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秀山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山县水稻病虫害较多,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纹枯病为害较重,本文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介绍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稻赤枯病、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涪陵区南沱镇水稻病虫害特大发生年,最为严重的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文章介绍了2009年南沱镇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成灾原因,总结了2009年的具体做法及经验,提出了建立行政干预加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统防统治防控体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晚稻上施用四种药剂有效防控水稻"三虫三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晚稻用药三次,从而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成本)、有效控害(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和增效增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示范,晚稻全程用药模式取得了成功,每季晚稻减少施药1~2次,防治3、4代二化螟效果分别为93.70%、92.0%,防治4、5代稻纵卷叶螟效果分别为93.9%、91.8%,防治4、5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3.91%、95.44%;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84.6%;同时,也对稻曲病和稻瘟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晚稻平均产量增加61.50 kg/667 m2,平均增收179.20元/667 m2。  相似文献   

6.
探讨真菌药剂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水稻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测定出绿僵菌CQMa421施药后14天稻飞虱防效达71.11%;稻纵卷叶螟防效达73.8%,对蜘蛛、黑肩绿盲蝽、寄生蜂等害虫天敌种群数量无影响,较大程度改善水稻田生态环境,可在绿色水稻基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种群控制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害虫种群的优化管理和预测等研究中的应用,以稻纵卷叶螟第二代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稻鸭共作系统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及鸭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框架模型,并利用STELLA软件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当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初始的百穴卵量为100粒,稻田蜘蛛密度为每百穴12.623头,如果同时考虑鸭对3龄幼虫期稻纵卷叶螟卷苞60%的捕食率,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密度可降至每百穴9.129头,鸭的捕食可使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卵期末的百穴卵量减少约6.7%  相似文献   

8.
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多年来,我国在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其中,在理论研究层面,主要涉及鸭稻共作对稻田养分循环与能、物流特征的影响,对病虫害的防控和天敌害虫动态的影响,对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控,对水体环境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特征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水稻生长性状及水稻群体结构形态建成的影响,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水稻品质、产量、综合效益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利用鸭稻共作控制福寿螺的效果与机制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在技术层面,主要开展了鸭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直播方式下鸭稻共作生产技术、免耕抛秧养鸭技术以及其他鸭稻共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包括鸭稻共作的生态效应与机制及其长期定位研究、鸭稻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研究,以及与全球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的关联与接轨研究。  相似文献   

9.
稻田病虫害生态防控模式及其在西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和品种多样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病虫害危害程度加重,防控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病虫害防治过分依赖化学药剂,造成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基于此,通过对传统优秀农业植保技术的挖掘、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一些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关键技术的生态综合防控模式正被广泛应用并进行示范推广,逐渐显现出病虫害防治和减少农药施用的优势。本文总结并梳理了当前西南稻作区主要的稻田病虫害生态防控模式及其应用成效,结果发现:杂糯间作的品种多样性防控模式可有效控制稻瘟病,但增加了劳动量;稻鸭共作的生物多样性防控模式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福寿螺和杂草,但对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要求较高。此外,对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农药、植物性驱虫剂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等生物防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重庆市秀山县组织开展无人机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试验、示范,将无人机与机动喷雾机、电动喷雾器、静电机动喷雾机进行对比试验,并开展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无人机静电机动喷雾机机动喷雾机电动喷雾器,而添加飞防助剂的效果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异常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子市场放开、农产品流通贸易、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异常,表现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暴发频繁,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等新病害时有发生并逐年加重;细菌性条斑病、稻水象甲等检疫性病虫害传入文山市的危险越来越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任务加重,难度加大,使病虫测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文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在重庆市垫江县采用农药"福戈"对水稻螟虱类害虫的防效作了初步示范。示范区每667 m2用福戈(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8 g防治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对照区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防治稻纵卷叶螟、40%毒死蜱乳油80 mL防治水稻二化螟、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 g防治稻飞虱,结果表明,福戈的防效优于对照农药。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推广应用30多年,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要实现杂交稻的高产栽培,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水稻种植为例,从优良品种的选择及秧田期、本田期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及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提出了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科学...  相似文献   

14.
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华 《南方农业》2007,1(4):94-96
秀山县2006年病虫发生特点表现为:稻飞虱发生早,危害重;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危害程度轻于上年;二化螟偏重发生,螟害问题日益突出;稻瘟病中等流行,危害呈下降趋势;稻纹枯病危害加重;玉米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蔬菜病虫种类多,发生面广;柑橘红蛛蛛发生偏重,虫量居高不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主栽品种抗性较差、病虫基数高、栽培制度有利于病虫发生及危害、气候条件有利、耕作粗放、传统不良习惯及防治水平较低等方面。根据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以保护和利用天敌为主,辅以喷施生物农药,控制和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水稻主要病虫害在早稻上的为害损失,通过8个处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同病虫为害,水稻减产幅度不一,按减产幅度从高到低排列,主要害虫依次为稻飞虱、纹枯病、螟虫、卷叶螟、草害和稻瘟病。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对晚稻主要病虫害做了防治与不防治的对比试验(在不防某种病虫害的试验小区,对其他病虫害实施正常防治)。当年晚稻试验田间卷叶螟和稻瘟病轻发,二化螟和稻飞虱中发,纹枯病偏重发生。结果初步表明:全不防区与二化螟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稻谷减产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各主要病虫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投入产出比为1∶4.11。卷叶螟不防区比常规全防区效益更好,这是否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比较轻的年份,有的病虫害防治是没有效益的,值得今后进一步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虫害防治是水稻从种植到收获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基于此,针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和论述,结合水稻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LED多光谱交替发光太阳能杀虫灯对稻田害虫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种植期间害虫轮流发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的危害性最大,为了降低水稻害虫的发生率,防止农药的滥用,最好是采用物理防治。试验根据害虫的趋光性的波段范围以及夜晚活动旺盛时间(扑灯节律)的差异,研制了一种 LED(light emitting diodes)多光谱循环式太阳能杀虫灯,实现诱捕害虫的最大化。试验结果发现该灯对水稻害虫有较大的诱杀力,期间诱杀稻纵卷叶螟32.5%、二化螟25.6%、三化螟25.15%,各类稻飞虱占9.35%,其它害虫类别6.90%,灯区较对照区减少药剂防治2次;该灯对益虫的影响较小,诱捕的益害比为0.0089∶1,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该灯能有效地杀灭水稻害虫,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PCA和PNN的水稻病虫害高光谱识别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水稻病虫害准确、快速的识别是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基础,同时对灾害评估也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选用在水稻孕穗期时测定的两期受稻干尖线虫病危害的水稻叶片光谱数据和于水稻分蘖期时测定的两期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水稻叶片光谱数据,通过对水稻叶片的光谱特征分析,选用可见光波段(490~670 nm)和短波红外波段(1 520~1 750 nm),用主成分分析技术(PCA)对上述光谱波段进行压缩,获得主分量光谱,最后结合概率神经网络(PNN)对稻干尖线虫病和稻纵卷叶螟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对水稻病虫害的识别精度高达95.65%。研究表明,PCA和PNN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多种水稻病虫害进行快速、精确的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