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春怡 《南方农机》2023,(14):109-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乡村人才作为支撑,政府应加大培育乡村人才力度,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其一,应打破乡村发展的封闭性,调动本村农民与外来人才在生产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其二,利用乡村新兴产业吸引人才,将电商农业发展成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服务业发展;其三,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乡村复合型人才,开展创业型农民培训、新型特色产业农民培训,并与当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其四,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基本内涵,科学遴选培育对象,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架构;其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手段,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定向引进乡村人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胜保障。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要有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文用详实的数据,从对乡村振兴支撑能力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农业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下乡创业人才、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面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人才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有助于彰显乡村振兴活力,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还要意识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选拔过程不够规范、培训主体力量不集中、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因而要着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内生动力,构筑职业农民培育协同发力作用机制,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必要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于丽丽 《南方农机》2023,(18):121-124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为了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笔者从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农村人才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势,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与方法。基于农村人才数量少且整体质量不高、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等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头雁”、培养技术型农民、适时引入农村科技人才、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等策略,以期将农民培养成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提高农村的经济活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林福谢 《南方农机》2023,(9):115-117+121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引导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同时也要积极重视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职业教育因独特的优势,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中开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乡村文明、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培养出符合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群体。基于此,笔者阐述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社会地位感知较弱、服务能力弱、教育发展不平衡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难题,提出了要充分挖掘职业教育的效用,通过加强职业教育自身内核建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法制建设,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基础。为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坚实的人才支撑。基于此,总结了大荔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落实情况、主要做法,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严重短缺,正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掣肘。涉农职业学校是培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职业人才的一支中坚力量。培养造就大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服务“三农”的职业人才,是涉农职业学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培养人才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型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四川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宇琦 《南方农机》2023,(3):121-12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有着多重角色要求,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作为人才支撑者,乡村教师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发力;作为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者,乡村教师多方面跟进农民继续教育;作为“乡村”教师,教学活动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情怀。乡村教师自带人才培养功能、乡土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治理参与功能,这些功能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基于此,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明确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紧密相连,是后小康社会乡村振兴重要的公共服务人才,外部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人才要双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可发挥乡村教师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扶智”“扶志”“扶家庭教育”的作用,为未来乡村建设蓄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人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基础,有利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优秀乡村人才可以激发农村的建设活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敢于尝试创新创业。这些人才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推动了乡村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乡村人员的创业技能,刺激乡村经济,进而带动农村振兴。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程缓慢,缺乏专业的农技人才,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愈发明显,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如何引进农业专用型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若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新型乡村治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文分析了农村农产品电商的涵义及现状,研究了高职院校培养农产品电商人才模式,阐述了高职院校农产品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认为只有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弥补农村人才供给短板,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12.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之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但农村在吸引、培养、善用人才时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人才外流严重等。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并合理解决人才振兴中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文章论述了乡村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了乡村人才培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关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已脱贫地区可能会发生返贫现象、城乡统筹融合程度不高、农村人才振兴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需要构建防止农民返贫保障体系、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互馈机制,积极开展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魏彦梅  丁燕  肖敏  贾建英  赵仁娜 《南方农机》2023,(24):113-115+130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施力量,具有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基于此,课题组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包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度大、培训资源不足、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等;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引进和留住政策、拓展培训资源、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措施。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目前,乡村振兴还存在着人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文旅产业联动效果不好等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元素,为乡村振兴谋求新的出路.文旅融合作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路径选择.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课题组在分...  相似文献   

16.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但是,农民主体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部分农民实践水平不高,创造性不够;二是农业农村缺乏优秀建设人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不足,农民管理水平不高。解决困境应该力图从增强发展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农民合作组织、健全经济制度5个方面着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闫晓茹  樊慧玲 《南方农机》2023,(2):100-102+122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持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纲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道路。基于此,为了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组梳理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做强人才链、精准防返贫、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杭州市富阳区结合当地实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进行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借鉴经验。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1.1健全机制体制,构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1)划分层次,分类指导与实用性相结合。根据对  相似文献   

19.
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目前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与乡村的对接工作,将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支援乡村人才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晓伟  梁龙 《南方农机》2024,(6):106-109
农民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核心,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力度和建设成效。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脱离农业从事非农产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加重,加之农民自身主体意识薄弱、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且接受再教育条件欠佳等原因,农民群体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偏低。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可行性建议:深入推动“共同缔造”,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各级各类主体责、权、利的界限,突出农民主体性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再教育建设,向农民提供再教育的资源条件,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