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丹丹  黄智刚 《南方农机》2019,(13):48-48,50
我国发展过程中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重金属治理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生物修复的原理、特点、分类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分类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倩 《南方农机》2022,(2):66-68
土地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地资源的损害严重,可直接或间接对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笔者从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现状出发,对重金属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以期为污损土地修复工作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各类生态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进展。对当前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杂草和树木、花卉、经济作物等大生物量植物受重金属污染情况下的非超富集修复技术,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一定数值后,会对作物的生长带来影响。而棉花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很强,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镉、铅等重金属,通过植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操作方便,不会对农田结构造成影响,并能大面积实施,其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棉花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入手,对植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赵磊 《南方农机》2021,(21):53-55
耕地资源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以及相关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重金属污染物引发越来越多的耕地污染现象.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隐蔽性高、难以迁移以及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质量、作物生长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对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已成为保障耕地...  相似文献   

7.
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一个新领域。与传统的理化处理技术相比,其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主要研究了有机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展望了该技术的研究趋势、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污染日益加剧,土壤重金属问题更是十分严峻。根据我国土壤污染现实状况,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工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食物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单一的修复方法存在较大的弊端,更应集成与联用,扬长避短,以取得修复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陕西某关闭冶炼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工程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地采集了15个土壤剖面样品,并对其中的Pb、Cd、Hg、As、Cu、Cr、Zn和Ni含量进行分析监测,采用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了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范围内,Zn质量比在89.80~724.03 mg/kg之间,Cu质量比在28.89~1 271.81 mg/kg之间,Hg质量比介于0.04~4.48 mg/kg之间,Pb质量比介于48.69~12 021.15 mg/kg之间。Cd质量比在0~120 cm范围内均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而且Pb、Cd、Hg、Cu和Zn在0~120 cm范围内全部超过了关中塿土背景值。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表明,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范围为26.0~21 118.6,轻微、中等、较强、很强和极强的生态危害频率分别为4.3%、15.2%、19.6%、15.2%和37%;Pb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范围为0.1~120.2,轻微、中等和较强的生态危害频率分别为93.5%、4.3%和2.2%;Hg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范围为0.1~83.4,轻微、中等和较强的生态危害频率分别为59.3%、39.4%和1.3%;As、Ni、Zn和Cu均具有轻微生态危害。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Cd、Hg和Pb等形成的复合污染。采用原位挖掘-异位固化-客土回填法,对研究区域进行污染土壤工程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和废水等,通过大气排放和地下水渗透的方式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金属类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层后不仅影响着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也会对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危害,而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沉积至人体。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决定了土壤的修复工程已经成为世界课题,而其中,又以植物的修复为发展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日益迅猛,使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放于水体中,这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改善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对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物有着良好的效果,目前该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本文对底质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居环境一个重要的要素,土壤污染一直是我国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仍处于探索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后的管理体系尚不明确。本文在分析、对比国内外污染土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一般工业地块修复后土壤保留其形态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充分研究国内污染土壤修复后合理化利用现状,制定了合理化利用的工作框架,基于国家最新出台的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借鉴法国较成熟的土壤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提出土壤合理化利用的对策,管控修复后土壤残留的环境风险,保障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结合现有的人体健康风险模型,精简了土壤质量评价流程,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如何进行土壤合理化利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工程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目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实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土壤污染的日益严重,其治理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此,简要论述了土壤污染的类型、特点以及我国当前的土壤污染状况,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污染土壤治理技术中最具生命力的技术之一.同时,通过分析生物修复技术各种方法的原理、作用及应用情况,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很多地区农田土壤都存在的问题,其严重影响农作物安全,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想要有效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必须进行科学、准确的检测,通过采取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水平。文章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选取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太湖流域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均处于安全至中度污染之间,Hg、Cu和Zn对其土壤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较大,其中Hg的影响最为深刻,起到决定作用,Cr是唯一未对其土壤环境质量造成危害的元素;由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结果发现,太湖流域土壤中的Hg、Cu和Zn主要源自于工业源,As、Pb和Cd主要源于农业上施用的化肥农药,其中Pb和Cd也同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Cr的来源相对天然,未受到明显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对重金属修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硒对植物体内多种重金属毒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硒的强抗氧化作用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减轻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另一方面是硒对重金属的转运,从而降低植物体内重金属的毒性。本文阐述了土壤硒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综述了硒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硒对重金属拮抗作用研究进展及硒的环境风险,以期为硒在拮抗重金属污染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倩  胡倩倩 《河北农机》2022,(2):160-162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各个地区的土壤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威胁.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农作物中就会携带一定量的重金属,人类食用之后就会出现重金属中毒.可见,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凹晶材料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的集成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并实地试验成功,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这道世界性难题有望得到答案。据专家评价,该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5个子项目经中科院相关机构查证,证实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填补了国际空白。在白银市王岘镇沙坡岗村,提纯加工后的凹凸棒被放入受污染的农田中,再灌入水,经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