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陈裕银 《南方农机》2021,(6):169-170
技工院校大部分数控加工实训教学都存在教学课题不统一、教学进度不一致、实训课题与企业岗位脱节等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基于企业生产案例和加工技能(3轴4轴5轴数控加工),培养与企业高度接轨的技能人才,适应智能制造建设和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现状和企业岗位需求,提炼和规划实训课题,进行实训课程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拉开了序幕,绿色经济、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物联网技术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笔者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课程目标定位与教学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3.
刘永刚 《南方农机》2023,(5):170-173
开放教育作为国内远程教育的主要力量,在理论授课方面已经有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实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困难。鉴于此,笔者对基于数字孪生的开放教育远程教学实训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开放教育远程实训的现状,剖析了数字孪生技术,讲解了远程实训模型的搭建以及学生端的实操问题,并以“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加工”远程实训为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介绍开放教育的实训流程以及应用端数字孪生平台。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该研究平台学生可以开展各种创新型的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调试、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数字孪生平台远程实训能有效对实训项目进行实操作业,解决了我国目前开放教育的实训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职百万扩招生源多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现有实训的平台和实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本研究结合扩招学生特点及需求,提出适应高职扩招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践行思路及体系架构,重点阐述了在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和新型实训教材开发这两个着重发力点,以期为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为主线,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为例,从"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智能工程学科群构建、学科群建设要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搭建、智能制造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确立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详细阐述了该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数控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数控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难以学习到企业加工生产的工艺经验,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从头学起,难以保证学生进入岗位后短时间胜任岗位。数控加工实训是学生掌握理论、提高技能、积累经验的主要途径,因此,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本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数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重构、课堂革命、团队建设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支撑专业的地基问题。同时,根据"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了多个专项性和综合性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有效地把机械、电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院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晓艳 《南方农机》2023,(3):161-163+184
由于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首要任务。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技能体系滞后、技能培养单一化以及实践环境与企业岗位脱节等问题,结合高职高质量发展对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要求,围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健全评价机制3个方面提出“1+X”证书制度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以个案学校为例,基于成果导向理念,聚焦产业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多维保障机制改革4个方面举措实施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为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俊  刘天宋  周樱  帅伟 《南方农机》2024,(7):187-190
【目的】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方法】文章阐述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意义,剖析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详尽分析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重产教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结果与结论】实践证明,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中极大地提升了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人才培养不够系统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机行业要求农机专业人才所具备技能类型及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提出以"3+1"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型、应用技术型、管理型三种类型为方向,对农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高等农林院校现代化农机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工程内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是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下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科交叉、工农融合的发展内涵,顺应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农融合校本特色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开展教学规模与质量平衡途径、虚实并存育人条件、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专产协作培育机制、交叉耦合培养范式、全人教育创新文化等探索与实践,总结分析华中农业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对深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提出了革新质量育人理念、创新多维育人模式、优化完善育人体制等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国秀  刘颖沙  刘伟 《农业工程》2021,11(9):107-111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典型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厘清质检人才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明确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从而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质检人才技能培养体系,才能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有效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农产品质检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加快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无人机市场发展迅速。目前,无人机除了在军事领域中执行侦察、监视、火力打击、通信等多种任务外,在民用领域亦可完成灾害评估、地质勘测、航拍航测、农业植保、警用高速公路巡查、森林防火、海事巡逻等多种任务。无人机植保技术作为行业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本文将从“新工科“视域下探析《无人机植保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实现路径,以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一流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周兴  黄佳 《湖南农机》2012,(7):210-212
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搭建一个较好的办学平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难题。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认为实现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伯阳 《农机化研究》2022,44(3):190-193
随着制造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及处理信息工作量的猛增,要求制造系统表现出更大的智能化,除了需要专业人才和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能力,从而使系统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等功能。为此,在农机数字化设计平台上引入了智能制造系统,并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经验数据库,在加工类似零部件时可以直接生成加工指令和工艺方案。实际应用表明:智能制造系统地引入有效缩短了加工工艺的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8.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要充分协同各级平台资源,协同创新团队和企业精英骨干,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和企业研发任务,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该文以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和哈肯的协同论作为协同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详细介绍了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郑志安  宋正河  吴敏  潘亚慧  高磊 《农业工程》2022,12(12):109-113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改革实践。通过创建以河南省杞县教授工作站为核心的“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德育基地”的“六方融通”综合实践平台,基于“设定1个目标、经历3段培养、落实2级管理、实现3个对接、突显4个特征”理念,探索与实践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13234”模式,开展了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推动了农业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及其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形成了稳定的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任燕  户燕会 《农机化研究》2022,44(6):232-235,244
为了提高农机零部件设计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基于云平台和虚拟仿真软件,将智能制造系统引入到农机部件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利用云平台的虚拟共享存储资源和协同并行计算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部件生产过程虚拟仿真的能力和水平,为智能化制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采用云平台技术对农机部件的智能制造过程进行虚拟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