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河北省农耕活动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对守护传统文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究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意义、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袁江洪 《核农学报》2024,(1):213-214
<正>农耕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核心活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表达农耕主题的重要艺术载体。农耕题材的水墨画作品通过描绘农田、农民、农具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原了农耕社会的劳动场景。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诠释着农耕的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农耕题材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农耕题材中国水墨画创作方式,为农耕文化传承提供保障,也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愈发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发掘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量,最终可达到保护国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目的。因此,笔者在参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1972-2019)”(20YJC760003)的过程中,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一书作为参考素材,重点围绕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旨在助力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乡村旅游这一产业模式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显出贫困地区的乡土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中融入农耕文化意识,有利于让群众更全面地认知当地乡村的特点,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度。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及农耕文化的价值,针对当前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赵婷 《核农学报》2024,(1):215-216
<正>2022年7月18日,党中央在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所致贺信中强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研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来的首要重点与切实途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内涵赋予了乡村旅游新的活力。长安鼓乐作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鼓乐形式,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民乐乐种。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融入长安鼓乐,既可以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为长安鼓乐的传承提供新的路径,实现长安鼓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但是长安鼓乐的传承却面临着现代化冲击的挑战,需要适应当代游客的需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需深入探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长安鼓乐的传承路径,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2022年11月,“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举办,主办方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农学...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中形成的地方优秀物质、文化财富。我国农耕文明悠久,饮食文化深厚.特色品牌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对于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效.提出了促进农产品地理...  相似文献   

7.
优秀农耕文化覆盖范围广、发展历程长,聚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农业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以及经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与相关经验的拓展。整体而言,优秀的农耕文化结合了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是优秀文化的积累。将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治理工作,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创建更规范的管理体系,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治理活动,丰富村民的知识架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此,分析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的联系以及两者融合的理念、存在的问题,探究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石。因此,以南通市为例,探析南通市部分农耕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西江流域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域环境、多元文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迫切要求其走保护性旅游开发之路。当前西江流域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良好发展,应积极探索保护性旅游发展方式,从宏观上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发展;引导居民参与,营造文化遗产传承氛围;注重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在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乡村旅游所蕴含的乡村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动因。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形象塑造及宣传,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强调乡村旅游产业的区域特色,强化浓郁的乡村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民族发展的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建立文化,良好地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髓所在。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乡村文化发展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精神领袖",促进乡村居民精神和文明素养的重塑与丰富,推进乡村发展走向更宽阔的道路,处理好转型期乡村发展带来的"文化失衡",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在提振当地农民精气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2年7月,中国农...  相似文献   

13.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相似文献   

14.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相似文献   

15.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通过游览可从中体验农事乐趣并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农耕文化涵盖内容丰富,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各有不同,如何将富有地域性特征的农耕文化更好地融入观光农业环境的展示氛围,营造更加富有地域性特征的体验感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迫切要求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本文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进行价值探析,即以传统文脉赓续与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文化振兴,以特色农业经济变现助力产业兴旺,以生态农耕智慧与标准技术流程推动农业“两型”发展,以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本土培育与外部回流,以多元主体合力实现组织振兴。在此基础上提出5点具体实现路径:品牌建设,加强宣传;培育龙头,壮大集群;组织协作,共同推进;规范品质,强化监管;人才培育,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是农耕文明的优秀成果。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大批消亡,许多文化与文明随之隐没消逝,生态博物馆建立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地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实行整体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态的保护模式。江南最大的孔氏家族聚集地传统村落漆桥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因近代战火和城市化的侵蚀逐渐走向衰败。基于此,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漆桥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探讨漆桥村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探寻一条适合当地整体保护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繁荣背后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提高乡村生态建设水平,弘扬生态文化,能促使农村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探究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分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蕾  王克强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0):252-258
为指导特大型城市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发展,该文基于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开展上海市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模式研究。研究将上海市农业多种功能确定为农产品供给、社会保障、文化和休闲以及生态调节4种,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空间分布情况和自然本底、土壤条件、区位交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但相关性特点有所差别,利用好这些关系是因地制宜利用农用地的关键。单项指标的聚类分析将上海市各街镇农业多种功能聚类为5种发展模式,分别是生态结构型、传统农业型、农耕文化型、文化休闲型和功能均衡型发展模式,多功能发展模式呈圈层分布,依次是文化休闲型、农耕文化型和传统农业型发展模式街镇,而生态结构型发展模式的街镇穿插在文化休闲型发展模式街镇中。将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空间分布图和农业功能区规划图进行对比分析,街镇农业发展模式和规划农业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人工修筑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5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广;(2)淤地坝传统的修筑技术和坝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准则和先民智慧的生活理念;(3)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与科研价值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