国家宏观调控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强化抗性动态检测、严格安全性评价等抗性治理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抗药性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铃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我国棉虫防治中的突出难题,对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威胁极大。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我国棉铃虫抗药性的发生与现状及其测定与监测;在分析抗药性起因机制的基础上,从南、北棉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生物生态技术“压两头”、科学用药技术“控中间”的抗药性棉铃虫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抑制生长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比较了转 Bt+ Cp TI双价基因抗虫棉 (双价棉 )与转 Bt单基因棉 ( Bt棉 )对棉铃虫不同Cry1 Ac抗性种群杀虫活性的时间动态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表明 ,双价棉叶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于 6月底最高 ,7月底和 8月下旬逐渐下降 ,高于同期测定的 Bt棉的杀虫活性。双价棉对棉铃虫抗性种群 2~ 5龄幼虫的死亡率、存活幼虫体重、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 ,均显著高于 Bt棉。用 Bt棉叶连续饲养不同龄期抗性棉铃虫 ,2龄幼虫就可部分化蛹和羽化 ,而用双价棉饲养 ,5龄以下幼虫不能化蛹和羽化 ,表明双价棉对抗性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