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圆田螺稻田养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螺综合种养是将稻田种稻与养螺相结合,在稻田生态环境下,利用田螺和水稻互利共生的特点,既可以获得营养丰富的田螺又收获了有机水稻。通过结合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性,对中国田螺稻田养殖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与进一步的分析。将各技术进行比较,并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螺稻田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田螺稻田养殖技术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龙 《中国农垦》2020,(4):62-62
3月16日,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在六厂圩百亩稻田首批投放田螺1620公斤,开展稻螺综合种养试验。近年来,华阳河农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5.5万亩。为调优种养结构,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长久的支撑产业来发展。今年,农场以水产特色养殖为抓手,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计划在稻田发展澳洲龙虾、田螺、蟹、鳖等特种水产养殖4700亩,探索适合农场实际的水稻与多种水产养殖生态共生新模式。在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种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质扩面,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带动职工增收。  相似文献   

3.
高山薄壳田螺壳薄、肉质脆嫩、味鲜营养,具有利尿、清神、醒目等功效,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高山绿色食品。近年来,庆元县合湖乡大面积推广稻螺共育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介绍了该地区稻螺共育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在稻田养殖田螺,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溶氧与营养物质吸收,田螺的排泄物能为水稻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庆元县大力推广稻耳轮作、秸秆还田、冬闲田绿肥种植、稻鱼与稻螺共生种养模式、猪—沼—果(菜)三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等多种轮作技术与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期促进庆元县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是在稳定水稻单产的基础上,通过稻谷的优质优价和养殖收入来增收.在常熟古里,通过稻鳖、稻虾和稻虾草鹅等4种模式的技术示范与经济效益分析,相比单纯种稻,4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5650、38850、24000和654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也增加了农户养殖生产成本,建议各地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田养殖田螺技术是根据“稻螺共生互利”的原理,科学地把种植再生稻和养殖田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块稻田中的一种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提高水田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在山区农村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一、稻田选择和田间工程1.稻田条件:再生稻田养殖田螺的田块,应选择阳光充沛、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洪涝不淹、天旱有水、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壤肥力中上的洋面田,山垅小坵田由于敌害防范措施困  相似文献   

8.
泥鳅(鳅)、田螺(螺)、青虾(虾)繁殖力强,搭配投入养龟稻田内养殖,能繁育出大量幼体供龟采食,而它们本身又均为杂食性动物,以采食植物茎叶、浮游生物等为主,与龟在食物竞争上无大的冲突.在稻田混养鳅、螺、虾和龟,是一种鳅、螺、虾增殖饵源;稻、龟互利共生养殖的新模式.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另方面可以促进龟的生长(一只100~150克的龟,当年便可长至300~350克).667平方米(1亩)可增值近万元,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一、模式化养殖的特点   ……  相似文献   

9.
泥鳅(鳅)、田螺(螺)、青虾(虾)繁殖力强,搭配投入养龟稻田内养殖,能繁育出大量幼体供龟采食,而它们本身又均为杂食性动物,以采食植物茎叶、浮游生物等为主,与龟在食物竞争上无大的冲突.在稻田混养鳅、螺、虾和龟,是一种鳅、螺、虾增殖饵源;稻、龟互利共生养殖的新模式.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另方面可以促进龟的生长(一只100~150克的龟,当年便可长至300~350克).667平方米(1亩)可增值近万元,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一、模式化养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山薄壳田螺稻田种养技术较适用于多梯田的山区丘陵等地,选定适宜的稻田、苗种、放养密度,结合日常管理等措施,平均规格可达75个/kg,螺平均产量为585 kg/hm~2,稻平均产量6000 kg/hm~2。扣除成本,相比常规种植水稻利润增收4950元/hm~2。因地制宜开展种养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科技》2006,(11):28-28
田螺是我国产的一种淡水螺,是上等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目前在广东、福建等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大力发展。现简单介绍田螺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稻鸭共育是一项能帮助农民现实双赢的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有利于减少稻谷害虫,种植优质稻米,鸭子在稻田中获得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健康无污染鸭子。本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几点合理的技术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有效镉的控效作用,对2个不同稻区乡镇所有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和常规一季稻田稻谷共314个样本进行抽样检测,对比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谷有效镉含量为0.049~0.940 mg· kg-1,均值0.333 mg·kg-1,常规一季稻稻谷有效镉含量0.083~1.041 mg·kg-1,均值0....  相似文献   

14.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间和空间开展黑斑蛙和泥鳅生态健康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阐述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绿色种养、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比较稻-蛙鳅共作与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以及投入的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苗种投入、物料投入、租赁服务以及设施防护).结果表明,稻-蛙鳅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种植产投比分别为1.98、1.12,前者经济效益较高;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中,虽然稻-蛙鳅共作投入较高,但化学农药及化肥实现零投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推广该绿色种养模式,对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稻鸭生态种养是一项种养结合、绿色环保、效益显著的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自2016年以来,我们在三台、江油、剑阁等地累计推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面积0.92万hm~2,每667m~2节肥10%~15%,减药30%~40%,节工30%,综合增收600元/667m~2以上。本文系统总结了稻鸭生态种养产地环境选择、鸭苗品种及水稻品种选择、鸭围鸭棚建立、绿色防控、全程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旨在提高稻谷产量与质量,提升肉鸭品质,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实现水稻药肥双减及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评估广西柳州柳江区里高镇螺蛳养殖基地稻田施生物肥和投喂饲料对稻田土壤肥力以及螺产量的影响,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法测定土壤和水质的总氮、总磷,采用灼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在2020年11月2日、11月30日、2021年4月2日进行3次养殖稻田螺估产.结果表明,施生物肥的稻田螺增产率可达31.73%~40.9...  相似文献   

18.
渔稻共生种养是一种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并能够使其共生系统产出更多价值的生态化种养模式,具有绿色高效、生态节水,产出多样等优点。因此,本文综述了渔稻共生种养的概念、作用机理、主要模式、主要社会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渔稻共生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晋  石磊 《中国农垦》2022,(5):28-29
<正>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垄上路相通,田间渠成行……初春时节,走进湖北省国营龙感湖农场洋湖分场,连绵万亩的国家级渔稻综合种养示范区正在田间铺陈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优美画卷。“一只虾”撬动乡村振兴“每亩田可产100公斤小龙虾、600公斤优质稻,3-4月份行情好,小龙虾最高能卖到40多元一斤,再加上生态绿色的虾稻谷,亩均综合收入接近7000元。”依靠“虾稻共生”种养模式,从昔日扶贫对象到远近闻名的稻虾养殖能手,五祖圩生产队农工范连平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如今干劲十足的他,  相似文献   

20.
稻鳖鱼生态种养是一种新兴的绿色健康生态养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对稻鳖鱼生态环境调控、种养期间管理、稻鳖鱼质量控制及产品质量追溯是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该文探讨了"物联网+稻鳖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产品质量溯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物联网+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鳖鱼增重率分别达113%和119%,单位产值和纯效益分别为水稻单作的3.1倍和3.6倍;利用稻鳖鱼鸭等生物间共生关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改善了稻田种养生态环境;采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从种养到零售终端相关信息的正向跟踪和零售终端到种养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为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