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中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教学整合越来越重要,通过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特点的讨论,分析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整合发展途径,进一步实现教学“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芳丽 《现代农机》2023,(6):119-122
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采用成果目标导向,深度挖掘与机械制图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构建融思政元素软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新体系,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实施几年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其他工科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钱胜  郭东旭 《南方农机》2023,(5):196-198
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课题组以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基于智能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办学定位、智能制造专业实验设备等内容优化该专业的培养方向,提出了紧跟学科前沿,以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为依托进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优化,缩减画法几何的陈旧内容,丰富工程制图部分,促进三维数字化建模内容与力学、设计等部分的交叉融合,在机械制图测绘中引入三维造型设计、3D打印、数控加工环节,夯实学生绘图与设计能力,增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地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制图课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实施“做学教合一”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文章主要探索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实施“做学教合一”的路径,从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明强 《南方农机》2023,(11):184-186
【目的】“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学生学习三维软件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不能满足此课程的教学需要,应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方法】将OBE理念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从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采用“教学继续开展,改革先行”的方式,不断优化、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掌握实践技能的水平。【结果】该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能力,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结论】基于OBE理念,以学习产出作为依托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班集体之间的团结,为“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为培养综合性应用技术型人才助力,进而推动职业教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机械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相关院校及教师顺应信息化,基于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开展《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文章针对信息化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创新策略,旨在为相关院校及教师开展课程模式创新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改进。文章讲述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制图和CAD课程改革,重点描述了如何借助互联网大平台进行机械制图和CAD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提高高职院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3+2"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的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高度融合,将中职的"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整合为高职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门课程,实现了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有效衔接."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绘制落料拉深复合模工程图"作为教学项目,按照"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并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郑娴 《南方农机》2019,(8):107-107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电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文章对基于提问教学(PBL)和《机械制图》课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问题构建和操作流程两个方面对把基于提问教学(PBL)引入《机械制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机械制图课程的促进作用,比较了solidworks软件、proe软件、catia软件在机械制图课程三维建模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劣,描述了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微课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优点,对AR增强现实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平面立体图形和习题集的呈现方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墨蓝云班课为例,总结了云课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云课堂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学生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随着三维CAD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机械制图的项目化教学之中,并且起到重要的作用。三维CAD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文章对三维CAD技术在机械制图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为指导,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切实的改进思路。该课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工程类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以“体”为中心,从三维物体入手,引入三维软件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介绍了UG软件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弥补了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机械制图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科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探讨了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机械制图技能。  相似文献   

15.
对数控加工专业来说,机械制图课程是当前技工院校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学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影响其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学好机械制图课程还是很关键的.这样可以在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并利用这样的方式来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操技能、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为己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机械制图课程开始与机械加工、装修、调配、设计等活动对接。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开始结合现代教育改革的有关要求重新规划授课模式,在教育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方面确定符合教育要求的全新框架,以为学生机械制图能力、空间思维等重要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文章结合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特点展开分析讨论,为从业人员在新形势下做好机械制图课程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培养工程领域人才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显得尤为关键。该文以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切入点,基于教学改革原则,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构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设置两个班级开展教学试验,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创新思维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在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研究结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进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教学经验与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8.
姚会敏 《湖南农机》2016,(3):115-116
根据学生基础,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实践两个底线为标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职技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而机械类专业是职技校主要开设的专业之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也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给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距,而在这个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为提高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可将机械制图课程和AutoCAD课程进行融合。文章就从这两门课程融合后的必要性展开论述,提出了如何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进行融合,以适应职技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机械制图”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现讲授方式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以多种教学手段为载体,在增加有效课后反馈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和思政的有机融合,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