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中茗6号、中茗192、中茗7号、望海茶1号和龙井43等5个茶树品种(系),通过2年减半施肥与常规施肥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减半施肥对茶树物候期、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对5个茶树品种(系)物候期影响较小;减半施肥下茶叶产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含量降低,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非...  相似文献   

2.
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荼树品种的适制性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前提,本文分别从茶树嫩梢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两个方面阐述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其中主要分析了芽叶大小、色泽、茸毛等物理特性和主要生化成分、芳香物质、酶学特性、茶叶色素等化学特性对茶树品种适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茶叶品质与施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施肥,就包括化肥养分的调配、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肥方法、数量、时期等等。目前关于茶园施肥技术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它对土壤的影响,对茶叶产量的效果以及养分流失、茶树营养等方面。对于品质方面影响的研究,也有一些零星报导,但不系统。我们知道,要提高茶叶质量,除了茶树品种这个内在因素外,不外乎有三条途径,即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经营管理入手。在这三个方面,栽培上的意义更大,把握鲜叶质量关是提高茶叶品质的关键。但从栽培而言,与品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茶树的土壤营养。目前,补充和调节茶树营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4.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5.
品种间茶多酚含量差异及其与茶叶品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为主体的酚性化合物,在茶叶中含量较高,对茶汤浓度、滋味和色泽的影响较大,历来为茶叶科技工作者所重视。不同品种由于其遗传特性不同,茶多酚含量也不一样。因此,探讨品种间茶多酚含量的差异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指导茶树品质育种具有一定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供试品种为云南大叶、海南大叶、英红1号、风凰水仙、大叶云峰等20个大叶品种和龙井43、福鼎、  相似文献   

6.
覆盖遮荫对茶树生理生化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席卿 《茶叶》1989,(3):1-3
覆盖遮荫是茶园管理中一项重要农艺措施。日本为了采制玉露茶和高档玉绿茶、煎茶、专门建立覆下茶园。即在采摘前半个月左右将茶园覆盖,减少阳光直射,提高芽叶的持嫩性,促进茶树体内氮素的累积,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槠叶齐、碧香早4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盆钵法分别进行不同组合时间施氮处理。结果表明:氮肥早施处理有利于促进福鼎大白茶、槠叶齐茶树生长和提高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但保靖黄金茶1号和碧香早则稍有差异,其春茶品质以晚施处理最佳。茶园施氮时间应考虑品种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开展了人工撒施、机械旋耕和机械犁耕3种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种相关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10个处理,对成熟叶叶绿素、氮、磷、钾以及春茶一芽二叶品质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双侧旋耕2个处理的春茶一芽二叶品质成分含量较其它处理高,人工撒施对新梢品质成分含量较其他处理都低,不施肥的3个处理茶叶酚氨比最高,其中机械中间犁耕处理茶叶酚氨比较低;施肥方式对茶叶成熟叶叶绿素、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丘陵地区茶园,喷施AT试剂,茶树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产量较对照增加15.05%,品质可提高半个等。AT试剂对人体无害,成本低廉,它的应用将为丘陵茶园的高产优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应用茶叶电生物化学研究有关茶树品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宇成 《茶叶》1996,22(2):8-9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美  闫洪奎  陈凯  王建辉 《杂粮作物》2009,29(3):227-22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施用农家肥比秸秆还田效果明显,半量比全量效果明显,除了有效磷含量是半量农家肥比全量农家肥含量提高更多。秸秆还田处理玉米有所减产,施用农家肥后产量明显提高,半量秸秆还田+半量农家肥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常用于制作抹茶的8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碾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色差方面的差异,并对碾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值)与其滋味属性评分进行Pearson’s线性相关分析,结合滋味贡献度Dot(Dose-over-threshold)值分析,以期明确碾茶中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探究不同品种碾茶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龙井43碾茶整体表现最佳,其外观色泽墨绿,有海苔香,茶汤滋味鲜爽,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叶绿素含量高;薮北和奥绿次之。相关性分析发现,碾茶的鲜味主要与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等含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Dot值分析表明,EGCG和GCG是碾茶茶汤涩味主要贡献物质,咖啡碱、EGCG和GCG是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且茶汤涩味和苦味都以EGCG为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单个氨基酸组分对茶汤鲜味的贡献度较低(Dot<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0~20 cm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休闲地(FW)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21~40 cm土壤NPK+MNPKFWCK处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0~20 cm为FWNPKNPK+MCK处理,21~40 cm为CKFWNPKNPK+M处理。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出苗后50 d(拔节期)达最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出苗后15 d(苗期)最大。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茶树不同品种(系)的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毫早、福鼎大白茶等6个茶树品种(系)为对象进行抗旱性、抗寒性、抗病虫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毫早、福鼎大向茶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较强:储叶齐和福大61号有一定抗旱能力,但抗寒、抗病虫能力较弱;尖波黄13号和福云6号较抗寒,抗病虫能力较强,但耐旱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小麦品质的作用,在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蛋白及淀粉相关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品种的互作对小麦大部分蛋白和淀粉特性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及面粉糊化特性参数影响基本一致。单施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干、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施有机肥处理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而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施用无机肥不能显著改善面粉糊化特性。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而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不利。大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专用品种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7.
特异茶树品种(白化品系、黄化品系)高效施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省特异茶树品种(白化品系、黄化品系)茶园氮肥用量偏低,磷肥用量高,钾肥用量偏高,投入养分比例不合理现象,提出了"有机肥+茶树专用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浙江安吉、天台、嵊州等县市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施肥习惯相比,在化肥减施25%的情况下,"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6.3%,茶叶品质有改善,每公顷节本增收15 345元,"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14.2%,茶叶品质基本持平,每公顷节本增收23 50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