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显示,水稻稻瘟病不仅影响水稻的常量与水稻的米质,而且还对水稻种植业产生极大的危害。可见,当前探讨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已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稻稻瘟病的危害以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策略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2.
水稻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其种植过程中,多种病害会影响到水稻的健康生长。例如,稻瘟病是水稻生长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有多种类型,会对水稻不同生长期造成不同的影响,进而造成水稻减产的情况。在水稻种植中,应结合地方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做好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提升水稻产能,促进当地农产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结合勐腊县地区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及防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的发生易使得水稻的生长过程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水稻产量减少、质量降低.结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探讨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提出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加强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发挥基层各部门的联动机制等开展防治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业气象因素影响稻瘟病发生分子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子囊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活动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水稻及稻瘟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水稻和稻瘟菌间的互作机制已日渐明朗。水稻对稻瘟菌的抗性主要来自于自身体内天然免疫机制对病原菌入侵的有效阻止,同时病原菌能够通过抑制水稻的基础免疫从而使易感水稻品种致病。稻瘟病的爆发和流行需要具备3个必要的条件:易感水稻品种、致病的稻瘟病菌群以及适宜致病的气象因素。因此气象因素是控制稻瘟病爆发和流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立足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稻瘟菌侵染过程、稻瘟病发病过程及特征、水稻抗病机理等方面对水稻和稻瘟菌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温度、光照、湿度等气象因素对稻瘟病菌致病和水稻抗病的影响,并初步对其影响稻瘟病爆发和流行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以寻求防治和控制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最佳方法,为合理防控稻瘟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需要大量的粮食才能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害。水稻稻瘟病与白叶枯病和纹枯病被称为水稻的三大病害,是影响水稻生产质量的主要病害。结合水稻种植工作的经验,主要探讨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当务之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上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是未来作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空间诱变手段可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改良,且已育成多个抗稻瘟病优良品种。本文对近20多年来水稻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如空间诱变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等,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空间诱变变异机理和开展水稻空间诱变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特别重视农业发展。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面积广阔,但是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水稻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在进行水稻种植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水稻抗病能力,确保水稻产量。基于此,分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产生病害的原因,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当前水稻病害问题,对综合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探究和分析。包括水稻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为今后的防治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种植和生长中,会出现一些病害,给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基于此,为了提升水稻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对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水稻主要病害和相应的防治技术,包括稻瘟病及其防治技术、立枯病及其防治技术、稻曲病及其防治技术、白叶枯病及其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水稻种植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其中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实现高产、高质种植的重要保障。当前,在水稻种植中,稻瘟病、长腿水叶甲等病虫害十分常见,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基于此,分析了水稻的常见病虫害,以及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科学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农药、科学养护管理、做好田间管理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水稻高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在发芽侵染水稻组织时,水滴的存在是必要的条件。作者在进行甜菜病虫害防治及稻瘟病的防治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叶面结露测定计,通过模拟试验测定叶面水滴的形成量和种类,建立稻瘟病的标准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省仁寿县2001—2015年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与对应年份的气候条件,探寻影响稻瘟病的关键气候因子,为稻瘟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稻瘟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苗期、抽穗期降水量越大,稻瘟病发生越严重;水稻孕穗至抽穗时期最易感病;稻瘟病与日照时数、雨日数等气象因子无明显相关性。提出建议措施:选用抗病水稻品种,重视药剂浸种,控制初期苗瘟和叶瘟发生;搞好其他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被称为水稻的4大病害之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但以孕穗至灌浆期发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目前该病在我国长江以南稻区普遍存在,由于该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基于此,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机理,并提出了防治策略,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入田280FS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入田280FS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农民防治稻瘟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为入田280FS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设置其他药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30个小区,小区面积40 m~2,随机区组排列。结果:经入田280FS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的种子,对叶瘟的防治效果显著,苗瘟防效最高达到73.05%,同时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但对水稻叶瘟和稻颈瘟防治效果不佳。结论:试剂在水稻生长前期对稻瘟病预防效果显著,同时对增加产量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是湖南省平江县幕阜山区水稻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常年发生面积在3%~10%,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的抗性差异,易感原因为温度适宜、湿度较高、降水较多,栽培管理上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高海拔小气候影响以及防治技术落后。建议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及时处理越冬菌源,科学栽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减轻病害程度,控制病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是水稻3大病害之一,会对农民的增收造成影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一旦稻瘟得不到控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的绝产,甚至影响其他行业。基于此,结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属于水稻种植中一种常见的病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较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科研人员从分析生物学角度出发,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发生稻瘟病水稻的抗瘟基因进行研究,借助于该种基因研制可以有效抵御稻瘟病的水稻品种,以此控制稻瘟病的发病率,实现水稻生产数量和品质的提高。基于此,对当前稻瘟病的发病原因、抗病基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结合研究成果分析了分子标记的定义,种类,重点介绍了分子标记在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ue)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品种,在吉安和石城进行混合间栽防治稻瘟病研究。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试验均表明,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明显控制效果,特别是感病优质糯稻品种混合问栽后,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下降,其防治效果达82.14%~95.91%。混合间栽对杂交稻稻瘟病也有一定控制效果,防治效果为40.82%~70.87%。与净栽相比,水稻产量增幅在6.03%~11.81%之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FUZZY数学原理,探讨了用气候因素对农业病虫害进行FUZZY预测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构造各项气候因素适宜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的隶属函数,然后用FUZZY贴近度确定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程度,从而对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进行FUZZY预测。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稻瘟病抗氧化酶值早期预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杨燕  何勇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135-141
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种植的真菌病害,早期预测病害源头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手段。在病害症状显证之前实现早期预测,能从源头上更好地遏制病害,阻止分生孢子的大量繁殖,达到稻瘟病早期防治的目的。该文通过连续分时段测定水稻稻瘟病潜育期稻苗的高光谱图像和相对应的稻苗抗氧化物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酶值,利用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稻瘟病潜育期内稻苗冠层高光谱图像与抗氧化酶SOD酶活之间的关联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全光谱信息建立的SOD酶值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校正集相关系数RC=0.9921,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5.135 U/g;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274,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ESEP=8.634 U/g。出于建立更为广泛应用的稳定的多光谱成像检测系统的需要,基于选定的6个特征波长526、550、672、697、738和747 nm建立了简化的SOD酶值预测模型,该模型的RC=0.6945,RMSEC=17.92 U/g;RP=0.5488,RESEP=22.0085 U/g。研究表明,在水稻稻瘟病潜育期内,通过高光谱图像反演相应的SOD酶活性信息,推断水稻稻瘟病病害胁迫程度信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