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  杜彦斌  陈鹏 《南方农机》2023,(24):178-180+183
【目的】在“新工科”以及“智能制造”专业的建设背景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以及实践环节不足等,亟须解决这些问题。【方法】课题组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提出“双线”结合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预习,提高“线下”教学的效果;提出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对知识点的关联进行梳理,采用动画或视频,对复杂数学模型变换的过程进行展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措施,利用学校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测试系统的搭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感受测试系统实际工作过程。【结果】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结论】可有效解决现阶段“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而为将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科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转变。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分析机械、电学、自动控制学科融合的特点,对课程进行改革与重组,搭建出新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完成一体化综合实训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4.
李燕飞  吴加宁 《南方农机》2023,(12):163-166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查和实践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如何将新工科的内容融入到各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是教育领域各部门的关注重心,也是农业工程专业发展与教学的落实点和突破点。基于此,课题组从毕业设计的理论实践与创新、选题设计、开题时间安排、文献查阅和论文评分标准5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新工科+人工智能”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改善建议,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自主创新,为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促进“新工科+人工智能”的新型教育。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新工科建设,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以满足当前高校培养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主,结合智慧教学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课程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胡博文 《南方农机》2019,(9):213-213,221
本文通过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效目标、特色和创新点、作用和意义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进行阐述,对课程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站、论坛、APP等进行了充分认证,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现代测试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基于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问卷调查,分别开展线下传统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本科生混合教学中课程实际状况,明确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从学校管理、教师角色改变和学生思想转变等角度提出要求,分析了高等院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所面对的困境和难题,可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尹霞  张冠勇  凌旭  戴俊良 《南方农机》2022,(19):176-179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主要存在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共享共建不足,“岗、课、赛、证”等方面关联性不强、难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群内教师队伍架构单一,课程知识与企业应用存在偏差等问题。为解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核心问题,课题组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提出了以“1+X”证书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共享型课程体系;“岗证—课标—赛训”三环滚动式融合机制,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全过程融合;持久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多元化发展等教育教学对策。根据专业群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构建并在教改中实践了“底层共享、中层特色、高层先进有别”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岗证—课标—赛训”三环滚动式融合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联动培养长效机制等,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与时偕行。教学实践表明,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可使专业群内的学生广泛受益,教学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背景下,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分析对象,详尽分析了其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积极推动“互联网+”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混合式金课;删繁就简,发挥工程主导,突出专业导向;以赛促教,积极提高学生创造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等一系列教改举措。教改结果证明: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上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过硬、思想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有利于打造“金课”。  相似文献   

10.
11.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工程伦理教育尤为重要。论文开展了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历程、教育特征、教学手段、内容创新方面的比较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围绕课程内容优化、案例库建设、混合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方法和途径探究,提出了“大工程伦理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全面嵌入、产教平台搭建、专业师资提升、教学资源丰富和本土教育方法改革等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介绍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在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同时提出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改革措施,为专业群建设在产教融合及国际化方面提供借鉴,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相似文献   

13.
专业建设是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提高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本文对自动化专业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对地方应用型院校自动化专业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智能制造的发展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出应具备机电基础知识牢固、实操技能扎实、新设备适应能力强的要求。由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其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对传统机械类课程体系进行升级与补充,强化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联系;探索开发综合性实训平台;进行综合性教学案例设计。最后,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能够依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赛教结合创新项目,以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口径过窄的问题,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智能制造时代的实际人才需求明显不吻合。课题组基于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归纳了该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对当前的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以期全面推动我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智能制造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博 《现代农机》2023,(3):114-116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高等院校为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人才,就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顺应时代变化。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梳理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适于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财经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意义,分析了财经院校工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财经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加速财经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新工科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和校企融合等方面对汽车类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创新,探讨了如何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满足新形势下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郎超男  徐乐  朱玉斌 《南方农机》2023,(16):192-194
新工科理念提出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复合型、创新型,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因自身特殊性更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和适应新工科要求,课题组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监督等方面对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量身制作”,对制定出的方案和实施过程加以落实和管理,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等实施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建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等闭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要求,满足新时代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