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 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 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 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 采用小样方多点取样连续两年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等指标, 发现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 3个处理春季(4月)发生的杂草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 cm以下;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照的优势恶性杂草多度(Pi)高达0.788和0.759, 稻草覆盖处理分别为0.256和0.420,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恶性杂草种类较少发生(Pi值均低于0.050); 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杂草物种丰富度(S)、种群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对照, 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对照;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控草处理措施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 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间种白三叶草和稻草覆盖控制丘陵茶园杂草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展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减少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野外应用小样方多点采样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和茶芽密度等指标,结合实验室的茶叶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春季(4月)以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cm以下的杂草为主,夏季(7月)以生长快、植株高和生物量大恶性杂草为主,秋季(9月)恶性杂草开始减少,酢浆草、白花蛇舌草等生物量小、株高矮的杂草逐渐增多;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清耕对照;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清耕对照,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清耕对照;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季茶芽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清耕对照,茶叶感官评审得分高于清耕对照处理。这表明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覆盖处理对山地幼龄茶园杂草多样性及茶苗生长的影响,构建山地幼龄茶园杂草生态防控模式,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设置3个覆盖处理和1个祼地对照,分析比较其土壤温度、杂草群落结构、茶苗生长、控草成本的差异.结果:1)覆盖无纺布处理和覆盖地膜处理,有利于提高冬季土壤温度;显著减少春夏季杂草发生,杂草萌发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地膜<...  相似文献   

4.
云南湿热区柠檬果园杂草组成及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省湿热区柠檬果园的杂草种类、危害特征、危害时期调查,初步明确瑞丽湿热区柠檬果园内杂草有28种,隶属于13科,其中:菊科10种,占35.71%;禾本科4种,占14.29%;茜草科、莎草科、茄科各2种,分别占7.14%;旋花科、苋科、鸭跖草科、山柑科、天南星科、十字花科、铁线蕨科、玄参科各1种,分别占3.57%。主要优势杂草为藿香蓟、阔叶丰花草、马唐、鬼针草、野茼蒿和鼠麴草。瑞丽湿热区柠檬果园危害性杂草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大量发生。提出综合防除对策:1)以人工刈割的方式割除株高大于40 cm的藿香蓟、野茼蒿、鬼针草、小飞蓬等杂草。2)人工铲除柠檬植株滴水线10 cm以内范围的杂草。3)在生长初期,人工多次铲除铁线草、狗牙根和白茅等恶性杂草。4)柠檬园周边使用草甘膦除草剂防除杂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圩坪寺村茶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几种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不同配置方式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多样性时序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自然留养杂草(CK)、黑麦草+白三叶2种作物混播(EZ)、黑麦草+白三叶+早熟禾+红三叶4种作物混播(SZ)、黑麦草+白三叶+早熟禾+红三叶+紫羊茅+毛苕子+波斯菊+百日草8种作物混播(BZ),采用陷阱法和马氏网收集调查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留草和覆盖作物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双翅目个体数最多,蜘蛛目个体数最少。与CK相比,不同覆盖作物处理下茶园鳞翅目个体数均显著增加,但3种覆盖作物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Z处理下同翅目昆虫显著增加了92.47%(P0.05)。不同处理间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蜘蛛目的个体数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作物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处理的丰富度指数均在8月26日达到最高值,9月30日3种覆盖作物处理的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均高于CK。与CK相比,EZ处理可显著增加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Z处理可显著增加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BZ处理可显著增加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和地膜覆盖后未揭膜烟株根系早衰问题,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常采用秸秆覆盖方式来代替地膜覆盖。2018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机编草苫覆盖、稻草草段覆盖、常规地膜覆盖、露地裸垄4个处理,探究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云烟87田间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艺性状上,团棵期烟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长宽以地膜覆盖处理最优,以裸地处理最差,移栽期至现蕾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现蕾打顶后,机编草苫覆盖处理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好。2)在杂草生长方面,试验地杂草种类有禾本科、伞形科、菊科、堇菜科、蓼科等,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种群,各覆盖处理均以禾本科杂草量最大。在不同覆盖物对杂草的抑制效果上看,机编草苫覆盖效果最好。3)在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上,机编草苫覆盖的烤烟的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均价及上等烟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施用除草剂和机械除草是目前杂草控制的两种主要手段,受农田环境、机具作业能力等限制,单一机械或化学防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除草协同减量化学除草策略,选取2种机械除草方式(行间与株间)和3种化学减量比例(减量25%、50%、75%)及2种化学施药方式(全幅和苗行)组合进行除草试验。从除草效果和玉米生长方面综合研究了机械-化学协同除草方式的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机械除草方式能够疏松土壤,使除草区域的土壤紧实度降低64.4%以上。除草处理后2周,行间机械除草的株防效为83.4%,优于株间机械除草的株防效46.7%;玉米吐丝期,机械-化学协同处理的除草效果优于单一机械除草,行间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的除草效果优于同水平施药量下的株间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无论是在吐丝期还是成熟期,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大于单一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机械-化学协同除草模式可促进植株营养元素累积和作物生长;行间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高出单一机械和化学除草模式29.0%和20.4%,株间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高出单一机械和化学除草模式55.9%和5.1%;从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来看,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2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优,该处理下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协同处理。该研究明确了机械-化学协同除草策略对农田杂草防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机械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能在不降低除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除草剂施用和增加玉米产量。该研究为杂草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田除草剂减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北省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选取湖北省主要的茶叶产区(宜昌、咸宁、大悟、恩施、英山),于春、夏、秋3季采集茶叶和茶园的杂草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茶叶和茶园杂草中15种PAs,对比分析不同茶类、不同季节、不同地区茶叶中的污染情况,调研茶园杂草种类并分析其中PAs的含量,确定茶叶中PAs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杂草和茶叶中PAs的检出率分别为79.2%和20.2%, PAs的总含量范围分别为1.86~2.67×104μg/kg和1.15~34.45μg/kg。按茶叶种类分,红茶中PAs的检出率最高,砖茶次之,绿茶最低;比较5个茶叶主产区的PAs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宜昌、咸宁、大悟(恩施和英山地区的茶叶未检出PAs);比较不同季节,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夏茶、春茶、秋茶。茶园杂草调查共发现杂草种类18种,通过分析发现野茼蒿和乌蔹莓中的千里光碱-N-氧化物(JbNO)和倒千里光碱-N-氧化物(ReNO)二者含量较高;藿香蓟、鸭跖草和鹅肠草中的促黑激素-N-氧化物(Im NO)含量较高。通过暴露边际(margin of exposure, MOE)法评价湖北省茶叶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湖北省茶叶中的PAs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山地幼龄茶园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庆山地茶园中,主要研究了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保持效果,并提出:夏秋季离地4~7 cm时修剪杂草1~3次,既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降低管理成本,是实行免耕较为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茶树行间10月种植绿肥翌年5月翻埋并配施追肥,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茶树生长势,形成土壤培肥模式。两种管理模式的配套,既培肥土壤又很好地控制了土壤侵蚀问题,是山地幼龄茶园较好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施肥和除草是农业生产中两大重要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施肥位置作为一种精准施肥措施越来越引起关注,本研究调查了施肥位置与杂草防控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2间作行比,进行了玉米、马铃薯间作大田试验。杂草管理设除草和不除草,施肥位置处理包括:均匀施肥(HF)、种间行施肥(TERF)和种内行施肥(TRAF),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调查了间作玉米、马铃薯的株高、生物量、根系总生物量和产量,以及杂草生物量。【结果】施肥位置和杂草管理对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株高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产量P <0.001、生物量P=0.002、株高P=0.007)。相比于均匀施肥,在不除草情况下,种间行和种内行施肥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生物量和株高。而在除草情况下,种内行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生物量,种间行施肥仅显著增加了玉米的株高。除草对马铃薯株高无显著影响(P=0.494),但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生物量(P <0.001)。施肥位置对马铃薯产量(P=0.114)、生物量(P=0.580)和株高(P=0.772)均无显著影响。在均匀施肥和种内行施肥下,除草显著提高根系总生物量(P <0.001),但在种间行施肥下则无显著影响。不论除草与否,与均匀施肥相比,种内行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的根系总生物量(P <0.001)。施肥位置(P=0.001)和生长位置(P <0.001)均对杂草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均匀施肥相比,种内行施肥显著降低种间行和马铃薯种内行的杂草生物量,而种间行施肥对种间行杂草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两种作物的种内行杂草生物量。【结论】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中,种内行施肥结合除草,可显著促进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发育,抑制杂草生物量,进而提高产量及肥料施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盛夏覆盖对幼龄茶园土壤温湿度和杂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旭霞  毛宇骁  吴嘉璠  余继忠 《土壤》2016,48(5):918-923
江南茶区夏季高温少雨,新建茶园易受旱热草害,从而影响茶苗成活率和生长。为了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在幼龄茶园中保湿、降温、抑制杂草的效果,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设置4个覆盖处理,1个裸地对照,在杭州盛夏高温季节对各处理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及控草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晴热高温季节,黑膜、无纺布和覆草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减小温度日较差。持续晴热7天和14天时,黑膜和覆草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覆盖均能极显著抑制茶行杂草的生长,其中黑膜和无纺布处理的杂草生长量极显著低于白膜和覆草处理。所有覆盖处理都能极显著降低拨草人工费,最高效的黑膜覆盖处理可以节约8 550元/hm~2,所用工时只有对照组的24.95%,扣除覆盖成本投入,每公顷可以节约6 370元。综合比较各种覆盖材料在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控制杂草生长及降低除草成本方面的效果,发现黑膜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无纺布和覆草处理。因此,新茶园夏季覆盖材料推荐使用黑地膜、覆草和无纺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选择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圩坪寺村茶园为研究对象,以自然留养杂草为对照(CK),设置黑麦草+白三叶2种作物混播(EZ)、黑麦草+白三叶+早熟禾+红三叶4种作物混播(SZ)、黑麦草+白三叶+早熟禾+红三叶+紫羊茅+毛苕子+波斯菊+百日草8种作物混播(BZ)三种覆盖作物模式,研究了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茶园0~15、15~30 cm两个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Z处理0~15 cm土层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15~30 cm土层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而蔗糖酶活性低于其他覆盖作物处理。与CK处理相比,覆盖作物增加了0~1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且覆盖作物可改善0~1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而对15~30 cm土层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覆盖作物可提升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且4种作物混播处理0~15 cm土层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以山地茶园杂草自然生长为对照,设间种白三叶草、五节芒茎秆覆盖、防草布覆盖3种不同措施控草,研究不同控草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五节芒茎秆覆盖处理效果最好,防草布覆盖处理效果较好,间种三叶草处理有一定控草效果.综合比较,山地茶园杂草防控效果为五节芒茎秆覆盖>防草布覆盖>间种白三叶草.五节芒茎秆覆盖处理对山地茶园杂草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1977年初至1978年底,1982年12月至1984年12月,先后4年调查了广西4个市,16个县的农田杂草;采用点面结合,按不同季节,定点观察记载,共收集农田杂草91科,346属,604种。通过含种数较多的科,与广西、全国植物区系同科种数比较,初步看出广西农田杂草的特点,是以亚热带杂草为主,并有少量热带科及温带科的杂草;主要集中在11个科,其中禾亚科、菊科、蓼科、伞形科和玄参科为优势科。本文对广西农田杂草的生态分布、危害性、防除及其利用,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刈割期对梨园行间黑麦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月在梨园行间播种的黑麦草为试材,通过4月26日、5月3日、5月10日这三个不同时间取样,研究不同刈割期对黑麦草矿质营养元素和干重的影响。通过试验表明:梨园行间黑麦草适宜刈割期是4月26日,采收的黑麦草矿质营养元素总量最大,比5月3日和5月10日分别高出11.3%和8.0%,且单位面积上干重最大。本试验根据黑麦草的矿质营养元素和单位面积上的干重科学制定刈割期,减少黑麦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返还给土壤更多的养分,从而达到培肥土壤、提高果树产量和果品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秀山县稻田杂草发生危害状况及萌发、生长趋势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秀山县稻田杂草有20科32种,各地种群组合差异较大,群落结构复杂,发生频度较高的有8科9种杂草,优势草种为:牛毛毡、草茨藻、节节菜、鸭舌草等;杂草发生量大,密度高,危害重;杂草发生危害时间长,出草高峰在插秧后10~25天。根据田间草害发生态势,提出了“前期药除,中期水控、药补,后期人工拔除”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19年,秀山县开展了稻田杂草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秀山县稻田杂草种类有25科57种,其中莎草科杂草15种,禾本科杂草6种,眼子菜科4种,鸭跖草科3种,千屈菜科3种,其他种类均为1~2种。密度较大的杂草有青萍、水绵、满江红、牛毛毡、黑藻、金鱼藻、轮藻等;频度较大的杂草有青萍、空心莲子草、稗草、双穗雀稗、鸭舌草、野慈菇、野荸荠、水绵、眼子菜、千金子等;多度较大的杂草有青萍、水绵、轮藻、满江红、牛毛毡、金鱼藻、黑藻等。按照"三层三级目测调查法"调查杂草的危害等级,发现秀山县稻田杂草优势种为稗草、青萍、满江红、金鱼藻、矮慈菇、牛毛毡、水绵等。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不同浓度的镉污染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镉污染(Cd2+:180 mg/kg)条件下,Glomus mosseae对黑麦草根系的侵染率仍达到30.23%,对黑麦草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丛枝菌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镉污染对黑麦草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积累的抑制;镉污染显著降低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在重度镉污染时下降幅度最大,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较对照下降37.9%,而接种的黑麦草下降26.7%,接种菌根真菌在中重度镉污染条件下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重度镉污染下接种和不接种的黑麦草根系活力都开始显著下降,但接种植株根系活力下降的幅度小于不接种植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种AM真菌对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改良效果,为选择适宜的AM菌剂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某废弃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供试作物为黑麦草。在灭菌的土壤上,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以不接种菌剂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6次。播种催芽后的黑麦草,黑麦草生长210天,进行了8次株高和干物量监测,在黑麦草生长195天时(第8次监测),收获3个重复的黑麦草,植株样品用于分析地上部和根部干重、NPK含量,根际土壤样品用于分析pH、有机质、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其余3个重复停止灌水用于干旱胁迫处理,在黑麦草生长210天时测定了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结果】与不接菌空白组相比,接种G.m、R.i、G.e处理根际土壤pH由强酸性(4.60)提高至7.62~7.90,有机质分别提升了123.9%、126.8%、105.0%;G.m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分别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行间长期(连续6年)种植豆科植物毛苕子和禾本科植物黑麦草的苹果园,调查土壤不同深度的有机碳组分和表层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结果表明:间作2种植物后,行间土壤0—20,20—40cm土层总有机碳(TOC)、轻质有机碳(LF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显著提高;在40—60cm土层,仅DOC含量明显提高;0—20cm土层的TOC和全部有机碳组分及20—40cm土层的TOC、DOC、POC和ROC的含量在种植毛苕子后均明显高于种植黑麦草。TOC与LFOC、TOC与POC、DOC与LFOC、DOC与MBC、DOC与ROC、MBC与ROC、ROC与POC、LFOC与RO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与LFOC、DOC、MBC和ROC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种植2种草类均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并使呼吸速率日变化峰型更突出,其中毛苕子的作用效果比黑麦草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