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子无间     
正午后,父亲坐在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报纸上有我前两天发表的文章,我知道他已经看过了,又再看。我说,就一篇小文,你看多少遍啊。父亲笑笑,眼睛依然盯着报纸,说:"我也写了一辈子,感觉还不如儿子写得好呢。"我看着他,不再说话,心里却笑他的得意。听奶奶和妈妈讲,我出生时把家里人折腾得不轻,妈妈住院7天待产不见动静,在端午节妈妈一口气吃了10个大粽子后,我才心满意足地与父母相见。奶奶说起我出生后的情形,总是  相似文献   

2.
正不知不觉中父亲已离开我们快三年了,每当回到老家时,我总会睹物思人,想起父亲健在时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对我的"唠叨"。父亲虽未上过学,但他一生做事做人勤恳正直。这样的处世风格也影响了我,从小我就是在他的"唠叨"声中长大的,父亲就是我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我高中毕业后,时任我们村第十二生产队队长的父亲督促我参加生产队的一线劳动。他时常对我讲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劳动才能锻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使自己成长。"在回乡务农的六年中,我连续四年从事生产队里一百五十多亩杂交水稻制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父亲在梦里     
<正>父亲叫何云,就如名字一样,他是一个像白云一样纯洁的人。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他。父亲在我只有八个月大还在襁褓中时就因公殉职了。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对母亲说,既然是个儿子,就把我们的姓组合在一起,刚好给他取个名字,叫何曾,这名字或许就是父亲送给出生时的我的最好礼物。记得小时候,爷爷和母亲都说我这个名字太争强好胜了,要给我改名字,倔强的我一直不同意,在我心中,这是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  相似文献   

4.
中秋忆奶奶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在天堂的奶奶,此时,思念和悲伤就会交集着,一股股地涌入我的心田。小时候,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是除了过年外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有月饼吃。那时候在农村比较穷,加上当时父亲  相似文献   

5.
掌心的光阴     
1奶奶今年84岁了,靠每天出去卖粥维持生计,她的腿患有风湿,却从不舍得花钱给自己买药。每天早晨她推着三轮车出去卖粥,走几米路,就得歇一歇。有人无数次劝她:"年纪大了,就不要逞强了,去社区福利院养老吧。"奶奶坚决不去。她说她还能自食其力,不乐意去享清福。我知道奶奶不去的原因,全是因为我,因为她要给我一个家,她走了,我的家就没了。2我不是奶奶的亲孙子。2008年,我到百里外的镇上上初中。我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爸爸患有肾病,妈妈是个残疾人,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了,我上学的钱一直是全村人凑来的。那段时间,家里很久没有给我寄生活费,我的餐卡上已经没有一分钱了,怎么办呢?我一个人沿着马路,漫无目的地行走着。奶奶正在路边卖粥。她看到我,热情地招呼我:"小伙子,喝粥啊,2元一碗,要不要茶叶  相似文献   

6.
总记着那夜     
正总记着那夜。当中医的父亲教我做人的那夜。父亲出生在穷苦家庭,生活的无奈他在八九岁时便开始了中医药学徒生涯,也是在学徒的日子里,父亲与文字结下了缘。煤油灯的小舌头忽短忽长地伸吐着。我坐在灯前,任父亲暖暖且有力的手把住我握笔的手,在描红本上一横一竖地描摹着。父亲的手时重时轻,而我的手却很沉很沉。父亲的手离开了,我的手仍在不停地颤抖。我低头看着品着父亲手把住我的手写下的"学,深,无,底"四个字。抬头发现,父亲宽厚而慈祥的目光中织着许多期待。在那温和期待的目光中,我  相似文献   

7.
自带乐器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乐队,我想去参加,不过乐器要自己带。"父亲递过一根筷子,说:"你去当指挥吧。"  相似文献   

8.
大爱无边     
寒冬腊月,他降生在黄土高坡的一个小村子里,这是一个贫寒的家,瞎子奶奶、哑巴妈妈和老实迟钝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到来,一家人自然高兴的喜颠颠的,几近文盲的父亲费了好大的劲才给儿子起了个名字——李冬宝。  相似文献   

9.
收麦记     
<正>6月11日下午,接到父亲电话,问我明天有没有时间和他一起回老家收麦子。由于第二天有一个较重要的夏收调研活动,接电话时我正在地头落实细节。于是和父亲讲,等我忙过这三两天再收吧,让小麦多长几天收成也会好一些。父亲在电话中忙说:"不急,不急,你忙你的"。6月12日晚上,我一身臭汗刚回到家,手机响起,父亲略带商量地说:"老家人打电话来说,如果明天不回去收,割麦机就走了,要不明天回吧?  相似文献   

10.
近日雾霾严重,各地网友纷纷要求为PM2.5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网友答案真是百花齐放,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更有稍微性感一点的叫"喂人民服雾"!面对着日益加重的雾霾,大家不禁要问:中国这么严重的雾霾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搜了下百度百科,度娘告诉我"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  相似文献   

11.
照相     
星期天,我背着数码相机回故乡采风时,看望了80岁的奶奶,见她脸庞和额头上那越发深浅不一的皱纹,才真的感到日月如梭. 见奶奶在房间里穿针引线,很有精神的样子.我说,"奶奶,我给你拍张照片好吗?""老成这样了,没有什么好拍的.""奶奶,等你满九十岁,一百岁时我再给你拍照,到时再看看你今天的照片,那肯定会感觉现在还很年轻呢."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我在电业局应聘面试时,考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你父亲从事的工作了解多少?"我深深陷入了思考.父亲是一名电力员工,每天起早贪黑,究竟在忙些什么呢?突然发现,自己对父亲的工作一点儿也不了解. 一个夏天的周末,我决定跟着父亲下乡,亲身感受一下他的工作.这天早上6时30分,匆忙吃过早饭,我跟着父亲出发了!父亲今天的任务是要测量4个农村混合台区.乡下的道路崎岖不平,车子走过去,一片尘土飞扬.测量线路,画草图,做记录,我帮助父亲做这些工作.炽热的阳光照在身上,火辣辣地疼.  相似文献   

13.
195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改变了我父亲的命运,使我父子俩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6月15日,境内降雨量达243 mm,受灾农田为10 383亩(1hm2—15亩).区公所为了尽快恢复农田,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抗洪救灾,购进了2台抽水机,2台宁波7.4 kW柴油机,成立了农机站,把我年仅17岁的父亲调来当机手,通宵达旦在一片汪洋的农田中排水.事后,区公所领导见我父亲能吃苦耐劳,就任命他为农机站站长,但领导的兵只有一个.我父亲当了"官",就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因为手上有了"动力"(当时柴油机叫动力),不能让这个千斤万两的铁砣睡觉,要它响起来,于是我父亲就和他的"部下"合计,上下求援,四方游说,又找农业生产合作社借款,在汉口购买了扎花机、磨面机、脱米机等.当这些机器运回后,前来看稀奇的群众挤破门庭,人们奔走相告,父亲更是神气十足,机器安装好后,专门为老百姓廉价加工,收取极少的"油钱",偿还借款.  相似文献   

14.
他叫杨康,他的父亲叫杨明成。2011年6月,在读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杨康,创作的一首《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的诗歌,在《人民文学》等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奖金一万元。消息传出,诵读这首诗歌的人,无不被诗中的父子情感深刻地纠结着,体验着,诗歌  相似文献   

15.
<正>一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随参加"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2007年年会"的专家和代表乘车来到位于黔中安顺的一个叫鲍屯的"屯堡"村落进行古水利工程考察。实话实说,此次考察我主要是冲着"屯堡文化"去的(并未想到后来参观鲍屯古水利工程会强烈打动我的心弦),因为事前我已从有关人士那里讨来信息,鲍屯系黔中一带当年少数早期建设的古屯堡之一,这就激起了我访古探幽的好奇心。来前做功课,知"屯堡文化"起源于600年前大明洪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父亲在家种6亩烟叶,收入1.8万元,比我在外打工还合算,今年我不外出打工了,准备购买一台烟草旋耕机,大干一场,实现经济收入翻一番。"近日,松桃自治县大兴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只"特克赛尔"青年种公羊,我的祖籍是荷兰,但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大家都叫我"孤儿特克",简称"孤特"。我把童年和少年的经历记录下来,奉献给饲养肉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我叫王中玲.今年52岁。回首50多年的人生历程,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最难忘、最自豪的是我当上拖拉机驾驶员,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的那段岁月…… 我的祖籍是安徽省凤阳县王家户庄,父亲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是一位铁面无私的老军人。母亲是山东省乳山县人,1947年参加解放军,从事医务工作。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们都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  相似文献   

19.
老婆怎么选     
"我该怎么办呢?"一位想结婚的年轻人对他的朋友说,"每个我带回家的女朋友,我母亲都不喜欢。""这个好办。"他的朋友说,"你只要找一个像你母亲的就行了。""早就试过了。"他说,"但那样我父亲又不喜欢。"  相似文献   

20.
生活百科     
念高一时,同学们人手一台袖珍收音机,很让人眼馋。我来自农村,家里穷,能念书已是一种奢侈,当然就别提拥有一台收音机了。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一种得到一台收音机的强烈渴望,一口气走了30多km 山路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台收音机。”父亲听完后便低着头叹气,母亲则侧过脸去抹泪。我的心一痛,忍着泪两手空空地连夜回到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来找我,把我叫到校园中的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着最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