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萍  杜静 《南方农业》2022,(4):174-176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半城镇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以山东省滨州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滨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议,包括推进农业标准化、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现实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着重提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大省,在过去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相比较而言,农业现代化发展却明显滞后,针对这样的问题,江苏省亟需进行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缓和城乡发展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是推动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基于此,通过对常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找出两者耦合发展失衡的问题,并期冀给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韦萍  韦方智 《南方农业》2022,(5):198-20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介绍了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分析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以产业兴旺为中心、立足柳江优势、着力破解瓶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发展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具有柳江区特...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保障是成本分担机制,个人成本、企业成本和政府成本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分为职业培训成本、社会保障成本、保障性住房成本、城镇基础设施成本和私人增加的生活成本5大部分,通过设定各项成本的权重值,计算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成本为4 907 353.121万元,以此作为基准值,通过比较确定权重值的优越性。利用这种方法有助于为推进株洲市全市范围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从轮台县阿克萨来乡农村微观单元视角,对阿克萨来乡农村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优势、资金投入、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供销平台等重点方面的症结作出结构调整与优化顶层设计,兼顾因地制宜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8.
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发现当前农民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素质培养起到的作用,提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策略。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农民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成为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方长英  包玲芹  徐波 《南方农业》2021,(14):118-119
新型城镇化理念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其具有人性化较强的特点,不仅能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对现阶段村庄规划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村庄规划发展理念及路径2个层面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以期提高乡村规划的有效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发展关乎经济民生,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之间的问题,实现城乡间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妥善地解决失地农民的身份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主要受4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环境和城镇生态环境。研究结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因而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应该致力于高效高产的农业发展,处理好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是农村进行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经济进步改变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改革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改革任务与实践形式等进行了调整,城镇为城乡土地资源的整治开发提供了有效指导,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基于此,从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优化土地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同时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广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基于此,针对广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相对应对策,以期达到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土地流转的速度,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深深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作为重要的农业大区,近年来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进行了探索。据此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矛盾,以期为土地规模化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矢量化。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组合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向的差异影响,并规避相关案例研究中综合分值法的使用对评价指标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考虑不足,融合了分层次评价和综合分值法2种方法,构建出两步评价法,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分区的评价。两步评价法:1)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指标体系及多逻辑条件评价标准,实施分层次评价,剔除禁建区并得到农业产业优势、居民点整治潜力及迁聚条件、居民点综合经济和区位条件分级结果。2)选择判别评价法,结合并继承第1步评价结果,建立重构判别准则,进行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并将昌黎县宜居评价结果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图叠合,调整并完善昌黎县居民点空间迁聚规划方案及策略。该研究结果将昌黎县分成优农区、优城区、分流区和低保区,分区提出迁聚重构策略,并结合昌黎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了"昌黎县城—一级小城镇—二级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针对昌黎县居民点迁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方案有利于加快昌黎县"十二五"和"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该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光伏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研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方法,构建光伏扶贫生态系统服务指标评价体系,以及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以补偿对象的经济损失得以弥补为目的,补偿主体支付补偿后经济价值仍有富余为可行条件,提出3种可行性补偿方案,通过对受益者与影响环境者在经济、环境、社会维度获得的经济价值进行再分配,确定补偿标准,比较判断补偿后的脱贫情况。以炎陵县地面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例,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代表性县域光伏扶贫项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第1种补偿方案,贫困户既是补偿对象又是补偿主体,人均获得补偿净收入1 294.09元,无法实现脱贫;第2、3种补偿方案,贫困户仅作为补偿对象,不支付补偿,人均收入达到3 527.3元,高于最低脱贫标准;延寿县、水城县和大通县的生态补偿效果与炎陵县一致。结果说明,通过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将协同实现。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型农业已日益成为国内外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广州市农业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产业化和基地化生产特色也日益凸现,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已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等典型模式,在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将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逐步形成新的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