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到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全球部分国家出现了粮食紧缺的问题。我国受益于杂交水稻研发以及对"耕地红线"的坚持,粮食储备资源丰富。自2012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和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规范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对生态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章将深入研究生态整治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陕北矿区土地污损浪费严重,利用土体有机重构方法对试验矿区耕作层进行构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建设农田,实现生态恢复。以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排界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矿区耕作层构建技术的推广实施,对陕北矿区治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河 《南方农机》2023,(18):54-56+104
笔者以陕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修复背景下陕北地区的土地整治研究,着重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在关系、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脆弱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实施目的和措施等方面相一致,两者在多元化发展理念上具有相互借鉴意义,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相互支撑。基于此,建议从生态空间修复、农业空间修复和人居环境修复等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要切实保护原生动植物的生态栖息地,做好原有耕地的农田整治修复、统一规划建设转变为复垦耕地或其他用地,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下差别化土地整治可以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求。同时未来还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资金管理及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推动相关生态修复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项促进高标准农田连片提质建设、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对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的综合性工程,也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行业在政策、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优势等方面的机遇,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进一步思考和相关建议,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再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延长县雷赤镇、罗子山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谈询问,在原有土地利用基础上对土地整治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分析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达到了建设规模为74.45hm~2、新增耕地面积7.23hm~2、新增耕地率为9.70%,对延长县雷赤镇、罗子山镇意义重大,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项目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全面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成效,论文以江苏省15个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NP-FCE法(网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土地整治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成效显著,评价结果优秀,与实际情况相符;但仍存在实施进展拖沓,建后管护弱化,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建议从制定农田生态建设长期专项计划和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入手,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模型可为类似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成效综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对象主要为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差、不具备大中型农机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耕地。主要针对地块坡度大、面积小、细碎分散、异形地块多、田间道路系统不完善等田块。在项目实施区域的选择上以具有以上特点的坡耕地为主,原则上应为田面坡度10°~20°之间的坡耕地。注重耕作田块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水足迹视角下对华北平原典型县域(景县)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方法】基于GROPWAT计算土地整治前、后的蓝、绿、灰水足迹,构建以4个整治工程为准则层、共11个指标的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体系。选用综合赋权法对景县16个乡镇进行生态绩效评价。【结果】土地整治实施后,景县蓝、绿、灰水足迹均有所增加,其中蓝水和灰水足迹增加显著;景县整体生态绩效处于较好水平,良等及以上乡镇共8个,中等及以上乡镇共13个。阻碍景县生态绩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新增水浇地提高率、新增道路硬化率、排灌密度提高率、旱地水利化程度提高率和生物丰度指数提高率。主要障碍类型为水利障碍和土地平整障碍,次要障碍类型为道路障碍和生态障碍。【结论】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景县整体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但对水资源存在负面影响。水足迹视角下华北平原区县域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模式可为相似地区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性范式。  相似文献   

9.
曹婷婷 《农业工程》2017,7(3):113-116
通过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总结,剖析我国土地整治发展中的问题,对土地整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划设计理念滞后和整治目标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土地整治要以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落实科技引领宗旨,创新土地整治理念,融合生态景观、可持续理论,完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推进示范建设,以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彭枫  丁玉娟 《农业工程》2019,9(11):67-70
绿色生态是新时代赋予土地整治的新内涵,实施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土地整治的“生态短板”。针对贵州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从空间维度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土地整治田间道路的空间架构,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田间道路沿线生态干预的4个区域,即基础的断面及延展面区、刚性材料的结构面区、交叉建(构)筑物的衔接区和施工土体损毁区,并提出了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策略在于定位其功能、优选其建材和重构其环境。结果表明,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和实用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科学有效的监管保障了土地整治工程顺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是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内容,根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农田水利灌排沟渠特征,提出一种农田灌排沟渠提取方法。通过对影像中灌排沟渠的光谱值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取值范围,通过二值化和中值滤波去除噪点后得到灌排沟渠的初步结果,最后利用Canny算子对部分有行道树遮挡区域的沟渠进行边缘补充提取,最终得到研究区的灌排沟渠。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土地整治某项目区为例,以World View-2为数据源,对提出的方法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精度达到91.46%,满足土地整治工程监管的需要。提出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微小弯曲和被遮蔽沟渠问题,可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监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推进,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等有机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凭借其轻便、高效、精确的数字地形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领域,本文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优势和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优势和不足,无人机遥感技术虽能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持,但项目实施中仍要对部分区域进行必要的实地核查。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受到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人为不合理的活动.土地荒漠化会引发沙尘暴,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了延缓土地荒漠化,需要采取防沙治沙的措施.利用造林能够起到防沙治沙的效果.林业资源在改善生态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大量土地进行整治,针对沿海地区盐碱土改良增产效果进行量化以获取整治效果.以江苏省沿海地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组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统计类比、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模型,得到综合效益评价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沿海地区土地整治成效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效较为显著,大部分指标达到计划要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各项目单项指标成效评估差距较大,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评价结果为沿海地区在土地整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潘杰华  凌宇  吴猛  张林波  杨小艳 《南方农机》2024,(7):170-172+190
土地整治项目是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文章以X省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中在可研论证、规划设计、招投标、项目施工、资金管理及内业资料归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一种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达标,笔者以定边县北畔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项目区气候条件、项目建设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及水质、周边耕地状况等方面对新增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以确保新增耕地满足长期耕种要求及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贵阳市公众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对贵阳市公众生态文明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了解程度一般,大部分人表示非常愿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大部分人持观望或无所谓态度。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性别和职业分别是影响是否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态度和反对不文明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议贵阳市全面提高公众受教育程度、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19.
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指以土地整治为重要抓手,以扩大新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产能为主要目的的政策机制,为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急剧减少,未利用地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进程也受到了巨大影响。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是基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提出的一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新途径,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事业发展,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战略具有显著影响。笔者对千阳县草碧镇龙槐塬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必要建议,以期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课题组基于实地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崇左市昆仑村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需重视保护乡村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加强农用地整理,盘活建设用地资源,并推动乡村风貌与自然保护区特色相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